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原创

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1950年。北京一位教授千里来到无锡。只为求一个瞎子为他演奏一曲。多年后。这首曲子竟成为了传遍世界的经典。

提起《二泉映月》。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是“悲”。但如果你听过阿炳的原声录音。你会发现。这首曲子并无悲意。它是在诉说着阿炳的一生。

坎坷的身世。风流的少年

1890年左右。一名叫吴阿芬的姑娘嫁给了无锡当地一家秦姓名门望族的少爷为妻。可吴阿芬实在是命不好。仅结婚半年丈夫就意外离世了。

大户人家的葬礼。必然要办得隆重一些。秦家请来了附近雷尊殿的观主华清道长。来为这场葬礼做法事。道士虽是出家人。却是十分英俊。而少奶奶吴阿芬也正值青春。颇有姿色。两人相见。竟产生了一丝别样的感情。

此后。华清道长经常出入秦家。宽慰刚刚丧夫的吴阿芬。而吴阿芬则青年守寡。难忍寂寞。一来二去。一个出家道士。一个富家少奶奶。竟做出了见不得人的出格之事。

1893年。吴阿芬生下了一名男孩。她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华彦钧。孩子的出生自然瞒不过秦家人的眼睛。如此大家族内竟然出了这等丑事。族内自上而下都对吴阿芬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愤怒。每日讥讽羞辱。让吴阿芬这个少奶奶过得还不如府内的一个下人。

华彦钧三岁时。母亲吴阿芬终于不堪辱骂。投井自尽了。直到最后一刻。她也没有吐露出孩子的生父是谁。年幼的华彦钧则被踢出了家族。由远房的一个婶母照养。此时的华彦钧并不懂太多。他只是知道。母亲经历的这些。都是因为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父亲造成的。

华彦钧暗暗发誓。今后长大。一定要找父亲算账。

几年后。雷尊殿内。得知了吴阿芬因自己而受辱自杀。华清道长悲痛万分。又打听到自己儿子现在正在乡下过着苦日子。他的心里更是着急。可即使着急。华清也不能过去跟儿子相认。不然这事如果传出去。他这个道观的名声可就彻底臭了。

怎么办呢。华清道长想了个办法。他来到小华彦钧的住处。假装是云游到此。对华彦钧的婶母说。自己想要收个亲传弟子。看孩子资质不错。不知是否愿意跟随出家。

华清道长还是有一定的名声。听他这么说。婶母自然赶忙答应了。就这样。父子变成了师徒。华清带着儿子回道观了。却始终没有告诉儿子两人的真实关系。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小华彦钧不免心生害怕。但眼前的这个道长却莫名其妙地对自己格外好。干什么都要把自己带在身边。而其他师兄看到观主如此宠爱这个小师弟。自然对他也是关照有加。华彦钧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当然。宠爱之余。华清对他也是格外严厉。身为观主。华清在音律、经书上自然有着不浅的造诣。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倾囊相授给了儿子。

在教华彦钧吹笛子时。为了练其气息与腕力。华清都让他站在风口处。手腕挂上铁圈坠着秤砣。迎风吹奏。在练习击鼓时。则让他以石代击锤。以岩壁代鼓。反复击打。节奏不可乱。

在练习二胡时更是下苦功夫。胡弦要比正常二胡粗2/3。而且扯得更加紧。这样音域更广。声音更加高亢。但这也意味着一般臂力的人根本拉不出声来。

华彦钧苦练到双手老茧。终于大成。这也成为了他的毕生绝技。

华彦钧极高的音乐天赋。以及道长对他无条件的宠爱。让他逐渐变得自由散漫。不守规矩。如果他只是当一辈子普通道士。倒也没什么。可偏偏在华清道长晚年期间。向观内的众道士吐露了自己想要立华彦钧为下一任观主的意思。

这下众道士就有很大不满了。论资历。华彦钧算是最小的。论才学。虽然他确实天赋极高。但不守规矩这一条。就难堪观主这一重任。就算华清道长偏心。也不能偏成这样。

可面对众道士的不满。华清并没有任何妥协。更没有向众人吐露真相。

就这样。华彦钧21岁那年。华清道长病重。临终前。他还是忍不住一把拽住了华彦钧的手。流泪道:“儿啊。父亲对不住你。还有你娘”。

真相全部吐露。华彦钧呆立在床前。自己最恨的人。竟然是最疼爱自己的人。在这一刻。阿炳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华清道长去世后。华彦钧成为了新一任的观主。大概是受到了身世真相的刺激。身为观主的华彦钧却丝毫不遵守道观的规矩。

正是清朝末年。动荡中的老百姓更加信奉神明。道观中香火不断。华彦钧却拿了这些香火钱下山。整日饮酒作乐。不顾道士的身份。他竟将大把银两花费在了烟花之地的ji女身上。

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华彦钧生得十分英俊。腹中有诗书。手上又有大把银两。那些青楼女子成群结队地想要勾搭他。就算这样。华彦钧还是感到不够奢靡。他开始接触了当下最流行的洋玩意。鸦片。一口下肚。那可真是快活似神仙。

这样的生活注定不可能长久。刚刚30岁的华彦钧在鸦片的摧残下已经消瘦的不成样子。在身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华彦钧还是频繁出入烟花之地。最终因为不洁的生活染上了在当时无解的花柳病。

病情日渐加重。手里也没了银两。那些围着他转的妓女早就不再理会他。华彦钧想回到道观。可观内的道士早就对他的作为忍无可忍。给了他少许银子就将他彻底逐出了山门。

华彦钧此时已经目不视物。他摸索着下山而去。不知去向。那个曾经风流的少年道士。就此消失。

1929年。一位眼戴墨镜。身着长袍的落魄乞丐出现在了无锡街头。他一手二胡拉得出神入化。甚至能模仿狗叫鸟鸣。路人皆驻足称奇。渐渐地人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号。瞎子阿炳。

落魄中年。却大彻大悟

阿炳一把二胡走遍大街小巷。烟馆。茶楼。阿炳就这么安静地坐在角落。一言不发。他虽然目不视物。但周围百姓的议论。他却听得一清二楚。比起当年那些烟花之地的淫靡之语。在这里阿炳才真正感受到了人间的沧桑。阿炳的心胸也逐渐宽阔了起来。每当有人嘲讽他瞎子。他只是一笑置之。

他知道现在的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饱受地主阶级与外来势力的压迫。于是阿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曲子填了词。边唱边拉。其中包括一曲为地主家的一名小丫鬟伸冤的曲子。老百姓听了后义愤填膺。将地主的宅子围了个水泄不通。要替小丫鬟讨个公道。

阿炳终于从音乐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此后。他醉心于音乐之中。

人到中年的阿炳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一名叫董彩娣的寡妇时常照顾目不视物的阿炳。二人日久生情。终于结合在了一起。阿炳负责卖艺。董彩娣则负责吆喝。然而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都很穷苦。二人每日也讨不来几个铜板。

阿炳对妻子说道:“钱少不要紧。能继续拉琴就行了”。但话虽如此。阿炳的鸦片瘾却一直戒不掉。时常犯的烟瘾让阿炳喜怒无常。经常打骂妻子。即使这样。董彩娣也对他不离不弃。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阿炳与妻子先后辗转各地避难。最后流落至上海。期间他创作了诸如《听松》等豪迈激昂的曲目。鼓励人们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却禁止他在大街上进行说唱新闻卖艺。而阿炳也染上了严重的肺病。每日吐血不止。

他与妻子回到了无锡老家。每日靠替人修琴维持生活。收入少得可怜。常年的疾病加上时常发作的烟瘾。让阿炳的生活度日如年。

迟来的光芒。一代大师终谢幕

1950年。南京艺术学院的曹安教授偶然听到学生学生黎松寿拉起一段二胡。只听曲子悠扬中带着沧桑。沧桑里却不失一股激昂。自己潜心音乐数十年。竟不曾听过如此绝妙的曲子。

他忍不住打断了黎松寿。问他此曲是何人所创。黎松寿说。他小时候的邻居是一个叫阿炳的瞎子。拉得一手好二胡。他想拜阿炳为师。却被拒绝了。只是在闲余时间阿炳指点了他一些二胡的技巧。其中这一段曲子。也是跟阿炳学的。

曹安教授立即联系了远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此时的杨教授正在全国收集民间音乐。得知这一消息。杨教授立即找来了当时最宝贵的钢丝录音机。千里迢迢赶到了无锡。三人几番打听。终于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找到了阿炳。

此时的阿炳身体又比之前虚弱了许多。他那把特制的二胡已然拉不动了。听到三人的来意。阿炳还是激动得起身。寻来一支普通二胡。将这一宝贵的曲子录制了下来。

虽然此时阿炳已经功力大减。可杨教授听完后还是浑身颤抖不止。半晌。他才问阿炳道:“先生。这曲子叫何名字”。阿炳摇了摇头。这曲子是他走巷卖艺间有感而作。从未将它命名过。

杨荫浏执意让阿炳取个名字。但连取《二泉》《印月》几名。都不甚满意。最后阿炳说道:“您的学问大。就听您的吧”。

杨教授思索再三:“不如取名《二泉映月》。如何。”阿炳点头称好。

1950年9月25日。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举办了一场大型文艺演出。阿炳也受到了邀请。带着病体。阿炳还是手持琵琶出现在了舞台上。作为压轴进行表演。

一曲过后。台下有人喊道:“先生。我们想听二胡。”台后的妻子拼命向他示意。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再演出一曲二胡了。

但阿炳却笑了笑:“能为无锡老乡拉琴。累死也值得”。

随后他拿起二胡。对准了麦克风。这是他第一次通过麦克风传达自己的乐曲。此时本已临近散场。场内嘈杂一片。可当那曲《二泉映月》响彻半空。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一般。十里内除婉婉琴声。再无杂音。

一曲结束。全场竟鸦雀无声。直到阿炳脱帽致敬。人们才在曲中醒来。瞬时掌声如雷。刚刚已经稀散的场内。现在竟挤满了观众。还有很多挤不进来的人。拼命的爬上墙去。想要看这位传奇先生一眼。

这是阿炳唯一也是最后一次享受这么大的舞台了。

三个月后。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重离世。一个月后。他的妻子也郁郁而终。夫妻二人被葬在了无锡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一代大师就此谢幕。

阿炳所留下的《二泉映月》。不仅打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更是惊艳了全世界。

在美国。它被评为最流行的中国乐曲“榜首”。

而日本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此曲后。更是当场跪倒在地。他流着泪对别人说:“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写在最后

如今。一说起《二泉映月》。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极悲之曲。而且也有许多的二胡演奏者在演奏时也极力地想要展现出一种悲凉。

但事实上。如果你听过阿炳的原声录音。你就会发现。阿炳手中的《二泉映月》。并不凄凉。

二泉映月。是阿炳对自己一生的诉说。曲初。琴声幽幽。诉说着自己迷离的身世。曲中。激扬洒脱。似少年放浪不羁。不畏世俗。曲尾。琴声婉转中带着高亢。虽然落魄。但他从未放弃过抗争。

全曲听下来。阿炳没有像街边乞丐一样卖惨。曲中甚至没有哀怨。伤感。愤懑。更像是看破世间凡尘的老道。坚定从容。从不屈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阿炳从来都不是一个乞丐。他更像是中国的贝多芬。一位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一代宗师。

其他观点:

真实的瞎子阿炳就是一个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无锡中心洞虚宫雷尊殿旁的一个房间。

瞎子阿炳是风流的产物。是这里当家道士华清和同 道观做杂务女工、寡妇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标准的丑闻。在清末江苏乡下。阿炳的母亲是要被家族浸猪笼处死的。

即便没有遭遇生命危险。阿炳母亲也饱受家族成员迫害、谩骂、讥笑。在阿炳4岁时候就羞愤而死。

父亲为了面子严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亲叫做“师傅”。

因为是父子关系。父亲对阿炳相当钟爱。不但教他读书识字。也交给各种本事。

父亲自己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在他的教导下。阿炳从10岁开始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加上父亲教导有方。很快就成为著名演奏大师。

在17岁师。阿炳开始在道场表演音乐。由于演奏技术极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遗传。阿炳也好色。经常穿便装下山嫖妓。还迷上了鸦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说他还喜欢赌博退二八杠。

由于阿炳自己很多恶习。道观逐步萧条。最终入不敷出被别人接手。

因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见。嫖妓不敢去中高档场所。往往去最低档的窑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当时的绝症梅毒。到34岁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导致双目失明。成为了瞎子阿炳。

由于体力极为衰弱。阿炳已经无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头拉二胡卖艺。成为最低等的街头艺人。

到了46岁。阿炳还俗后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结婚。主要是他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

建国后。国家开始系统保护传统民乐。

资料这么写: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欲为其录音。因当时阿炳已弃业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时30分开始录音。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当时阿炳已很长时间没有演奏了。乐器是借来的;阿炳坚持练习了三天才录的音。录的六首乐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决定的;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

然而。还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无后。葬于无锡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个普通艺人。自己还有很多毛病。他也没有反抗过日本占领军。试问一个瞎子怎么反抗。他只是在街头卖艺。如果日本兵付钱听曲。阿炳不会也不可能拒绝。在进入无锡城时。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么高雅艺术。为了混口饭吃。他也当街演奏黄色小曲。人总要活下去吧。何况一个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黄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许孩子、半大小子听的。如果知道孩子听了阿炳唱的这些黄色小曲。孩子回家就会狠狠挨一顿揍。

话说回来。谁规定艺术家必须是道德楷模的?天底下有这种道理吗?

其他观点:

应该把瞎子阿炳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这么伟大的音乐家。

听过《二泉映月》。为琴声所憾动。潸然而泪下。

我想只有经过大苦难。大悲伤的人。才能作出这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伟大的音乐家!

真实的瞎子阿炳谁也不知道。解放后就病逝了!我也不能网上说什么?我就说什么?没意思!

关于阿炳的母亲就有多个版本。有的说阿炳是干杂活的女佣人所生;还有的说是无锡城里首富大户家小姐的私生子;更有甚的说就是道观里的女道人所生。

即然身世都是个迷。其它关于阿炳的私生活也可想而知了。里面有太多的戏说的成份。

阿炳孤苦伶仃。凄惨而死。没有留下后人。如果他要有后人子女。凭借着阿炳音乐界的名望。也是个知名的大家吧。

谁敢胡说八道呢?以事实不符可要吃官司的。几千年封建陋习吃绝户的事在当今社会还在重演。

他在世间凄苦而死。留下生命的绝响。我们还要在他死后说三道四。我想哪个伟大的音乐大师都没有如此待遇吧?人性的悲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47:30

    阿炳,无锡,道长,瞎子,道士,曲子,道观,的人,二泉,映月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47:30

    没想到大家都对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47:30

    1950年。北京一位教授千里来到无锡。只为求一个瞎子为他演奏一曲。多年后。这首曲子竟成为了传遍世界的经典。提起《二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