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原创

《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现代开会。一般领导还没来。与会人员都已经坐下了。趁着领导没来。交头接耳嘻嘻哈哈。突然会议主持人。打开话筒。用手啪啪话筒。噗噗几声之后。清清嗓门。说。大家安静了。回会议马上开始啦!大家立刻停止议论。整肃表情。就看到领导拿个杯子悠哉悠哉走来。

那有人就要问了。你不能搞个铃铛、钟或者金之类的。那样声音不是更动听吗?这里有讲。意义不一样!什么人才用鞭子?古时候养马养羊。赶马驾车的“牧人”或者“司机”才用鞭子。古时候天子治理国家叫“驭民”。啥意思?天底下老百姓就是牛马。而天子就是放牧的。于是天子赏你个啥。叫“御赐”;天子用的东西叫“御用“。天子去打个仗。叫“御驾亲征”。所以这个鞭子其实是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但真正把“鸣鞭”作为一种仪式制度固定下来的。却是在元朝。不但规定了“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的规制;还确定了鞭子的材料及外形”绿色的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

康熙除完鳌拜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要求每次朝会由一个太监鸣鞭两次共计六下:第一次是朝会开始。皇帝从中和殿到太极殿的路上。净鞭三下;第二次是典礼结束。皇帝起驾回宫。 再净鞭三下。群臣退下。

当然“鸣鞭”的人很关键。鞭子的三次声响声音要一样。其标准苛刻之程度。应该不比现在“阅兵”仪式要求低多少吧。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吐槽

其他观点:

在雍正王朝中。每次朝会之前都有一个太监走到大殿前。随后甩了三下鞭子。这是什么意思呢?

作为一名沧州人。在我们那旮旯。每天早上。各个公园随处可见甩鞭的人。以老人居多。有时候他们还会比试。比的方式只有一个。谁的花样多。谁的声音响?

他们每天甩鞭子的原因应该是一种爱好。有人说也可以强身健体。姑且是这样吧。只不过路过的人们都得绕着走。生怕一个不小心。鞭子就甩到了自己身上。而且周边的人民。估计饱受噪音污染。

在老家农村也有甩鞭的人。不过大都是放羊的。或者是赶车的。鞭子的绳子也没有这么长。主要用来驱赶羊群。防止乱走的。小时候。我们孩童也会做个小鞭子。甩着玩。如果能甩响了。绝对是小伙伴们崇拜的对象。

但是在南方。却很少见到有人甩鞭子。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项活动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这也跟当年皇宫内的人员祖籍分布有关。那时候的侍卫或者宫女太监等也主要出在京津冀地区。

也就是说这项活动其实是来源于宫中的。在雍正王朝中每次朝会前都有太监甩鞭子。可是宫里也不能放羊。又不是锻炼身体。也不像是在玩耍。更不像是跟人比试。那么他这样做是为何呢?

在现代社会。比如开会的时候。往往一个人在讲话前先咳嗽两声。意思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再交头接耳、大声喧哗了。我们会议开始了。

不仅开会的时候如此。在学校读书的人深有体会。铃声一响。就意味着上课了。老师进门。班长喊“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所以。这个响鞭就是一种仪式开始的象征。每次皇上要来了。有个太监要提前准备好甩鞭子。鞭子一响。大殿上的大臣们都不能再随便走动。交头接耳了。立马各就各位。站好等待皇帝上朝。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既然仅仅是提醒大臣们。为什么不用敲钟或者是打更那种方式呢?

其实。这个鞭子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什么样的人才能手握鞭子呢?那在当时只有马车夫或者是放牧的牧人有鞭子。他们使用鞭子。主要是为了驾驭牲口。

当然。皇帝使用鞭子。不能是驾驭牲口。而是驾驭人民。《诗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民。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的。

所以。皇帝统治人民。就跟牧人驾驭牛羊是一样的。“驭”字又跟“御”字同音。皇帝赏给人民的东西。都叫“御赐”。皇帝使用的杯子叫“御杯”。皇帝坐过的座位叫“御座”。皇帝使用的笔叫“御笔”。连皇帝带兵打仗。也叫“御驾亲征”。

所以。这个鞭子。其实就是皇权的象征!

不要以为靠马背征服天下的清朝才有这个打鞭子传统。其实在很久之前就有了:

这种鞭子也称为“鸣鞭”。俗称“响净鞭”。这个“净鞭”也叫“静鞭”。它是由黄丝编织而成。在鞭梢上涂上蜡。这样的话打在地上很响。目的就是警告臣下。皇帝就要到了。

这个打鞭子的记载可以追到五代十国时期。在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中就有记载:

“鸣鞭。唐及五代有之。”

在宋史中也有记载:

“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

关于这个人数设置也是有讲究的。宋孝宗估计是想表达自己比上一任皇帝更牛。所以增加了打鞭子的人数。只是人越多。这种鞭子越打不齐。打不齐。打不响。就有失威严。

到了元朝以后。朝廷就定了规矩。这种响鞭只能打三下。元明以后出版的书籍也大都采用响鞭三声记载。比如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的第十回:

“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钦天监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也就是康熙八年开始。朝会要鸣鞭两次。一次是朝会前。皇帝出中和殿之后。到金銮殿之前。一共响三声。一次是朝会结束。响三声。退朝!

明朝时期有几个皇帝不爱上朝。尤其是嘉靖皇帝。三十年都没有上朝。估计跟当时打鞭子有关系。

能有幸到宫里打鞭子。肯定是打鞭子高手。苦练一辈子。好不容易逮到上朝的机会。还不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拼命打。能打多响就打多响。众臣们是肃静了。估计皇帝也得吓一跳。你想啊。一边两个虎视眈眈的大汉手握鞭子。皇帝从面前走过。估计心里都发毛。索性不上朝了。

可惜了苦练一辈子打鞭子的锦衣卫。遇到了嘉靖皇帝。竟然没有施展的机会!

到了清朝。皇帝们也怕啊。索性把四个换成一个。把大汉也换成太监了。毕竟太监少了某项功能。鞭子打起来纵使很响。也是缺乏某种阳刚之气。也就不再凶煞了……

现在再看公园里打鞭子的老大爷们。突然就有了一种异常的感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其他观点:

作者:金满楼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想必对其中的一个金头颇为印象深刻。那就是每次上朝之前。太监都会在殿门外用响鞭抽打三次。声音响亮。十分威势。

事实上。这个情节还真不是编剧发明的。响鞭不但清朝宫廷史上的确存在。而且有制度化的规定。

简单说。响鞭是銮驾仪卫之警人用具。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这也是朝会前礼仪程序之一。

鸣响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彰显帝王的威严和权势。每次鸣响鞭时。这就是表明: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

由此。响鞭又被称为“鸣鞭”。或者“净鞭”、“静鞭”之类。

按照礼仪。响鞭只击打三下。但可别小看了这玩意。如今。故宫博物馆还保留着清宫中曾用过的响鞭。它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响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长约十米。把长约三十公分。刻着龙头。鞭身又粗又长。鞭梢儿用专门的软皮制成。涂蜡。因而打在地上很响。

事实上。想抡起这鞭子打个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必须要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太监才能完成。后者不但要有臂腕之力。而且要熟练掌握其技巧。

那么。抡响鞭的技巧在哪里呢?首先。弯腰。收心。手腕一抖。大鞭子一甩。啪啪作响。那叫一个响亮、威风!

由于响鞭代表了帝王的威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首先。要保证每一鞭都能抽响。而且不能缓也不能急。稍有差池。就得受板杖之苦。

因此。受命持鞭的太监大多训练有素。挥鞭自如。不敢出现失误。

此外。再说一下响鞭为何这么响。

其中的原理是。甩鞭子时。力量顺着发力的方向传至鞭子末梢。如果力量够大、速度够快。其传至鞭梢就会产生音爆现象。由此响亮异常。起到净场的作用。

当然。响鞭也不是清廷发明的。如《元曲选》的马致远“陈抟高卧四”中即有云:“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识甚酬量!”

《水浒全传》第一回也说。“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由此可见。响鞭在清朝之前就有了。并非清宫独有。

清朝覆亡后。响鞭逐渐成为一项民间运动。据说锻炼效果还不错。只是声音有些扰民。最好到郊外去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58:51

    鞭子,鸣鞭,皇帝,太监,的人,雍正,三下,天子,清朝,就有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58:51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王朝》里一个人总在宫殿外面甩那个鞭子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58:51

    现代开会。一般领导还没来。与会人员都已经坐下了。趁着领导没来。交头接耳嘻嘻哈哈。突然会议主持人。打开话筒。用手啪啪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