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评价“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如何理解这首词?
原创

杨慎评价“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如何理解这首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苏轼之后。无疑是辛弃疾最为豪放。他能将英雄气节化为儿女情长。既慷慨激昂。又缠绵委婉。秾纤绵密。情韵悠长。刘熙载称赞“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夐异!”

这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难懂而意深。杨慎列为辛词第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京口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此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任镇江知府。

译文:江山如故。再无东吴英雄孙权遗迹。昔日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化为土。斜阳照草树。普通街巷与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儿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效法汉将伐匈奴没 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仓皇而逃。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金兵劫掠扬州路。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问 :廉颇虽老。还能吃饭吗?

辛词好用典。这首词典故用得无痕无迹。引典述怀。不言自明。

1 正用典故。

元嘉年间。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妄想建功。却落得个仓皇而逃。草率北伐抗金有危险。这是词人反对仓皇北伐。对国事深重的忧虑。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佛狸祠祭祀鼓声震天。乌鸦吃着祭品。老百姓正热闹。他们恐怕早忘了抗金。将沦为亡国奴却甘而乐为!现实如此急迫残酷。朝廷却妥协苟和。这是词人对朝廷不作为最痛心的呐喊。最沉痛的愤怒。

3 以廉颇自比作结。无奈之愤语!

《史记 廉蔺列传》中记载。赵数困于秦。想起用年老廉颇。廉颇为想再为国出力。便派使者试探。廉颇为之饭一斗米。肉一斤。赵使者却受贿赂回复“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廉颇尚被人惦记。而词人四十多年来却连探问的人都没有。壮志难酬。连廉颇都不如。国家危亡的急虑。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悲叹中无奈结束。

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古论今。以古讽今。主观感情强烈。这是一位抱负天下。平乱定国的英雄无处安放梦想。无处施展才能的悲愤。戚怆与落寞!身处乱世。身负管仲乐毅之才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满怀热情。无处发泄。暗自垂泪...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

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

其他观点:

我有写诗的经验。我将从写诗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词。各位诗歌爱好者能认同我的观点。

首先。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登上北固亭望着滚滚长江逝去。心中不由激荡。遂借古之事伤今之情。

上阕写孙权曾经偏霸东南。有气吞山河之志。连曹孟德都称赞他是当世英雄。可百年过去江河依旧。曾经的丰功伟绩已成一抔黄土。再也寻不到这样的英雄了。“想当年”三个字赞叹了刘裕从前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可现在也只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如今的南宋统治者只想偏安一隅。古今对比。悲伤至极。

下阕先讲了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之事。后来回忆起四十三年前宋高宗北方抗金回归。作者依旧记得烽火连天的扬州。简直不堪回首啊。当年的佛狸祠下。居然乌鸦与鼓声震天。想想那时的的南宋屡屡错失抗金良机。作者壮志难酬。不禁感慨。“凭谁问”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每读到这首词。我都能感受到其与辛弃疾如出一辙的气质。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一生的愤恨。无奈和追求。这大概是其为辛词第一的缘故吧。

其他观点:

纵观宋词发展史。辛弃疾将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六十八载的生命岁月。他是一个满腹才情的词人。留下佳篇无数。但我们不能忘记他首先是一个军人。带着建功立业的豪情不甘的走下沙场。\"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曾是他的理想 。然而因历史的错位。使得\"雕弓挂壁无用\"。稼轩只能在文学的世界里完成他的弓刀事业。去开疆拓土。挥洒豪情。这也正是其词会给我们带来力量的原因。明人杨慎《词品》给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此之高的评价。确实当之无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时的辛弃疾不再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的横槊少年。经历了人世危机和宦海沉浮。公元1205年。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因自己的抗金策略有损当权者的利益。被降官。调离。满腔杀敌救国的抱负又再次落空。词人满怀忧愤和对民族前途的担忧登上京口北固亭。看着眼前的国家山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应在该词艺术技巧的探索中感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

臻于化境的用典艺术

辛词语言的一大风格便是好用典。这首词可谓用典的典范之作。典故本身承载着其客观的历史内容。稼轩的成功在于用事虽多。但不留刻意雕琢的痕迹。每一次的典故呈现都类比贴切。无论是借古抒怀还是借古讽今都极见功力。

该词作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全词以\"京口北固亭\"为依托。以\"怀古\"为手段。以\"抒怀讽今\"为旨归。先后以六个典故结构全词。意境开阔。情感悲愤浓烈却含蓄吐之。极尽沉郁跌宕之致。\"京口\"乃是东吴大将孙权抗衡曹魏之地。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崛起灭晋之地。由此面对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便自然转入对两位英雄豪杰的追忆之中。

词的上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从当年曾一度盘踞于此。西破黄祖 。北败曹操。断坐东南的孙权写起。然而物是人非。那个歌舞升平的过往早已在历史的风雨中沉沦。\"无觅\"暗含了词人多少世无英雄的落寞之感以及家国无所系的忧虑;接着更近一层。紧承上句的破败之景而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沉痛惋惜之感越发浓烈。他又想起宋文帝刘裕 这个崛起于孤寒的乱世皇帝。在京口之地削平叛乱建立刘宋王朝。在南朝盛极一时。刘裕才略与胆识兼备。两度挥戈北伐。百余年来沦陷于异族践踏下的黄河以南地区。一度被收服归入汉族版图。稼轩满怀崇敬之情追忆英雄。可代表英雄的遗迹早已被草树掩盖。一抹斜阳更添荒凉之感。孙权、刘裕的典故生成于眼前登临所见之景中。浑然迭出。推动词人的情感脉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抚今追昔。词人再也无法按捺住心中的愤激之情。眼前浮现出金戈铁马的岁月。曾经盛极一时的英雄退出历史舞台。空留下一片荒芜。无处可寻。曾经沙场点兵的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如今也只能和泪看旌旗。摩挲抚剑。弹铗悲歌。

词的下片:以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直接切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赢得仓皇北顾\"公元405年派王玄谟帅军北伐。刘义隆急于事功轻启兵端。最后惨败。只留下仓皇北顾的悲哀。这既是上片刘裕典故的自然接续。也从正面的歌颂转向反面的揭露。前后殊途同归。加深了词作的现实意义。告诫南宋王朝要做好充足准备。不可重演\"草草\"发兵的悲剧。而历史的实践表明南宋确实重蹈了这出悲剧。实亦悲哉!也许此时的辛弃疾已经万念俱灰。他从滔滔历史回到现实。心中已多少预感到了南宋王朝行将到来的秋天。他回望自己坚守了四十余年的抗敌复国理想。四十三年前他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征战沙场。对于\"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的过往怎能忘怀?一个伟岸的英雄词人跃然纸上。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透纸背的力量。\"可堪回首。佛狸寺下。一片神鸦社鼓\"在对现实无限的失望中词人由眼前佛狸寺所见引出又一典故。紧承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来。当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打败王玄谟军。追击到瓜步山建立行宫。就是词人所言\"佛狸寺\"。国家民族正遭受这异族铁蹄的入侵。而这里却是社日的升平景象。词人跨越空间时间的长河。以\"佛狸寺\"暗指侵略者。与本朝的社会现实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可堪回首\"写出了比\"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更深刻的伤痛感。稼轩对这片国土爱得深沉而真切。词作所折射出的愤激与痛楚也越发感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作结。全篇收放自如。想起廉颇晚年仍希望复用于赵国而终未被启用的故事。思及自身。廉颇尚有人询问。而自己都无人问及。枕戈达旦。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是这个英雄词人一生的理想。马革裹尸当自誓是其无悔的追求。六十六岁的年纪虽初心未改。然在时代的大潮中有太多求而不得的无奈。这是辛弃疾的人生悲剧。从用典方面讲。全词以对英雄的怀念开篇。最后以英雄自况结尾。结构完整自然。且最后的发问耐人寻味。意境悠远。

虎啸生风的英雄形象

稼轩以其高超的用典技巧。描绘了一个独属于辛词艺术世界的英雄群像图。孙权。刘裕。廉颇他们在金戈铁马中豪迈走来。这又何尝不是词人自己的映射。一次次追忆历史。一次次回归现实。这是一种自况也是一种对苦闷的超脱。词人平生以英雄自许。带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时代使命感。他多次在词中呼唤历史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谓是英雄群像的集中展现。数量之多。感情之真切。当为绝唱。

古今的完美跳跃

辛词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将这篇怀古之作写的含蓄流转。虽是怀古却处处散发着强大的现实震慑力。\"千古江山\"一股历史的洪流劈空而来。接着有着紧密联系的典故一一呈现。而其间一次次的历史与现实交织。词人与人物融合。将自己四十三年的烽火扬州路巧妙至于典故之林中。实现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势跳跃。此转换非但无违和突兀之感。反是全篇更为真切自然。不落用典冗繁的窠臼。最后又从现实的我出发落脚到赵国大将廉颇。自况之余拓宽了词境。完成今古的完美融合。

大量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孙权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感慨今日的国家。没有能力挽狂澜的英雄了。\"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当年\"瞬间把过去与当下拉开。对比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丝毫没有金戈铁马的豪气。下片\"元嘉草草\"与上片建立不朽功业的英雄形成鲜明对比。深刻的阐发兴衰成败之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自况也有对比。自己比廉颇的处境更为不堪。垂垂老朽无人问起。纵览全词每一个典故的运用背后都有其深意。在古今的对比中开拓了词境。更见辛词之功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登临怀古之作的典范。映射了历史。昭示了现实。展现了广阔的艺术境界。是词人晚年的沉潜之作。无论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内容都堪称\"第一\"评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58:19

    词人,英雄,口北,廉颇,典故,金戈铁马,辛弃疾,南宋,扬州,刘裕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58:19

    没想到大家都对杨慎评价“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如何理解这首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58:19

    苏轼之后。无疑是辛弃疾最为豪放。他能将英雄气节化为儿女情长。既慷慨激昂。又缠绵委婉。秾纤绵密。情韵悠长。刘熙载称赞“任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