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原创

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长平之战前。齐国因为“五国伐齐”事情。元气大伤。国力衰退。无力再与秦国相抗衡。

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赵国又是当时关东六国中唯一还保存有强大实力。能与秦国在军事上硬钢的国家。赵国的这种实力。让齐国对它很是怀疑——怀疑赵国是不是也有秦国一样的野心。

所以在这种一个超强(秦国)。一个次超强(赵国)。五个弱者(齐楚燕韩魏)的前提下。包括齐国在内的“弱者”们。对长平之战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对待的。

比如当时的楚国。楚顷襄王重病。太子却在秦国。若不能回楚。则一旦楚王死。王位必定落于他人。秦昭襄王对放归楚国太子一事本来有疑虑。但春申君黄歇秘密派人护送太子返回了楚国。再加上范睢在一旁替楚太子说好话。于是秦昭襄王就默认了楚太子归国一事。

楚太子归国后。楚顷襄王果然去世。于是太子立即继位。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考虑到自己新君登基。国内的局势不太稳定。再加上秦王也没追自己。默认了自己归国。因此他也就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没掺和进长平之战。

还有韩国和魏国。韩国因为被打怕了。整个长平之战期间都是战战兢兢。不敢吭声。魏国很搞笑。长平之战期间。魏国国内还举办了一场热烈的廷议——讨论长平之战。

最后这场廷议的结果竟然是秦国伐赵有利于魏国。魏国不掺和长平之战……

为此有人反问魏王。说秦胜赵败。我魏国何利之有?魏王大言不惭的说:赵国的羞辱就是我国的福气啊。(邻之羞。国之福也)

十足的看热闹不嫌事大。

相比于被打怕了的韩国。暧昧的楚国。不要脸的魏国。齐国的态度比较特殊。其实齐国有救赵国的想法。比如长平之战前。齐国就曾经救援过赵国(中学课本上的《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讲的这次事件)一次。

但是。还是前面提到的老问题。赵国实力强于齐国。而且赵国不知收敛。经常干一些让人怀疑它有野心的事。比如接纳齐国叛逃的大将田单(摆火牛阵的那位猛人)。还比如赵国主动收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这都让齐国对赵国很不放心。

再加上齐襄王死后。继任的齐王建(最后一任齐王)年少。国事皆决于君王后。而君王后又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不想把齐国拖入战火。因此在长平之战期间。当秦赵双方的规模越打越大。君王后害怕了。她怕齐国也卷入大战。于是她就坚决拒绝了赵国的求援。

当然了。看戏归看戏。各国也不傻。如果赵国玩完了。各国也要跟着倒霉。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各国之所以会坐山观虎斗。与秦国的外交斡旋以及赵国君主在决策方面的失误。也有一定的原因。

长平之战期间。为了断绝赵国的外援。秦国先是忽悠了赵国。借赵孝成王派来媾和的使臣之嘴。大肆宣扬赵国主动来使。骗得其他诸侯国以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谈和。错失了第一时间援救的时机;紧接着。秦国散尽财宝在各国内部运作。使得各国都有“看戏派”在摇旗呐喊。劝各国国君不要管闲事。

比如这些人就曾经跟齐国君王后说。齐国如果增援。秦国就会撤退。但秦撤军的后果就是赵国兵不血刃拿下上党地区。并坐得上党十七座城。此事对齐国无益。只会白白便宜赵国。齐国君王后就是因此被说动了心。才下定决心不管闲事。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期间。如果齐国答应救援赵国。秦国是很有可能退兵的。但是以齐国代表的“五弱国”出于坐视秦赵厮杀。想渔翁得利。并且也不想让赵国白捡上党十七座城池的心态。最后都没有援赵。

其他观点:

长平之战。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因为齐国的末代国君田建即位了。

齐国早已风光不再

齐湣王遇害后。齐襄王曾经流落民间。做过一段时间的佣人。从那时起。田齐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高贵和霸气。即便齐襄王被田单迎接回宫后。受过惊吓的他。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便夹紧尾巴做人。

田齐不敢得罪秦国

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国对峙两年多。大量的青、壮劳力被困于前线。使得农田歉收。国力透支。尤其是赵国。粮食供给难以为继。而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置身于战事之外多年。因此。齐国倒是粮多草广。此时秦国也在观望。如果齐国救赵。那么秦国退兵。不然就进攻。所以。彼时齐国的态度非常重要。

总的说来。那时还很年轻的齐王建不愿借粮食给赵国。想必这也是其母君王后的主张。

一是借粮给赵国就得罪了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相当于引火烧身。万一赵国失败。秦国马上进攻齐国。到那时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迷惑了这对短视的母子。以为站对队伍。就能换来齐国长久的平安;

三是六国伐齐的阴影还没消退。对齐国来说。那六国都不是什么善茬。齐国更乐意做壁上观。看着六国互相功伐。也能消除一些往日的心头之恨。

可是。事实是残酷的。当其它五国相继倒下后。秦王政并没有停下他统一六国的脚步。虽然齐王建因阿谀秦国而享受了40多年的安宁日子。但是当他被迫向秦国投降的那一刻。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当初长平之战时齐大夫周子的劝谏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其他观点:

乐毅伐齐既是齐国阴影。也使齐国元气大伤

这段屈辱的历史给齐国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此后。齐国上下不愿在经历这种浩劫。齐国也很少再干预东方五国之事。这种对他国的失望、怨恨和提防使齐国不得不考虑是否要援助赵国。

更现实的考虑是。齐国经过乐毅的打击。尽管在齐襄王的经营下国力有所恢复。但总体上难以达到以前富强的程度。在秦赵的生死之战中。以任何形式援助其中一方都可能遭到另一方的报复。齐国自然是无力抵抗秦国的入侵的。因此选择中立、观望。是个不得罪双方、保全齐国国力的最好选择。

秦齐交好。齐国没有理由背叛秦国

在此背景下。秦国主动接近齐国。齐秦交好。公元前266年。齐襄王尚在位。这位依靠田单复国的君王在战后与田单生隙。本身就不算一个中兴之君。其王后史氏(史称君王后)的外交倾向更是在秦国和其他五国间走钢丝(在她后来听政时可以看出来)。齐国最高统治者的能力和态度。加上秦国的示好。决定了齐国没有理由背叛秦国。

长平之战中。并非齐国一国处于观望态度


另一方面。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曾派使者赴秦和谈。但秦王故意隆重接待赵使。既拖延了时间。又让别国在秦使臣一度认为秦赵关系缓和。试问谁在秦赵和好的前提下愿意为其中一方出兵助战呢?

(齐襄王之子齐王建影视形象。他是长平之战时的齐王。但国政实际上由太后君王后处理)

但是。当胜负已定时。为了削弱胜方。其他国家显然不会允许败方灭亡。长平之战后魏楚合兵救赵的邯郸战役就是证明。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齐国不救赵。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考虑的。虽然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任凭秦国壮大是齐国的败笔。但如果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谁又敢保证不救赵是个错误的决定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4:33

    齐国,秦国,赵国,魏国,之战,君王,楚国,襄王,太子,秦王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4:33

    没想到大家都对长平之战中,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不借给赵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4:33

    长平之战前。齐国因为“五国伐齐”事情。元气大伤。国力衰退。无力再与秦国相抗衡。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赵国又是当时关东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