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海明威的一生?
原创

怎么看待海明威的一生?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已是黄昏。褪尽热量的余晖在柔软的沙子上。在海面上恣意倾撒。老人拖拽着小舟上岸。船帆上打了好几个补丁。一只巨大的大马林鱼的骸骨就挂在船头上。

老人左手扛着鱼叉。右手接过小孩马诺林递过来的大烟杆往前走。走了几步又停下回头看了一下那鱼骨架。吞云吐雾中静默许久。

自打我在很小的时候看完《老人与海》后。海明威本身的形象和圣地亚哥的形象抽离出原先的样子。各有删减。重叠融合后留在我的记忆里。

所以大体关于海明威的形象一直是如此:一个带着鱼骨架归来的老人。已是迟暮却不曾被打败。

等我对海明威的文字作品有更深涉猎后。他的形象随着阅读体验和时空场景不断变化。有时他的大烟杆换成了雪茄。旁边有一只蹭他裤脚的小猫;有时头上还戴着一顶跟切·格瓦拉一样的绿色贝雷帽。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此为模版。

去捋顺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海明威的一生精彩至极不比他小说逊色多少。

他十九岁听到世界大战的爆发。不顾父亲的反对迫不及待地身先士卒。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枪林弹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跟随部队参与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不仅如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满腔热血的海明威竟然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

等世界上的战争偃旗息鼓后一段时间后。闲不住的海明威去非洲打猎。爬过乞力马扎罗山。在《老人与海中》中还念念不忘在非洲金色海岸上玩耍的狮子。

海明威还在被他自己称为“命运的归宿”的古巴钓过一只重达一千多磅的金枪鱼。

这些经历冒险和风土人情的所见所闻足以让人回味。成为取之不尽的谈资。若是海明威跟一群人在酒吧喝着朗姆酒谈天说地。我想。没有谁会介意他成为话题的主角。

“当你停止做使你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和死亡无异了。”海明威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个理念。

一个人的伟大或许在孩提时代。在每一个异于常人的选择当中就已初显端倪。

出生于奥克帕克的海明威一开始的兴趣所在就跟母亲的初衷背道而驰。母亲希望海明威以后成为出色的音乐家。但是海明威只顾埋头打猎、钓鱼。看各种自己喜欢的故事和图画。

等到高中毕业后。在同龄人都按部就班地去上大学时。海明威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堪城星报》当记者。

这一段不长的工作经历为他写作素养和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很好的底子。海明威之所以能提出“新闻写作并不影响小说”的写作方式跟他的记者身份息息相关。

有时去回溯一生的脉络时。会发现将来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轨迹。

海明威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后面提出的“冰山原则”让后人竞相学习。时至今日。海明威依然是矗立在美国人民精神领域的不朽旗帜。以“文坛硬汉”著称。

人们津津乐道海明威那爆炸性的荷尔蒙。刚毅的性格。却鲜有人知道海明威内心的柔软。

海明威一直怒其不争于被娇妻所累而导致文学之路不进反退的菲茨杰拉德。然而他自己不败于美人。却折服于他养的猫。他自己曾说:“一个人不会被打败。但是可以被猫毁灭。”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海明威的一只猫因为被车撞伤导致半身瘫痪。海明威细心喂完最后一碗牛奶后开枪结束了它的痛苦。

为此他万分难过地说:“我杀过人。但是我从来没有杀过认识或者深爱的人。这就好像对着一个我了解并爱了十一年。断了两条腿并且痛苦呻吟的人开了枪。”

最多的时候海明威同时养了30只多猫。在海明威离世之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晚安。小猫咪”。他给这世界的最后一声问候同时也给他的一生留下了温情的结尾。

有时我天马行空地想。爱海明威的人一半可能是因为他的硬汉形象。另外一半可能是爱上他的猫。然后爱屋及乌。

不得不承认。对猫的偏爱给海明威的一生涂抹了一道温暖的色彩。

我想海明威的柔情是不容置疑的。虽说海明威在写作过程中奉行着他的“冰山原则”。但是一代文豪多少具有文艺情怀。不然也不会让当今多少文艺青年奉为偶像。

况且在世人眼中刻板、严肃的鲁迅都可以写出: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这样软意绵绵的情话。海明威大概笔锋之处也藏有似水柔情。

海明威一生娶过四任妻子。从这一点而言。海明威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恋人。这也是海明威让很多人诟病的地方。有的人说。海明威只能去爱慕但不能成为他的女人。

但有那么多姑娘倾心于海明威。可能是海明威身上所展示的硬汉柔情对她们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

再加上他时不时写出:

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这样对爱情颇有真知灼见的句子真是直叩她人心扉。可谓是一支笔抵过千万朵玫瑰。

海明威游历过很多地方。待过很多城市。倘若要去谈论海明威的一生。一定是绕不过一座城市。它就是巴黎。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不论去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是海明威在《流动盛宴》开篇写的一句话。

1921年至1926年。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记录的就是这一段生活。但是这本书于1960年才完成初稿。也就是说是四十年后海明威坐在书桌前追忆着在巴黎的生活。

什么是真实?不是纤毫毕现的临摹。而是在记忆的沙漏中过滤。在时光的镜头中留下的。不管是否失焦、变形。这些在岁月浸染后还留存的感受才是真实。

隔了四十年后。海明威通过记忆去建模的巴黎才能让我们懂得这座城市在海明威心中是何种地位。

二十世纪初。大批世界上名人作家聚集在巴黎这座艺术之都。有年少成名写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被冠以“迷惘一代”的发言人的斯泰因、以《荒原》闻名于世的艾略特等诗人作家们。

如一千年前文人雅士鱼贯而入的盛唐长安。那时的巴黎同样让人心驰神往。

金子不一定发光。良驹不一定会被发现。世上天才如过江之鲫。能在历史上叹一声怀才不遇的人已是何其有幸。毕竟发出的那声长叹回响至今。相比之下又有多少惊才艳艳之辈投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声“扑通”都没有。

就如同《浮生六记》若不在路边书摊被偶然翻到。关于沈复可能就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若不是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很难相信有那么多的书法和绘画大家大隐隐于市。记载上却未曾有他们的只言片语。

所以在巴黎待了五年的海明威是极其幸运的。在这里菲茨杰拉德像兄长一样鼓励他好好埋头写作。斯泰因提点过他。庞德这位伯乐奖掖后进。

在巴黎这座世界艺术中心里。世界文学舞台为海明威拉开了帷幕。虽说海明威还未成长为大师。但是与那么多蜚声文坛的作家同台交流学习。使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巴黎的见闻拨散了海明威前进道路的迷雾。他在文学道路的目标再明确不过。离叩开文学最高殿堂的大门只剩最后的几步之遥。

说完巴黎。就不得不提到非洲。如果巴黎藏着海明威的柔软。那么非洲则把海明威深处的野性释放无遗。

在巴黎的时候。二十几岁的海明威虽然囊中羞涩。但仍可携着妻子悠闲地在塞纳河畔闲眺着泛舟缓行。在林荫小道散步感受着城市的慵懒。

飘在巴黎这座城市的缠绵悱恻的细雨。和靡靡音乐轻敲着海明威的心扉。海明威毫无违和地融进了柔软至极的城市里。

而几次非洲的狩猎之行把海明威的遒劲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长夜密林。旷原落日。神出鬼没的野兽让海明威的荷尔蒙高涨。他自己好像化为了一头雄狮。坦然自若地走在非洲这片旷野的土地上。

海明威应该是这样认为的。但凡是男子汉。要么去战场去抛头颅洒热血。要么置身在荒古的丛林中与群兽共舞。聆听野兽的怒吼。万物的低吟。

试着想一下。在远离人类文明中心。在非洲大草原和森林里小心翼翼穿梭跋涉。想到那扑面而来的亘古气息。不禁血脉偾张。

海明威携第二任妻子波琳和好友卡尔去肯尼亚打猎。这次的打猎经历让海明威还意犹未尽。凭着挥之不去对打猎的记忆和倾诉文字的冲动写成了《非洲的青山》。

在书中不仅真实地再现狩猎动物的场景。还把他和他好友卡尔竞争之间表现的好胜心剖析得淋漓尽致。

每每看到此。我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时间被拉到荒古。两个头顶插着羽毛的成年人。身上纹着图腾和鬼魅的花纹。拿着长矛在丛林里挪腾跳跃追逐着野兽。他们在比赛着谁狩猎的野物最多。赢得部落姑娘们的芳心。

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既是现代社会对战争的无畏。在迷茫下的奋力求索一丝希望。又是纯粹的原始美学。是他捕获大鱼。追逐狮子表现出来的原始力量。

海明威的不羁跟非洲的野性相得益彰。海明威可能如同爱着巴黎一样爱着非洲。

在《老人与海》这本书完稿以后。海明威又想去非洲感受一番草原瀑布之美。没想到就经历两次坠机。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总是可以激发灵感的。然后《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1961年。海明威拿着他钟爱的猎枪用他认为最壮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枪也打懵了世界。

肯尼迪总统在长长的吊唁里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我就在想。一国总统为其哀悼。已可以说一生活得璀璨至极。

所谓文人相轻。但海明威可以让马尔克斯回忆说崇敬地不敢上前打招呼。让卡尔维诺说“有那么一个时候。对我和许多大致与我同代的人来说。海明威是一个神。”

能让两个统治文坛的文学巨匠如此恭敬。海明威在我心目中又拔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然而不止如此。西班牙最著名的斗牛士贝尔蒙德听到海明威自尽的消息后。也慨然赴死。

一个人的死亡。可以让另外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去追随。海明威来世上的这一遭真没有白走。什么是传奇。大抵如海明威这样。

其他观点:

海明威最大的悲剧。就是没有学会放过自己。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海明威是“硬汉”的代名词。而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一个老渔夫。为了荣誉和生存。孤独地驾船去了深海。独自与一条大马哈鱼搏斗了好多天。最终带回的。却只是一副巨鱼的骨架。

如此简单的故事。海明威却把它写得惊心动魄。魅力无穷。世界上所有的读者。都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记住了那句代表人类至高精神力量的话: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代表的就是一种有意识的。生活方式的自我选择。我的字典里没有失败。硬汉的精神永远不倒。生命若在。胜利永远在下一次。然而。号称文坛硬汉。以这本书获得诺贝尔奖的海明威。却并没有给自己下一次的机会。1961年7月2日。他把心爱的双筒猎枪塞进自己嘴里。残忍地扣动了扳机。一个从外形到内心。都如雄狮般的人物。就这样轰然倒地。他用最极端的方式。证明了他是一个无法忍受失败的人。但也似乎使他那有关毁灭与失败的豪言。成了一个悖论。

你会被自己消灭。自己打败。

海明威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个勇敢的战地英雄。一个了不起的渔夫和猎手。一个出色的拳击手。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家和旅行家。一个令最具野性的水手们拜服的船长。一个令人快乐的美食家。一个海量而精于品味的酒徒……他几乎没什么不能干的。也没什么不是一流专家。他最喜欢的就是那种众星捧月。被人崇拜的感觉。海明威的这一特点。其实从小时候就很显著。他那时只肯做第一名。必须在任何地方做第一名。实在做不了的。就只有放弃。

比如他在橡树公园高级中学最后一年。之所以放弃足球。就是因为他没能当上那年锦标队的主将。他后面不肯上大学的原因之一。竟只因为大学里会遇到更多的踢球。而写作能成为他终身职业的原因。则与他为校刊写稿时。从来是绝对的第一。有很大的关系。

海明威自己曾经说过。“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在走下坡路。”然而。他却没有想过。高峰之后必然是下坡。无论是身体、精神。还是事业方面。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

在马拉加。海明威举行了60岁的寿宴。这是一场盛大的寿宴。其规模无以比拟。然而这却已是海明威人生中最后的一次狂欢。这之后。海明威发觉自己写的游记。因为散漫无章。不成样子。自己没法删改。交给了别人。一切都像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接下来的一年。海明威的身体与精神越发衰弱了下去。他痛苦而悲哀地说。我一点写不出来了。我不行了。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但是承认失败。不等于能忍受失败。海明威决不会允许自己以一个失败者的面目留在世上。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杀。许多年后。考利说:“海明威和哈特·克兰同一天生。他比克兰多活了近三十年。在这一点上。他和克兰相像。这就是他们俩都觉得。如果他们不能写作了。他就不想活下去了。”

无独有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同一类人。海明威。是在获得诺贝尔奖六年后自杀的。而川端康成是在获奖仅三年的时候。海明威是口含猎枪自杀。而川端康成是口含煤气管自杀。

近年来。时常看到一些报道。是关于非常优秀的学生到了名校之后。在群英荟萃之地无法再鹤立鸡群。发现自己的平庸。受到心理打压。不堪重负抑郁或自杀的新闻。

我们总是认为。只有坚持和努力是需要勇气的。殊不知。对于自我期望值高的人、一贯优秀的人、要强的人……而言。承认自己的平庸。与这样的自己握手言和。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

我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给与的正面教育中。总在受到“努力就会成功”的观念灌输。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走下坡路”。怎样平和内心的那份“不甘心”。

当李宗伟退役时。而我正好看了以他为主人公的影片《败者为王》。这个一次次在大赛上输给林丹的人。内心真的坚韧无比。没有人抹杀他的成绩。他一样赢得了大众和对手的尊重。

当然。不服输。永远值得喝彩。但我想说。尽力之后。学会放过自己。才会快乐。

欢迎留言探讨。



其他观点:

1.海明威是一个最容易被“偶像化”的作家——相对于他的作品。外行更看重他这个人。比如说海明威上过战场。出过车祸。得过脑震荡。有次中弹。身体里有几百个弹片。有的已经取不出来。下了战场之后。他还是喜欢各种刺激的事情。他周游世界。喜欢各种户外运动。钓鱼、打猎。还喜欢拳击。在大众眼里。他是作风大于文风。文风大于文学。所以有一个说法是。海明威是外行最了解的美国作家之一。因为他的生活方式太受大众关注了。

2.“老爸”是海明威一个特别著名的、公认的外号。有点文坛之父的意思。海明威也乐于展现这个形象。但其实他是年少成名的作家。《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时。他不过27岁。不到30岁就可以靠版税生活了。

3.海明威最大的成就。其实是对英文写作的贡献。他写那些简单得像是陈述句、但是意思不是那么简单的句子。特别适合精读。也被称为电报体。海明威出名之后。大批文学青年纷纷效仿。美国各杂志社收到的大量稿件。都是海明威体。有人说他对写作者的影响比对读者的影响还大。

4.海明威对写作提出的最有效的建议是。“你得学用最简单的陈述句。这对谁都有用”。他的句子很少用形容词。副词短语都缩成一个单一副词用。英语本来多从句。但他却写简单句。非常直白有力

5.在英文写作方面。海明威提出了“冰山理论\"。一般对冰山理论的解释是。一个作家心里得有水面下的部分。只是不写而已。而且海明威省略的不是氛围和韵味那些比较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情节、人物。甚至是某些关键信息。一个主人公负伤了。什么伤他不写。一个人劝另一人做手术。什么手术他不写。导致他的小说有很大的感受和解读空间。读者要凭自己的经验去想象。

6.其实我们没必要把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神化。他自己也说过。其实你写的多。漏洞就会多。人们就容易看到你的漏洞。遵照冰山理论。对自己没把握的东西不写。那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7.法国巴黎有一个丽兹酒店。丽兹酒店的酒吧。叫“海明威吧”。这个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解放巴黎的那天。海明威是先于美军大部队到达巴黎的。还跟所在的游击队参加了对德作战。晚上的时候他带着一帮人在丽兹酒店的酒吧喝了一顿大酒。结账时发现账单上还有法国维希政府的税。海明威看了一眼说:酒钱我可以付。但给维希政府的税不能上。虽然不能吹嘘说自己解放了巴黎。但说解放丽兹酒店总算可以吧。

8.普通读者不会把写了《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和海明威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的主题和风格太不一样了。但马尔克斯很推崇海明威。曾经说海明威影响了他。尤其是在写作技巧上。马尔克斯对海明威有过这样一个评价:他所描写的一切。他曾拥有的每一刻都永远属于他。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和枪手。一出现就纳入他的磨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方。只要提过。就给他侵占了。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

9.海明威在访谈中说过。一个优秀作家最本质的才能在于他内嵌的、雷打不动的“狗屎”探测器。这是作家的雷达。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有这玩意儿。简单来说。他觉得好作家的关键。不在于知道什么作品好。而是知道什么样的东西烂。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8:37

    海明威,巴黎,的人,非洲,自己的,马尔克斯,硬汉,作家,拉德,川端康成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8:37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么看待海明威的一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8:37

    已是黄昏。褪尽热量的余晖在柔软的沙子上。在海面上恣意倾撒。老人拖拽着小舟上岸。船帆上打了好几个补丁。一只巨大的大马林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