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好。
事实上。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皇权体制下。身为政客。如同骑在老虎背上。进退都是生死大事。对功高震主或者皇权政治游戏下的失败者而言。没有任何安全的退出机制。往往都是以死亡的方式退出政治舞台。
且看问题中提到的这几个人物:
↑商鞅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为他的改革献祭自己的生命↑
1、公孙鞅:就是赫赫有名的商鞅。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
商鞅不是秦国人。在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凭借自己的本事。“技术移民”到了秦国。也就是说。他在秦国没有任何根基庇荫可言。他唯一依仗的。就是秦孝公对他的信任。
他的身家性命。他的荣华富贵。他的生死。都系于一点:能否获得秦王的宠信。
反过来看。恰恰是因为商鞅背景清白。甚至可以说是苍白。而且他在整个变法过程中都没有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秦孝公才会如此相信他。
秦孝公信任商鞅。目的是为了让商鞅干活。把他推出去。吸引改革带来的敌方势力仇恨。
↑商鞅的下场。恐怕秦孝公生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秦孝公直到死。都是一直维护商鞅的。据《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死前曾想传位给商鞅。但商鞅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此说法值得商榷。即使是真有其事。恐怕也是“白帝城托孤”的翻版。甚至不排除秦孝公故意试探商鞅的意图。
秦惠文君上台之后。商鞅立即就被清算。在他变革的过程中。得罪了太多人。得罪了很多政治能量深厚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人当然不会找秦孝公出气。所有锅都得商鞅来背。于是商鞅沦为了牺牲品。但他虽然身死。他留下的新政却被保留了下来。深刻的影响了秦国的发展。
↑张仪及时离开了秦国↑
2、张仪(?-公元前310年)。实际上。张仪是得了善终的。这多亏了他的精明。
他从事的外交说客这一行当。曾经成功推行“连横”战略。力图把战祸引到弱国身上。给秦国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可惜他的策略被公孙衍的“合纵”战略打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军入侵秦国。秦国一度兵败如山倒。幸好函谷关一战。秦军力挫五国联军。赢得胜利。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登基。而张仪和武王之前曾有过矛盾。于是次年。张仪离开秦国。去往魏国。并于当年五月份死在了魏国。
张仪其实是一个例外。他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各国之间。最终成功避开了武王的报复。在魏国安稳而终。可对那些无法借着逃亡他国保全性命的政客而言。不存在这样的退路。
↑玩政治如同玩火。吕不韦到最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3、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
吕不韦对秦朝的贡献。是不可抹杀。也无法替代的。
嬴政之所以能够当皇帝。几乎可以说是吕不韦精心策划的结果。他为整个中国历史挑选培养了第一个皇帝。而且他也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商人转政客并且政商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吕不韦不但能够谋国。而且还会谋求不朽声名。在他权势最显赫的时候。他招揽食客。编撰了《吕氏春秋》。他对这本书的期许是“包含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他自负的认为自己做到了。
吕不韦之所以不得善终。还是因为他牵扯进了一件大事——嬴政到底是谁的儿子?这个血脉是否正统。对嬴政来说是最致命的政治问题。在诛杀嫪毐之前。就已经有传闻说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而传闻的来源。恐怕正是嫪毐以及被嫪毐彻底迷住的嬴政生母赵姬。
可以说。赵姬的说法是具有相当效力的。她如果受嫪毐指使。出面指正吕不韦才是嬴政生父。并无秦朝宗室血统。那对嬴政的政敌来说。简直是核武器。而嬴政一代雄主。不可能坐视这样的传闻。
于是。嫪毐必被除掉。而吕不韦也迟早不会有好下场。
吕不韦何其精明。公元前236年。他被流放到蜀地。这已经是非常明显即将被清算的政治信号了。于是次年。吕不韦饮鸩自杀。保全一下家族。
↑白起会死。但绝不会失败↑
4、白起(约公元前332年-公元前257年)
白起之死。很多人都觉得可惜。当然也有人觉得他是活该。是他一生杀戮无数的报应。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白起死的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白起生年存疑)。而他一生的主要战绩。贯穿了他的大半生涯(从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他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为秦国立下不朽战功。
关于白起的死因。在于长平之战后。他和秦昭襄王以及范雎为首的文官集团产生了重大的分歧矛盾。
他越权了!!
实际上。在范雎进入秦国。并以“远交近攻”战略取得了秦昭襄王的倚重之后。他和白起之间的矛盾就已经逐步加深。范雎此人心胸狭窄。偏偏白起功劳太大。总是抢他的风头。因此心中暗恨。
长平之战后。白起希望一举灭掉赵国。他的动机当然包括建立不朽功勋。然而他也是出于一个优秀军事家的判断和直觉。认为赵国败亡就在一举。然而赵国展开了外交攻势。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重金贿赂范雎。
范雎当然不想让白起取得灭亡赵国这样的功勋。又收了赵国财物。便说服了秦昭襄王放弃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机会。
↑白起最后的选择让人深思↑
等到赵国后来反水。不按照约定交付给秦国六座城池。秦昭襄王大怒。想再出兵灭掉赵国时。白起却以患病为由拒绝奉命带兵。他告诉秦昭襄王。现在已经无法战胜赵国。不如休养。秦昭襄王内心不爽。仍一意灭亡赵国。派遣王陵率军攻打赵国。大败而归。
这时白起病好了。秦昭襄王坚持让白起带兵出征。挽回丢掉的面子。报复赵国的违约。可白起却爱惜羽毛。坚持认为此战必败。没有打的必要。
盛怒之下。秦昭襄王改派王龁代替王陵出征。仍是惨败。而且秦军损失巨大。秦昭襄王亲自去找白起。要求他带兵攻赵。可白起仍然拒绝。并劝秦昭襄王先养精蓄锐。
秦昭襄王对白起的耐心已经越来越少。他免掉了白起的官职。贬为普通士卒。继而流放白起。范雎这时来了一句:“白起被流放。很不服气。而且口出怨言”。秦昭襄王彻底失去了理智。派使者追上白起。赐了他一把剑。一代战神自刎而死。
白起的死。其实是没法避免的。他的功劳太大了。功高震主。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白起唯一的生还希望。就是打胜仗。并且还得像王翦灭楚那样。向秦昭襄王表明自己的心志在于荣华富贵。
可白起。竟然为了基本国策和秦昭襄王对抗。实在不智。
打不打得过赵国。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打不打赵国。就不应该是你一个武将该做的决策。偏偏白起在这里顶牛。那不是找死?
唐玄宗时期。哥舒翰明知率兵出了潼关就是必败。仍然不得不带领部队出征。最后落得名声尽毁。连命也丢了。可他如果不出征。那就会是白起。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的下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能够选择的。无非是早死还是晚死。而且秦昭襄王已经够给他面子了。可是白起爱惜羽毛。不肯去打必败之仗。当然。打输了也极可能是个死。
其实白起这么做。反而是对的。想想哥舒翰可怜的结局。白起的自杀结局已经是很好很好的了。
其他观点:
首先说明。张仪被秦武王驱逐第二年故于魏。吕不韦是在去巴蜀的路上选择自杀的。秦国这些有功之大臣为何不得善终呢?卓著的功绩背后。往往也捆绑着许多个人与邦国命运。个人功名与国家荣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中所提到的这几个人。都是秦国功绩卓著之臣。然而又是矛盾源头。他们为何到最后要面对如此矛盾的局面?
首说改革者商鞅。商鞅不是战国首个改革者。却是最成功的一个改革者。他的成功在哪?首先在于有个绝对信任和支持他改革变法的秦孝公;其次他在最野蛮。最落后。最贫穷的秦国建立了战时法治国家的秩序;再者。建立了秦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诚信体系和公正体系;最后改革了秦国的军队体制。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前所未有的。
秦之是个多原始民族的诸候国。这个多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民族。而是处于原始部落野蛮的多民族。战国时期。秦国人的祖先源起于西陲。后来秦穆公灭西陲原始戎狄数十国。收复雍岐之地才有了秦国的基础。几百年来秦人与其它诸候国不同。秦人一直与戎狄人原始部族居住在一起。过着马背和刀口舔血的生活。
秦人中。多数为原始部落融入而成。民族多、习俗多。自秦穆公征服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后。这些戎狄原始部落的后代们多数沦为秦国的最底层人口。或为贱民。或为奴隶。这些被征服的原始部落人只是充当老秦人贵族的战争和剥削的工具。他们跟贵族秦人之间有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阶级“鸿沟”。战争中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都不会得到社会地位的改变。
商鞅变法后。秦国贵族与秦国贱民奴隶之间这道不可跨越的阶级“鸿沟”首先在律法上击破。过去由于贵族与隶农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官府对身份不同的人不管是在待遇上还是在政策都是不会平等对待的。对身份低下的人赏罚不公。赏罚失信。秦国贱民奴隶纵然面对贵族的不公也只能低头认栽。因为当时不管是官府。还是秦法。都是公然保护贵族的。商鞅变法后。秦国贱民奴隶的法律地位瞬间就与贵族们处在同等的水平上。这个惊天动地的变化啊!这意味着贵族彻底失去了以往的特权。没有了这些特权之后。他们的高贵的身份就与秦国贱民奴隶同等。也就意味着贵族彻底没有了剥削贱民奴隶权利。贵族们原来享受着剥削贱民奴隶所带来的利益突然没有了。这便是商鞅首先触动了秦国贵族利益后。引发贵族对商鞅强烈不满的根源之一。
其次惩治违法贵戚。赏有功之贱民。一直以来贵族在“刑不上大夫”的教条面前是最大的得利者。纵然违法也不会受到刑罚。贵族容易违法是因为他们都可以免于刑罚。
商鞅通过刑治秦孝公身边的两大重臣。其中公子虔还是秦孝公的亲哥哥。有效地杜绝“贵有罪无刑”的问题。被削去利益和特权还要受刑罚的贵族可谓恨透了商鞅。只是。在秦孝公在世之时他们也只能忍在心里。明面上也不得不顺着商鞅变法的路线走下去。
直到秦孝公一死。这些被削去利益和特权的贵族们开始集体对商鞅发难。变法功成失去靠山的商鞅也只能最后担当起所有贵族的怨恨。将这些怨恨一起随着自己埋进土里。避免因为这些怨恨将好不容易强大起来的秦国再次因为卷入内部斗争而衰落。
商鞅作为变法者。是因为阶级矛盾导致了他的不得不死。那么以上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则与商鞅不同。他们的不得善终多与享受得了无上权力。担不起无边委屈有关。基于篇幅过长。下面重点说说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为何不得善终。
白起不得善终根源在于长平之战。在军事上他成功打赢了长平之战。却没有战胜长平之战背后的诸多无奈。从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长平之战胜利后。就跳出来一个专给白起“穿小鞋”的小人。这个小人是谁?范睢。长平之战后屡屡挑拔白起与秦王的关系。最后导致秦昭王赐死白起。表面上看来。范睢过于小人行径了。其实是他在替秦王当了这个小人。在《吕氏春秋应言篇》我们不难发现什么?“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
也就是说。长平之役后。秦国力消耗殆尽。将领提出继续乘胜追击。心里是不滋味的。因为他想。却没办法提供更多用于军队作战的物资和兵员。但又不能以没有国家资产提供给军队所以不能战的理由来说明自家已经穷困和打击全国军民的士气。此时。虽值大胜。但是高涨的秦军士气与损失惨重的国力成为了进攻邯郸的突出矛盾了。如果此时由秦王说出休兵的话。对于将士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士气大打击。但是如果任由白起因为战役层面的有利而不顾当时秦国的困境一味冒进的活。结果可能是由大胜变成大败。因为这不是战术上的问题。而是秦国根本补不上长平之后的物资供给。
既要将士休兵又不让别人知道自家米缸空的办法唯有一个。就是必须有个小人跳出来背这个“停战的锅”。劝秦王休兵不战。然而这个小人不能由秦王来做。毕竟秦国是秦王的国。他始终要威严富强形象来治理这个秦国。但是。面对经济上的困境与胜利之师的高涨士气。这个“搅局”的小人角色必须要有人来演。秦昭王此时更需要的快快劝他退兵的“小人”来缓解经济与国力的不足。而不是冒进的勇士。
范睢看到了问题的要害。背了这个“黑锅”。表面上。白起和秦军将士恨透了他。其实秦王却最感谢他。他将所有的怨恨揽到自己身上解决了粮草严重不足与士气高涨的矛盾。把秦王与秦军将士的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了。
白起在处理长平之战之后的矛盾却没有范睢那样敢“背锅”了。为了“战神”的声誉将最难堪的丑事赤裸裸地往形象威严的秦王身上扔。就是长平杀赵军降卒的事。收降率与粮食供给上出现了刻不容缓的矛盾。几十万人要填饱肚子。已无粮可供。然而杀降。是一件最丧失仁义的事。做了名声不保。以后各诸候国必定仇秦。仇秦意味着。往后各国对秦军开战只有血战到底而求生。绝不投降而送死。
“仇秦”与“与仇白起”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因为列国一旦仇秦。就会引发宁死不降恶秦的后果。对秦军在统一的路上就是个巨大的障碍。
白起没考虑这层。只是认为杀降的话。他白起“战神”的名声荡然无存。他没有像范睢那样自告奋勇地抛开个人荣辱得失为秦国的利益演好这场“不是秦王要杀降。是秦王劝我不杀降。是我白起非杀降不可”把暴名留给自己。把仁义之名留给秦国和秦王的戏。白起不肯牺牲自己的名声来维护秦帝国的名声。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罪过。秦帝国给了白起最高的爵位和封号。给了白起无上的荣耀。白起同样有使命担当起秦国的所有不堪和屈辱。因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威严和命运前途远比一个臣子的个人荣辱得失大。
最后因范雎在邯郸问题上是与他的看法相背的。但是秦昭王听取了范雎的意见。撤军与赵国和谈后没过多久。赵王违背和谈条约使秦昭王发怒决定再次发兵攻邯郸。由于当初秦昭王没有采用白起的建议。如今再次攻邯郸白起认为最好的时机已经错失。认为秦军没有他白起就玩不转。公然负气抗命不执行秦王命令导致被处死。
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也就是因为他们有功于秦。在面对个人与邦国命运问题上。个人功名与国家荣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很明显在他们心里。个人命运和功名荣辱远在邦国前途命运之上。吕不韦放不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被秦王驱逐后自杀于路上;李斯在秦国命运转折点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宰相之尊。听信赵高之言。放弃了为秦帝国作出正确选择的理智。结果。邦国亡了。自己又身死于市。又何来宰相之尊呢?
其他观点:
乍一看。好像秦国不容功臣。仔细一看。这是不同时期。不同帝王。不同事件里的人物。有功于秦不假。却也有取死之道。其中张仪最后也是死在魏国相国任上。也不算不得善终。
张仪:师从鬼谷先生。后投奔于秦惠王。张仪劝秦惠王送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换回魏国上郡十五县和少梁。被封相。后张仪占魏国的陕。修筑上郡要塞。拥秦惠王正式称王。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会盟。次年。张仪免秦国相。任魏国相。坚持了五年。终于说服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合纵打开缺口。秦惠王九年(前316年)。张仪趁救援救援苴国、巴国之机。吞并了蜀国和巴国。擒龙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
白起:赫赫战神。也叫“人屠”。整个战国时代。沙场上死的一半人是他所杀。白起在秦昭王时就征战六国。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765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国,秦王,商鞅,魏国,贵族,吕不韦,自己的,公元前,襄王,贱民
没想到大家都对公孙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都建功于秦,为何不得善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问的好。事实上。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皇权体制下。身为政客。如同骑在老虎背上。进退都是生死大事。对功高震主或者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