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观沧海》是否真的是曹操到海边有感而写下的呢?
原创

曹操的《观沧海》是否真的是曹操到海边有感而写下的呢?

好文

热门回答:

觀滄海 【三國•魏】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灿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亲临大海。抒情而作。官渡之战后。袁绍退守。曹操继续进兵定四州。安定河北。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打败袁氏兄弟。自柳城凯旋。途经碣石所作。

曹操在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顶。居高眺望。壮阔的大海呈现在眼前。在浩渺辽阔的大海上。突兀耸立的海岛。平添了几许神奇、秀美的景观。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阵阵扑面而来。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起伏。此刻沒有悲秋中的触目伤怀。有的是诗人踌躇满志的豪迈。

日月从海上生起。又从波涛中落下。水天一色。仿佛银河也融入其中。所有景物在大海面前都十分渺小。



其他观点:

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作者在戌马奔驰之际。登山观海時所作。似乎纯写沧海。其实寓情于景。旨在表现统一北方的雄伟胸怀。面对辽阔的大海。作者高唱赞歌。写出海水的蕩漾起伏。山岛的巍然屹立。那岛上又是一派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景象。一阵秋风起处。平静的大海顿時卷起了汹涌的巨澜。但作者并无忧伤之感。视野更见开阔。感到运行。发光的日月星辰。也好象是从这巨浪滚滚的大海中冒出來的。这种生气蓬勃的景象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联想。既表现了大海的辽阔。更反映出作者奋发乐观的精神面貌。

全诗描绘生动。气势磅礴。表现了宏伟的抱负和耐人深思的哲理。

其他观点:

曹操的《观沧海》全文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是东汉末年诗人。《观沧海》是他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当时创作的背景是: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毅然决定北上。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

诗中的碣石山具体在哪里。学术界原有三种观点。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东无棣。三是辽宁兴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皇岛孟姜女庙附近的孟姜女坟出土一批文物。证明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就是当年曹操所登临的碣石山。伟人毛泽东写下的诗词《浪淘沙·北戴河》中那句“东临碣石有遗篇”也是对《观沧海》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佐证之一。

碣石山。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山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站在山峰上能看到渤海。可以说《观沧海》是当时诗人登上石山。俯视大海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名诗。

而初唐时期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中“碣石潇湘”泛指天南地北。暗指路途遥远。此处并未用典 , 也不是特指。所以《春江花月夜》诗中的碣石并不是特指某个地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陌清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16:19

    碣石,乌桓,百草,丰茂,大海,观沧海,昌黎县,春江花月夜,澹澹,树木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16:19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操的《观沧海》是否真的是曹操到海边有感而写下的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16:19

    觀滄海 【三國•魏】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