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揭示了怎样的育儿道理?
原创

诸葛亮的《诫子书》,揭示了怎样的育儿道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诸葛亮的《戒子书》虽然只有短短的86 字。但他把一个人成为君子的要求基本囊括了进去!语言生动简洁。一股殷殷之情体现在每一个字每句话中。读后不禁让人感动万千。同时也体现了诸葛亮深厚的学识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个人修养。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一生。忙碌的连教育子女都顾不上。深夜为子书写戒子书的形象跃然纸上!要说家训中的内涵。非诸葛先生的戒子书最动人。最博大。

“静”是个人修身的基础。这个静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的静。更主要的是心静。它有一心一意。不被世俗利欲所牵绊的意思。还有目标坚定不被其他旁务所污染的意思。更有一心为天下为已任的大志的意思。静是坚定、坚持、坚强。只有这样才能修炼自身。才能治国平天下。

“俭”不是小气。是不奢。一个人如傲才视物。追求名利。追求物欲。个人享受。那不可能有德。有德才能为人。才能以天下为已任。才能为政以德。俭不仅仅是物欲上的。更是不奢欲。积小奢会成大奢。一个奢求多的人心里怎会有天下苍生。

“淡泊”是淡泊名利。淡泊个人私欲。非淡泊无以明志。对个人看的过重。什么都以实现个人为目标。那将会置天下、社会于何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部分人看西方的月亮圆。追求个人享受、个人英雄主义。为了实现个人不择手段。出现坑蒙鬼骗。损公肥私。损害他人。国家。民族利益。发了国难财还在骂国家..... 现在要扭转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谓明志只有建立在“淡泊”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可能实现。

“宁静”是“静”。宁静才能致远。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要“静”。胸中没有“家国”。只有私欲。有目标但只是口头上的。行动上是为了私利私欲。何以为天下?何以实现远大的理想?怎么才能走远?斤斤计较走不远。投机取巧终将会受到法律和人民的审判!

“学”要“静”。“才”需“学”才能得到。“学”才能“广才”。立“志”才能“成学”。如果脑子里全是享受。是欲望那有心思致学!人没有生而知之者。不学无术。怎么修身?怎么得到学问。怎么成才!如果没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志向。一天天混日子。不可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诸葛亮躬耕南阳。立志成为管仲、乐毅的人物。潜心学习。才有了三顾毛芦的隆中对。才有了一代名相。这些正是戒子书的典范。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个人修身要戒享乐怠慢。戒沉浸在私欲中懈怠不能自拔。反过来说只有励志图精。胸怀大志才能戒掉“淫慢”。没有定力。做不到“静”。“险躁”怎么能够修心冶性。只有“冶性”才能戒掉“险躁。诸葛亮的戒子书真正体现出了“戒”的重要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不我待。意志会隨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退。一事无成。无所事事。悲伤地固守在毛草庐中度过一生。后悔有什么用!戒啊还是戒!

修德养性。修身为国。志向远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这不正是今天的需要吗?

其他观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相信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这就是出自于《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整篇诫子书讲的就是一个父亲临终前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看得出还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那种遗憾。所以诸葛亮才会用临终遗言的方式告诫儿子。修身养德。

那么诸葛瞻是谁呢?诸葛瞻就是诸葛亮死后丢失绵竹。自己也战死在邓艾刀下的那位仁兄了。其在诸葛亮死后。承袭爵位。可能因为其父诸葛亮声名在外。其本人也深受益处。虽然官居要位。但难免有点名过其实。才能并非那么出众。所以诸葛亮生前也说过\"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此时。诸葛瞻八岁。这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讲的事。其父亲对其都上有不放心。又何况现实呢?

所以这封诫子书确实表达了一种“恨”。恨铁不成钢。后继无人啊!

我们看其开篇即讲君子品行。修身养德。勤俭持家。淡泊名利。也说明当时诸葛瞻是存在浮躁的作风的。至少在年少时还是有些不足。有待改进的地方的。

其次将才学与修学之道。说明其才能尚不能与之匹配。也与诸葛亮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才告诫其要广学博才。树立远大的志向。这也可以看出一个父亲对儿子讲这话是多么大的期望和多么殷切的告诫啊!

最后告诫其要惜时。不应枉费时光。都这终将蹉跎岁月。一事无成。老年悔恨。也就是说老父亲不在了。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再不好好学习。就难以有所作为了。

这份诫子书出自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虽然有一字之差。“慆慢则不能励精”“淫慢则不能励精”但意义却不甚相同。如果是前面一字还可以说起懒惰而已。年少性情所致。不足为奇。但是后面一个就严重了。按照现在的说法这是“学坏”的兆头啊。古代的淫乐是一种纵欲行为啊。这就涉及到品质的问题了。我想诸葛亮在临死前如此重言告诫。有如此有针对性。应该是事出有因啊。

不可否认的是。这份诫子书在今天看来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指出的问题现在也客观存在。他提供的方法也切实有效。可以说直接照搬照抄过来。培养出来的你的儿女至少品性不会太差。至于才学这确实需要后天努力。而且下苦工的。除了肯花时间之外。还需要用心。纵观天下。品性可以塑造。唯独才学不可复制啊!做父母的不可以不看到这一点。教育小孩要从小抓起。立好规矩导向。这样才能把小孩带上正轨。

欢迎关注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分享交流文化知识。

其他观点:

诸葛亮提出君子之行应具备静的心态。俭的品行。静能修身。致远。广才。成学。俭能养德。明志。只有诫淫慢才能励精。去险躁才能治性。如不能珍惜时光。岁月与意志都将似水流逝。终将落魄。与世无济。苦守穷舍。后悔不及了。   诸葛先生为儿子定了家训。希望儿子将来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德有才。有志向。有修养。有品位的正人君子。诸葛亮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气度和人格魅力。给孩子讲述的不是如何发财致富。继承家业的方法。而是讲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奉献社会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世人。这才是诸葛亮这篇《诫子书》的亮点。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8:55

    子书,诸葛,私欲,儿子,天下,志向,远大,才学,的是,临终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8:55

    没想到大家都对诸葛亮的《诫子书》,揭示了怎样的育儿道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8:55

    诸葛亮的《戒子书》虽然只有短短的86 字。但他把一个人成为君子的要求基本囊括了进去!语言生动简洁。一股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