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任微言卿观点】曹刿论战是春秋时期交战双方恪守“战争礼”的产物。擂起战鼓再打仗在当时再正常不过了。要理解曹刿论战。就要理解春秋时代战争的基本形式。春秋时代的战争更像是竞技。有着严谨的规则和次序。
一、曹刿论战的经过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敢于进谏。用富有远见卓识的说辞说服了鲁庄公。鲁庄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前往在长勺指挥鲁国军队和齐军作战。随后。就发生了“曹刿论战”。
《左传》记载:(鲁)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曹刿论战何以给人“假”的感觉
春秋。是礼制文化鼎盛的黄金时代。只有春秋时代。才能造就“郁郁乎文哉”的文雅战争场面。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黄仁宇
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因为鲁国人无动于衷。齐国人也乖乖退回去等着没有进攻。
这是一个让我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情况。搁在后世。敌军攻过来了。你不动试试?你不动正好。敌人砍瓜切菜轻轻松松就斩获一大堆人头。
其实。并非鲁国人和齐国人愿意折腾。而是春秋时代的战争礼仪要求“不鼓不战”。
当时。诸侯之间打仗。必须提前通知对方。下好战书。约定交战时间和地点。等到打仗那一天。双方各自列好队形。各自听到鼓声发起进攻。不许搞欺诈诡计。直到分出胜负。鸣金收兵。
可见。当时的战争就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比拼的是台面上的实力。双方力求在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较量。“出奇制胜”、“兵不厌诈”。在当时是“非礼”的表现。是被交战双方所唾弃的行为。
假若孙膑、白起、李牧再世。即使智谋超群。在春秋时代也很可能不受待见。
三、春秋战争礼的起源和基本形式
周代兴起。周公定“礼乐”、制“周礼”。上自军国大政。下至仪表装饰等等。乃至战争交兵。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战争礼的出现。受到三方面影响:
1.战争礼直接源于社会上浓厚的尊崇“周礼”的社会氛围。大家打来打去。只是尚武的一种表现。两军对垒更多的是以一种雍容、平和的姿态去搏杀。
2.当时的战争。参战人员大多都是贵族。他们自幼受到周礼的培养和熏陶。战争本身贯彻周礼也就为必然。
3.列国贵族互通婚姻。彼此之间不是远亲、就是姻亲。血缘亲属关系势必对战争多少起到一些调节和缓和矛盾冲突的作用。让战争呈现出彬彬有礼的风度。
交战双方必须遵守一定的“战争礼”。是春秋时期人们的常识。“战争礼”有很多。基本的有:
——不鼓不战。“(双方)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欺诈。”“以鼓战。以金止。不鼓不战。不战未列阵之师。”听到鼓声再打仗。谁也不许先动手;鼓声再响就收兵。谁也不许再动手。
——不伤及无辜。交战双方打仗归打仗。“见其老幼。奉归勿伤。”就是绝不能伤害随军的老幼。“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不伐有丧之国。如《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楚国讨伐陈国。因为陈国国君突然死了。楚国撤军。《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晋国讨伐齐国。齐国国君死了。晋国也撤兵了。
——交战双方要有“绅士风度”。鄢陵之战时。晋国军队将领郤至三次在战场中碰到楚共王。总要跳下战车。退出战斗。向楚王行礼。宋国公子城与华豹对战。华豹先射一箭未中。准备再次搭箭上弦。公子城说该轮到他射一箭。华豹听到后放下弓站着不动。结果被公子城一箭射死。可见。即使在作战时。双方对于风度、举止和礼节也十分讲究。
这些战争礼。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战争并不以杀戮为主要目的。而是点到为止、谦恭有礼。交战人员对于风度、举止和礼节十分讲究。堪称是中国人自己的“骑士精神”。
曹刿论战所反映的“不鼓不战”因为名气大、流传广。所以长期被看作是春秋战争礼的典范。
【结语】直到春秋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称王称霸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诸侯们开始运用各种兵法、谋略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礼受到破坏。
战国兴起。战争的激烈程度愈演愈烈。“战争礼”淡出历史舞台。曹刿论战时那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场景。也一去不复返了。
其他观点:
曹刿论战一点都不假。是题主没理解春秋笔法啊。长勺之战。并非曹刿战术高明。齐桓公其实是败给了周礼。
古代战争用词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历史书籍。你就会发现一些战争用词。如侵、征、伐、袭。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同样是战争。为何用词却不同呢?且听我为你解释一二。
征:褒义词。一般是指上进攻下。有道攻打无道的。
伐:中性词。一般是指正式战争。然而必须师出有名。通过大张旗鼓。向天下诸侯宣告自己的军事行动是公开的。
侵:就没有那么正规了。双方虽然皆已安营扎寨。但是一方不鸣战鼓。直接进行军事进犯。
袭:不宣开战。也就是偷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被郑庄公以下犯上。更别说有道无道了。因此。征伐便不再区分。那么就剩下征、伐、袭三种形式的战争。
庄公十年鲁国有哪些战争?
大部分人以为。庄公十年。齐、鲁两国只有长勺之战。其实并非如此。
据《左传》记载。十年春。齐师伐我。二月。公侵宋。
原来。齐、鲁并未因长勺之战便各回各家。而是齐国联合宋国。准备继续攻打鲁国。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种战争形式是伐。而第二次则是侵。
一、长勺之战
那么为何两次战争形式不同呢?那得从庄公九年说起。
那年。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宝座。鲁国支持公子纠。得知公子小白在返回的路上时。让管仲先去拦截。鲁军将护送公子纠回国。然而。事与愿违。管仲失手。没有一箭射死小白。公子小白先回到齐国。继承国君之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马上对鲁国发起了乾时之战。鲁国大败。公子纠被杀。管仲被齐国接回。鲁庄公让其司机和车右作掩护。将齐军诱骗到另一条道路。自己坐上另一辆战车跑了。
齐桓公看见鲁庄公跟自己玩了一招金蝉脱壳。心里更是义愤填膺。那就继续打吧。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因此长勺之战其实就是紧接着发生乾时之战的后面。
长勺之战是为了反对鲁国干预齐国内政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因此。对于齐国来说。可谓是名正言顺。既然师出有名。齐桓公当然得选择“伐”这种战争形式。
二、乘丘之战
长勺之战。齐国大败。但是战争并未就此告一段落。齐国和宋国驻扎在郎地。准备携手打击鲁国。
这对于弱小的鲁国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你想。齐国这边上过一次当。这一回绝不可能再陪鲁国玩击鼓这种把戏。另外。齐国又来了个盟友宋国。如果按照套路出招。那肯定是必败无疑哪。
这时。公子偃说:“宋军刚来。军容不整。不如现在就出兵打败他。宋军一败。齐军肯定撤退。”鲁庄公还是很讲究周礼。不予采纳。
公子偃也不和鲁庄公墨迹了。自己带着人马出击宋军。将老虎皮蒙在战马上。宋军顿时大乱。这边。鲁庄公一看有戏。也不顾上什么周礼了。亲自率领鲁军加入战斗。宋军大败而逃。齐军见此情形。也只能打道回府了。
乘丘之战。鲁国没有击鼓。对驻扎在郎地的宋军直接发起进攻。因此。被孔子记为“侵”。
那么。我们再回到长勺之战。为何曹刿能得手呢?
既然齐桓公选择了名正言顺的“伐”。当然必须按照伐的战争形式来与鲁国交战。
伐的基本步骤是:双方提前约定好交战时间和地点。来到交战地点。列好队形。击鼓。开打。
那么。双方摆好阵形后。战前击鼓是鼓励军队士气。通常正式交战双方。差不多同时击鼓。主帅旗帜一挥。双方将士便向前冲去。与对方厮杀在一起。
齐国这边按套路出招。“咚咚咚”鼓声响起。将士们斗志高昂。只等着齐桓公大旗一挥。便冲将出去。本来。鲁庄公也想击鼓。被曹刿止住了。齐桓公一看。只当鲁庄公怯战呢。那就重新开始吧。
于是。齐桓公又开始击鼓。将士们刚想冲出去。又被制止了。原来鲁庄公还是没有击鼓。齐桓公有些恼火。将士们斗志有些懊恼。
齐桓公便耐着性子。又垒起了战鼓。然而鲁庄公那边还是没有动静。齐军顿时懵圈了。原来鲁军不过就是群草包饭袋。不值得一打。军心开始懈怠。
就在这时。曹刿示意鲁庄公击鼓。鲁军士气大振。鲁庄公一声令下。鲁军便迅速地扑向对方。齐桓公来不及击鼓。军心散乱的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丢盔弃甲而跑。
结语:
长勺之战。鲁国为何能打败齐国?
齐国名正言顺讨伐鲁国。当遵从“伐”的战争礼仪。双方击鼓后再战。面对齐国的“伐”战。曹刿并没有以“伐”止“伐”。而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齐国军心懈怠之际。再击鼓率领将士将齐军打败。
虽然长勺之战。鲁国在出击之前也击鼓了。但是其战争形式更像是偷袭。
因此。长勺之战。并非曹刿战术有多高明。而是齐桓公恪守周礼。
如果从其发生的时代背景来讲。礼崩乐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原来基于周礼的类运动会形式的战争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其他观点:
感觉好假是对的。但只是感觉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战争就是如记载所说这么打的。
认为假的原因一:大环境导致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晏子说的。但我感觉解释这个问题也能说的通。同样一颗橘子树生在淮南结的就是橘子。生在淮北就成了枳。是橘子树的问题吗?不是。是温度这个大环境导致的。
同理。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和我们后来所认识的战争有较大差别。会出现曹列论战这样的战争也不足为奇。这正是处在春秋时期这个大环境中导致的作战方式。
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被孟子总结为:“春秋无义战”。儒家所认为的战争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适的。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但礼乐征伐的这一思想却传承下来了。
后来的晋国与楚国的战争。重耳为信守当年承诺。主动退避三舍。这里的退避三舍不是战略性撤退。而是正儿八经的退让。这样的战争和后来战国时期相比。简直就是犯傻行为。
原因二:战争规模
春秋时期的晋、楚两国之间发生的鄢陵之战。短短的几天就结束了。这可是两大强国为争夺中原霸主的一场战争。这么短时间之内结束也是给人好假的感觉。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同于战国时期的吞并战。春秋各国之间通过战争想要获得的是一种地位。也就是中原霸主的地位。
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
这是出自兵书《司马法》中的几句话。《司马法》是战国初期的一部兵书。成书时间比《孙子兵法》要早。这里边就主要记载了从殷商到春秋时期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攻其国。爱其民”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违时。不历民病”也就是说如果要对一个国家开战。要避开他这个国家的重要农时。在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瘟疫的时候不要去进攻。这相对于后来的《孙子兵法》就有差别了。
原因也很好解释。就是在当时的诸侯国国君心目中。各国之间的战争与矛盾算是一种内战。因为大家都是周朝皇室宗亲或者是曾经一同追随过周王。不能下死手。
总结
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崩坏。但对于战争各国之间还是很有默契的遵守一些作战原则和方法。这对看惯了尔虞我诈战争的我们来说。有些史料记载的战争可能会有假的感觉。但在那种大环境下。这样的战争是确实存在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35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战争,齐国,周礼,之战,鲁国,春秋,论战,公子,齐桓公,晋国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刿论战是怎么打的,感觉好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任微言卿观点】曹刿论战是春秋时期交战双方恪守“战争礼”的产物。擂起战鼓再打仗在当时再正常不过了。要理解曹刿论战。就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