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聊天都是用的文言文吗?
原创

古人聊天都是用的文言文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人留给我们的是文章、文献。而不是声音。能够流传的肯定是道理言辞优美高尚的。就像我们写文章。发表书籍刊物。领导讲话。肯定是修饰润色过的。

说话还是和现在差不多。认字有文化的还是少数。

最简单的说。古人也有骂人。说脏话。我们的这些恶习难道不是流传下来的。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那可是好本事了!

一方猜测妄言!同乐。

其他观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清楚古代时期是怎么划分的?

简单说。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民国至今是近现代时期。

下面。我们以历史时期为轴来阐述文言文的演变进程。

上古时期:文言文建立在口语基础上

在先秦、西汉时期是没有文言文的。交流的方式是口语。书面语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那时候的口语和现在不同。当时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类似我们现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文言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记录用的多是竹简。笨重且难制作。成本也高。这就促使人们使用更少的字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形成书面语。

例如《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到了汉朝时期。口语和书面语就开始分离。并开始进入双轨发展时期。

随着书面语渐渐建立了完整的文言文系统。开始讲究工整对仗、辞藻华美。

而口语则渐渐地走上了直白、方言化的道路。与书面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古时期:文言文大发展

到了隋唐时期。如果不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基本无法诵读理解那些散文、骈文和经书典籍。但儒家经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参加科举就不得不学。而且正史、文章、书信也都必须使用文言文。这就导致文言文体系更加完善。

更重要的是。文言文言简意赅。三五个字就能记录一件事。自成一套系统。意思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文言文能够不断发展、完善的最根本原因 。

为什么古人不用口语来记录、写作呢?这是因为日常语言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拿现在来说。一些网络语言和社会现象已经融入了日常的交流。比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梗’等文字词组。说给后来的人听。大部分都是不懂得的 。

而古人注重文言文的传承性。为了防止以后的人听不懂自己。就发明了一套统一的、带密码的语法--文言文。

但是。中古时期胡汉混杂。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低。为了宣传一些教义及文书、政策。书面文言文就需要翻译成老百姓可以听懂的语言。这就为白话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更加实用化、直白话、口语化。

所以。魏晋到隋唐时期。文言文和口语并行发展。文言文用于书面记录。口语白话用于日常交流。

近古时期:文言文和口语脱节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了。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出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

族婶陈氏寓岩州。其族侄大琮过州。 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要给孩子买把小剪刀。剪去脚上的硬皮和 老茧。”大琮迟疑不能下笔。婶笑云:“元来这厮儿也不识字!”

不过。宋明时期的文人、学者在日常书面沟通中也经常使用口语白话文。

譬如苏轼在给同事、文友、亲人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

“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

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倭寇来犯。下的诏书写道“杀了再说”。更是言简意赅。

但是。虽然朱熹在批注时说着一口大白话。可是到了学术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他还是用上了文言文。

还有朱元璋。登基诏书写得是:

“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可是。也有例外的。

据宋朝《齐东野语》记载。赵匡胤的寝殿大梁坏了。三司奏闻说。其他的木头不行。必须用一根大木截断了再换。

赵匡胤大怒。批曰: “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这就是原话。

近现代时期: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其实。自唐代开始已经有人尝试用当时的口头语写文章。到宋明时期。说书艺术更加繁荣。为了让社会底层人物能懂。‘白话文’这种书面语应运而生。

例如柳永、刘长卿的词牌。关汉卿的曲儿。以及明清在民间流传的四大名著 等。都大量使用了当时的口语化。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这是近古时期创作家对‘白话文’的尝试和创新。

在五四之后。文学家和诗人、学者已经开始直接使用口语代替文言文进行创作。这时候的书面语与口语已经基本保持一致。

总之。在上古时期。那个时代的人的口语和文言文是同源而出。因此。说的话最接近那个时候的文言文。

到了中古和近古时期。文言文已经演变成一种正式的、成系统的书面文体。和口语完全脱节。

到了近代。白话文成为书面语言。而口语又开始和白话文同源。文言文已基本不用。

其他观点:

古人平常说话不用文言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0:00

    文言文,口语,时期,书面语,白话文,的人,中古,古人,白话,基础上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0:00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人聊天都是用的文言文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0:00

    古人留给我们的是文章、文献。而不是声音。能够流传的肯定是道理言辞优美高尚的。就像我们写文章。发表书籍刊物。领导讲话。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