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庄子说“读书无用”?
原创

为什么庄子说“读书无用”?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们中国人历来就祟拜读书。尊重知识文化。

不过那时候的人尊重的是道。贵重的事物都载于书中了。认为读书可以悟道。可以发现贵重的东西。

庄子认为书就是语言。可以传达意。因为看得见。听得着。摸得着东西不足以描绘。之所以看书没用。只知道看表面。解不了文字背后想说的表现。只有把书中的智慧变自己的才有用。

的确对于如今很多人而言。读书是没有什么用。只会带来痛苦而已!



其他观点:

很多人曲解的题目的意思!!题目有两个关键词:“庄子”、“读书无用”。

很多人直接把“读书”等同于学习。甚至教育???在现代汉语中。读书狭义的意思是:看书;广义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但问题可不是现代汉语。其语境是先秦的庄子的某个时期。

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一、找到这个观点的源头?断章取义就是耍流氓。

二、结合庄子的时代背景和庄子的思想观点。

庄子有没有说过这个话呢?我查了一下。额原话应该是没有的。欢迎有人找到资料反驳我。我实在没找到。那我就只能找类似观点了。如果庄子所谓的“读书”是很多人认为的“学习”的意思。那这个观点就很荒谬了。因为庄子对于学习的观点是很多的。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庄子·养生主》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并且庄子本身就是极其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这不是生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所以可以从侧面驳斥庄子认为“学习无用”的观点。

我还找到一个类似的典故(楼上答主提供的):出自《庄子·天道》。里面有两个片段很有意思。简单描述一下:

片段一:

孔子编纂“六经”想藏书于周室。听说老聃(老子)曾是图书馆馆长就前去咨询。本来想好好讲一讲自己的作品。但是老子不想听让他简单说说。孔子就概括了两个字“仁义”。

但是老子曰:“噫。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夫!无私焉。乃私也。夫子 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 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趋。 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 也。”

大意:唉哟哟!刚才的话。令人担忧。世道人心如此之坏。他还要去博爱。岂不迂腐可笑。未免太不现实。宣言自己无私。让大家说他好。这正是自私哟。先生提倡仁义。要使万物不失牧养。是吗?可是。天反常。塌了吗?没有。地反常。隐了吗?没有。日月失明了吗?没有。星辰出列越座了吗?没有。禽兽失群了吗?没有。树倒了吗?没有。谁要你滥操心!先生仿照天德做人。顺随天道做事。就很不错了。何必高举仁义大旗到处叫卖。就像丢失小孩。沿街打鼓寻找似的。惹人发笑。唉哟哟!你可别搞乱了别人的本性呀!

片段二: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 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 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 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 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大意是: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言”被轮扁否定。他认为圣人思想的精华就像我给儿子传授的木工技艺一样。最关键的技巧。心头明白。口头说不清楚。没法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没法学到手。古人死了。没法传授的东西也跟着他进了棺材。留给后人的书。你正在读的这一捆竹简。依俺的经验看。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在《庄子·天道》中暗含了“读书无用”的道理。庄子还直接言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 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 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世人相信道中书中。所以读书学道。道既然受重视。书也跟着受重视了。书不过写语言成文字而已。重视书又不如重视语言。语言之所以受重视。全在所蕴藏的意思。没意思的话。谁听。可见应该受重视的是意思。仅仅是意思。意思的背后还有难以表达的玄妙的东西。那是语言无法说清楚的。文字无法写明白的。而又正是最关键的东西。通常说的妙不可言。就是指的这类东西。

这就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

当然我知识浅陋也不能很好地归纳庄子的思想观点。但有一点是可以窥见的是。庄子所说的“读书无用”中的“书”不是当下的学习的意思。而是先秦时期倡导的“先王之道、圣人之言”。所以“克己复礼”的孔子才会被老子斥责。

庄子承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说。对儒家诗乐论进行了根本否定。并提出“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及“灭文章。散五采”的极端主张。他借轮扁谓“圣人之言”不过是“古人之糟粕”。在他看来。语言经典也是物。人该“物物而不物于物”。作为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主体。人不能死于章句之下。不能死于人所创造的语言和由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中。故庄子强调:“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以其“谬悠”、“荒唐”、“无端崖”、“恣纵而不傥”的“卮言”、“重言”、“寓言”来消解儒家话语对人及人的思想的束缚。来“得意”。并抵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要理解这个观点就要回到开头的第二个问题。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思想主张。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主张周礼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不符合时代现实。道家所主张的无为是针对当时统治者的胡作非为和强作妄为。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提出“自然无为”的核心思想。认为人应该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的自由。

然后要想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就必定要消解权威。其中也包括对代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的书籍、学问的消解。

我们所熟知的抒写青年男女相思的《关雎》曾经被《毛诗》阐释为表现后妃之德。清代的张惠言《词选》中就很牵强地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曰:“‘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

庄子所谓的“读书无用”说的大概就是这种。视言语为权威。却忽略了书中真正妙不可言的精髓的人吧!讽刺的事当儒家经典刚刚出现时。老子就已经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了。但后世的文人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当儒家赋予语言诗乐、圣人经典以神秘魔力和社会重任时。也就给诗和诗人披上了不堪重负的。黑袍;而老庄却通过对语言、经典的彻底否定。来消解儒家施加于诗乐的魔咒和重负。

其他观点:

庄子有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特别喜欢和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阐述自己对道的理解。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名石的木匠前往齐国。路过曲辕时。看到一棵硕大无比的栎树。其树冠足以遮盖数千头牛在树下乘凉。其树身也有百围那么粗。光是单枝树干就可达营造独木舟的体量。前来观赏瞻仰的人如同赶集。视为神树。而石木匠却不屑一顾。继续赶路。随行弟子很是不解。这么难得一见的好材料。为什么师父不欣赏而急于赶路呢?石木匠对弟子解释:“栎树其实是一种什么器物都做不成的树木。如果做舟船则容易沉没。如果做棺椁则容易腐朽。如果做家具则不耐用……这是一种无用之材。也正是无用。所以它才如此长寿。如此高大。没有什么神秘。不值得一看。”

后来。那棵栎树给石木匠托了个梦。梦中言道:“你能用什么和我比呢。难道用你们认为的可用之材吗?你们所称道的柤梨橘柚等果蔬之木。果实熟了被人们强行夺去。这不仅受到屈辱。大的枝干还被折断了。小的枝干也受到摧残。这都是你们认为有用而害苦了它们。往往等不到寿终就夭折了。其它被你们认为有用之材的树木。也照样逃脱不了这个下场。而我为了达到无所可用的境界。已经努力了很久了。中途也多次差点被你们给害死。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因无用而享天年。世俗还认为我是神树。供养瞻拜。难道这不是大用吗?”

故事至此。答案似乎很明确。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其无用之用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认为:儒家是从正面阐述人生的道理。而道家则是从反面去启发。

庄子“无用之用”的启发。起码有两层意思:一、“有用”。是一种直接的功利。果蔬之木、成材之木能满足人们的饮食起居需求。所以有用。它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二、“有用”与“无用”是相对并可以转化的。看似无任何功利可言的栎树。不仅自己可享天年。还给人们带来了荫庇和精神上的寄托。它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如此。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已一目了然。

在庄子这则寓言里。功利更多地表现为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但是。庄子并不是全然反对“急功近利”。只是希望我们要摒弃世俗观念。不要只顾眼前功利而忽视那些“无用之用”。故。庄子将无用之用称之为“大用”。

正如我们读书。有些人只读有用的专业书籍。或埋头于苦干之中。甚少“浪费时间”去读所谓“无用”的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为的是赚取更多的钱。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有些人更愿意花一点时间。去读一些与专业或职业无关的书。如唐诗宋词、经典小说。又或是用好原料熬成的“心灵鸡汤”。这就是一种修养。是潜移默化的人格品性的提升。其实。做人与做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修养和品性者。难成大事也。所以。读一点“无用”的书、做一会“无用”之人。乃明智之举。是为“大用”。

当然。庄子所说的“大用”是“有用的无用”。而不是“无用的无用”。这绝对不是笔者故作玄乎。因为庄子的观点就是如此。佶屈聱牙、精深难懂。

庄子在《庄子外篇·山木》篇中。继续地向世人讲述着他关于“有用”与“无用”的故事:

庄子从山中路过。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伐木的人走近大树却没有砍伐的意思。问其原因。伐木的人认为此树没有利用价值。于是庄子对随行学生说:“因为这棵树不材。所以得以享尽天年。这是‘无用’的好处啊!”

出山后。庄子投宿于老朋友家中。为了招呼远道而来的老友。主人命仆人杀鹅款待。仆人犯难:“有两只鹅。一只会打鸣。一只不会打鸣。到底杀哪只呢?”“杀不会打鸣的。”主人不假思索答道。

第二天。学生终于憋不住了。困惑不解地问庄子:“山中所见那棵大树。由于没有利用价值而享尽天年;而主人家那只不会打鸣的鹅。却是因为没有利用价值(不能看家护院)而被杀了。不知老师如何看待材(有用)与不材(无用)的问题呢?”

庄子坦然笑道:“我将选择有用与无用之间。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似有用似无用的做法。难免会受其拘束所累。但假如能顺应自然(道心之德)。自由而为就不一样了。没有赞誉和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固执僵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守。万事以中和为原则。优游自得地生存在万物的本来状态。能做到既合同外物又不被外物所控制的话。又怎会受外物拘束所累呢?”

树。因“无用”而尽享天年;鹅。因“无用”而中途夭折。看来庄子并不执着“有用”或“无用”。因为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自然。“与时俱化(庄子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6:37

    庄子,有用,儒家,的人,观点,语言,圣人,栎树,老子,天年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6:37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庄子说“读书无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6:37

    我们中国人历来就祟拜读书。尊重知识文化。不过那时候的人尊重的是道。贵重的事物都载于书中了。认为读书可以悟道。可以发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