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为什么要派李鸿章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而不是派别人?
原创

清朝政府为什么要派李鸿章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而不是派别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

首先。李鸿章作为晚清洋务大臣。主导洋务运动。一手创建北洋水师。花了重金废了大力气。结果甲午一战。灰飞烟灭。清政府打心里认定李是罪魁祸首。自然由他来背锅。虽然这一场败仗成因很多。清政府已经烂到骨头里了。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

第二。伊藤博文曾经在大清朝。特别是在李鸿章面前受过辱。那时候清政府还是泱泱大国自居。看不起小小日本。日本可以说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一朝打败清政府。伊藤博文自然要撒一口恶气。特别对李鸿章。所以他也影响了清政府的决定。可以想象当时场面如何。李鸿章肯定受辱非常。

第三。李鸿章主持洋务。周游各国。西方列强曾经皆把其奉为座上宾。他在世界也是赫赫有名。清政府自然认为他能有些薄面。降低一点谈判的筹码。

彼时清政府已经不再重用李鸿章。签这个丧权辱国的战败条约。肯定遗臭万年。清朝的统治者虽然腐朽。但最看着名声。所以也比较守旧。这种遭万人唾骂的事情。他们自然不能干。所以要榨干李鸿章最后一点剩余价值。还有一点隐秘的原因。纯粹我的瞎猜。就是李鸿章是汉臣。清政府认为汉臣签约。千千万万的汉族人也无话可说。要是满人签约。汉人怕是要造反。估计有这一层考量

总之。李鸿章不过是替罪羊。历史说他是卖国贼汉奸。我觉得过了。晚清的中兴之臣。洋务领袖。至少骨子里很想让中国强大起来。只是生不逢时。可悲可叹!


其他观点:

清朝政府为什么要派李鸿章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这个问题不复杂。

首先这是清廷上下的看法。甲午战争开始后。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这个大概就是前线最高指挥官的意思。能调动全部前线文武官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委战区前指司令员。也就是说。在清廷眼里。甲午战争是你李鸿章统帅部队打的。自己的打的败仗自己处理。

其次得派够级别能说了算的高层去。在李鸿章出使前。清廷曾经派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濂出使全权大臣。赴日议和。但二人级别太低。日本人又要狮子大张口。自然只能和说了算的人谈判了。所以日本以张邵二人所携“全权证书”不合国际法惯例。拒绝与二人谈判。勒令二人限期回国。

再次这是日本人的要求。日本人要求能有足够权力威望的人去谈判。你总不能让皇帝或者太后去吧?那么当时能去的。就去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䜣或者李鸿章有这个能力了。

恭亲王当时是首相。又是宗室亲王。他去了就好比总理亲自出马去谈。这不仅掉价。也太削旗人的面子。因此只能是太子三师、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出马了。

最后。李鸿章是清廷少有的有对付洋人经验的高级官员。李鸿章经办外务十数载。与日方也打过交道。对洋人有一套自己的办法。所以显然他是比恭亲王最合适的人选。事实也证明。他的“以夷制夷”。最后让法德俄三国干涉。日本无奈归还了辽东半岛。还是有成果的。

至于什么说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有私人恩怨。指名羞辱他。这就有点牵强了。如此国之大事。伊藤博文可不会不知轻重。让私人恩怨影响国事。

其他观点: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收编了上海商人用于自卫的洋枪队。通过与洋人交往。李鸿章有二大收获。一是洋枪确实很厉害。这是他后来决心搞洋务运动的原因。二是他发现外国人特别重视契约和诚信。在这方面李鸿章差一点被洋人军官打死。战斗中。有一股太平军想投降。李鸿章派下属和洋人军官一同去谈叛。经谈叛后。这股太平军就投降了。又因种种原因。李鸿章又将这些投降的兵给杀了。洋人军官不干了。大骂李鸿章没有诚信。并几次带枪创营要毙了李鸿章。吓得李鸿章东躲西藏。因为对方是洋人。且自己又礼亏。也不敢对洋人怎么样。后来洋人一气之下走了。事后李鸿章还转门登门谢罪。也让李鸿章知道了与洋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契约与诚信。合同可以不签。但鉴了就必须执行。其他官老爷不知道这个秘诀。加上特权在手。毁约的事经常发生。让洋人很头痛。洋人发现唯独李鸿章不毁约。所以只要鉴条约。洋人只认李鸿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21:21

    洋人,太平军,清政府,日本,清廷,大臣,二人,甲午战争,洋务,北洋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21:21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政府为什么要派李鸿章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而不是派别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21:21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首先。李鸿章作为晚清洋务大臣。主导洋务运动。一手创建北洋水师。花了重金废了大力气。结果甲午一战。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