为何吴承恩和蒲松龄一生都未中举?
原创

为何吴承恩和蒲松龄一生都未中举?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吴承恩(约1500-1583)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明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吴承恩自幼敏慧。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他一生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后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至于这两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没有中举原因大致如下:

一、明清科举考试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取士”。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以此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人并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在故纸堆里替圣人代言。迂腐酸臭。比如范进、周进之流。沦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文的写法过于程序化。内容千篇一律。束缚这二位神怪小说家的手脚。他们的文学才华勿庸置疑。但小说的笔法并不适合官样文章。文学创作讲究不拘一格。富有个性特色和想象力。谈神论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别居一格的不落窠臼的文风。容易被讲究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的教条官员视为异端。打入冷宫。中举与才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二者不能划等号。正如当代莫言、陈忠实、王蒙、贾平凹也不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王蒙自己也说参加高考语文最多及格。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中国顶级作家。才能不是只有考试才能证明。科举考试一时荣。神鬼佳文传千古。明清中举之人不在少数。但有几人有吴承恩、蒲松龄这样高的知名度?他们凭借不朽的作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二、明清科举考试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是文笔好就能登科。只有极少数中举者(大概不到读书人的万分之一。比现在考北大、清华还难)。还有巨量的失意者。科场上屡试屡爽。试辄不售。只有很小一部分读书人(大约童生的百分三多一点)获得了初级的秀才功名。“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秀才作为封建社会占人口极少数的读书人。已进入国家后备人才序列。也属读书人中的姣姣者。鲁迅笔下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范进也是50多岁才中秀才。至于70多岁的童生也不鲜见。足见科举考试之中举概率之低。

三、科考黑幕。吴承恩和蒲松龄。他们一个生活在明朝。一个生活在清朝。明清封建王朝中。朝庭昏庸腐败。官员绳营苟苟。追名逐利。这些就可能导致科举考试。存在着行贿买通考官。请人代考捉刀、夹带小抄、试卷作记号等徇私舞弊的黑幕。这些也可能使吴承恩和蒲松龄这样的寒门学子。科举不中。仕途无望。




其他观点:

他们偏科。只喜欢看小说写文章。或者做小抄。同正规考试需要学习的内容大相径庭。所以就考不上。

其他观点:

没中举很正常。先了解下明清的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1、童子试

合格者为生员。就是秀才。考中也就“进学”。国家每月供给一些米。但是要经常受教育部门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学。

2、乡试

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中举者一般就属于后备官员队伍。即可以做官。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礼部对各地举人的考试。考中后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该考试考三场。每场三天。是四个等级考试中最辛苦的考试。

4、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相当于对贡生的复试。只考一天。名次写在黄纸上。称“金榜”。合格者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又称三甲。第一甲进士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一名称“玉殿传胪”。

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题目出自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吴承恩和蒲松龄虽然有才学。但不一定适合八股科考。所以连乡试都没上榜。也就是没有中举。没有做官的资格。不光他俩。有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也通不过这死板的八股。有的人。考一辈子。须发皓白。都当爷爷了也没取得功名。也就理解了范进中举后发疯了。从被屠夫岳父打骂到老爷老爷的叫的转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4:21

    科举,考试,明清,殿试,乡试,秀才,贡生,进士,经义,吴承恩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4:21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吴承恩和蒲松龄一生都未中举?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34:21

    吴承恩(约1500-1583)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明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