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沙丘宫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一代英主赵武灵王为自己在储君问题上的错误决策复出了惨重代价。
当时。赵武灵王已经退位成为了赵主父。小儿子赵何成为国君。就是惠文王。长子公子章趁赵主父与惠文王一起出游沙丘之机。发动叛乱。想要杀死惠文王。但是却被相国肥义发觉。肥义以身作试探。被其杀死。公子章的阴谋也完全暴露。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毕竟血浓于水。虽然儿子谋反。赵主父还是收留了他。但是赵主父忘了自己现在已经不是国君了。前来平叛的大臣李兑和公子成包围主父行宫。并冲进宫里杀死了公子章。由于两人害怕主父秋后算账。两人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包围行宫。直至主父饿死。
沙丘宫变时。赵惠文王才十四五岁。因为年少。大臣李兑、公子成得以专权。公子成是赵肃候的兄弟。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到惠文王时期。年岁以高。沙丘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由此李兑得以专擅赵国朝政。虽然李兑专权。但是从有限的资料看。李兑并没有做到一手遮天。在掌权期间。李兑与大将韩徐产生了路线之争。李兑主张联齐抗秦。韩徐主张联燕抗齐。李兑支持联齐抗秦有一个原因就是。齐闵王打赢将灭宋后的陶邑送给他。但是路线之争反映了李兑虽然专权。但是还不能完全掌控赵国朝政。有时候。还需要依靠韩徐等军方力量。比如。齐国灭宋以后。苏秦游说齐闵王。没让陶邑送给李兑。而是送给秦国国舅魏冉。导致李兑极为愤怒。当苏秦路过赵国时。李兑便联合韩徐将苏秦扣押。但是随着齐闵王灭宋后。齐国势力大增。各国都感到忧虑。于是发起了五国伐齐。这时赵惠文王的决策也逐渐明晰。就是联燕抗齐。随着在路线之争的失利。李兑也被惠文王罢免。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他观点: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被围困在沙丘的宫殿中。没有仆从。没有食物。孤身一人。求生欲让这位曾经威震诸侯、叱诧风云的英雄爬树掏鸟窝充饥。但飞鸟尽。最后的食物也告枯竭。
三个月后。宫门被从外面打开。一代雄主终于被饿死在沙丘宫中。
期间。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对其不闻不问。麾下令人闻风丧胆的勇士也无一人前来搭救。大家都在等着赵武灵王谢幕。他残喘的性命。已被赵国的政治集团抛弃。
后世的人们惋惜赵武灵王之死。可即使他活下来。也无法再给赵国带来辉煌。因为。在赵武灵王光环的阴影中。肥义已先他而去。
赵武灵王和肥义的死。对赵国乃至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的赵国。虽有名将但只是守成之国。曾经\"西北略地。南袭秦国\"的理想。已成往昔神话。
武功没有赵武灵王。赵国失去了进取精神。文略没有肥义。赵国失去了大管家。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润滑剂。肥义的存在。使主父、惠文王、赵章、公室、大臣间关系协调。虽有矛盾而不致激化。对外时则能形成合力。
一、赵武灵王使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接手的赵国。强邻环伺。中山国如楔子插在国中。发展举步维艰。北方的东胡、林胡、楼烦更是依仗着骑兵优势。与赵国笨重的战车部队作战中。占尽优势。
赵武灵王筹划变法图强。但心有疑虑:\"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改穿胡服。是重大的社会、文化事件。在视胡人为蛮夷、野蛮人的观念下。让赵国上下移风易俗。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
肥义是赵肃侯留给儿子的重臣。是个视野开阔、见识长远的人。意识到这是赵国摆脱积弱局面的重大举措。马上给予赵武灵王坚定地支持:\"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别人说什么不重要。让他们笑话吧。等到成果显现。一切不言自明。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果然。举国上下齐声抵制。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贵族、大臣也纷纷谏言反对。但在肥义的有效斡旋与鼎力支持下。赵武灵王恩威并施。脱下华夏民族传统的峨冠博带服装。换上西北戎狄民族的短袖窄衣。学习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战术。舍弃传统的车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实行胡服的第二年。赵国就对中山国发动了攻击。大获成功。紧接着西攻胡地。辟地千里。林胡王献良求和。赵武灵王又数攻中山。逼使中山国割地求和。
凭借着强大的骑兵。赵国北击匈奴。\"攘地北至燕、代\"。西伐林胡、楼烦。将国土扩充到云中、九原。从而形成了对秦国的压顶之势。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之一。
二、一个梦改变了赵国继承人
赵武灵王最初的王后为韩国宗室之女。公元前320年生下长子赵章。并立为太子。赵章的能力不错。深受赵武灵王喜爱。也曾多次跟随赵武灵王出征。屡有战功。
但是。赵武灵王的一个梦改变了一切。
公元前310年。在一次出游途中。他梦见一个少女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梦中少女令赵武灵王念念不忘。于是向大家诉说自己梦中的所见。臣子吴广觉得描述的就是自己的女儿孟姚。于是将其献给灵王。
赵武灵王见到孟姚。十分宠爱。赵人称之为吴娃。娃是美女之意。他们很快就有了儿子赵何。吴娃的枕边风很厉害。赵武灵王抵挡不住她的恳求。废掉韩王后和太子赵章。改立吴娃为王后。赵何为太子。
公元前301年。孟姚去世。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10岁的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由于赵惠文王年纪尚幼。令老臣肥义为相国兼老师。辅佐幼主。
肥义的能力是很明显的。教导培养赵惠文王。管理国政。供应军需。由此。赵武灵王在国内事务上彻底甩手了。他这样做的初衷。是想摆脱国内的繁琐政务。好专心致力于为赵国打造并实现他的战略构想。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上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赵武灵王已经意识到。赵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战胜了秦国。赵国就掌握了一统天下的资本。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已经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度。东方各国都饱受其害。不除之。也是赵国的后患。
各国也曾联手反击秦国。公元前318年。苏秦合纵六国攻秦。楚怀为合纵长。打到函谷关。六国就退兵了。公元前 298年。赵、齐、魏三国攻秦。也是到了函谷关无功而返。
赵武灵王总结经验:
1、各国联军各怀心思。稍有挫折。即告瓦解。
2、秦国有黄河天险。函谷关更是锁住了入秦通道。进则东攻六国。退则闭关自守。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现在。赵武灵王有了一只独步天下的骑兵部队。可以独自与秦掰手腕。届时其他国家只要策应一下。摇旗呐喊即可。这就避免了攻秦联军一盘散沙的局面。
在进攻方向上。赵武灵王决定避开函谷关。先占领西北胡地。扩充赵国的势力范围。再由北往南。利用赵国\"胡服骑射\"的骑兵从北方进入秦国。则秦国皆失。赵国骑兵在辽阔的区域居高临下。将占尽优势。
这就是赵武灵王\"西北略地。南袭秦国\"的战略构想。为达此目的。他甚至以身犯险。亲随使团乔装赴秦。考察山川、地理、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积极准备。
\"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三、一个感情用事的父亲。使赵国内部分裂
公元前296年。经过多年攻伐。主父率军彻底灭掉了中山国。完成了赵国多年的夙愿。归来后大赦天下。设酒宴五天。并封长子赵章为安阳君。又同时派田不礼辅佐赵章。
长子赵章无辜失去了王位。心中很是失落。对赵惠文王不服气。田不礼则是野心勃勃。他抓住机会怂恿赵章对赵王的不满。
赵武灵王也一直觉得对长子有愧疚。在一次朝会上: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将长子封为代王。这是赵武灵王希望给赵章的补偿。但这样势必造成赵国的分裂。削弱国家的实力。大臣肥义等一口回绝。并警示主父。不要使赵国陷入动乱。
赵武灵王虽有雄才大略。却是个公私不分的性情中人。当初因对吴娃之爱改立太子。现今。每天看见长子赵章的委屈处境。他又不免生出了别样心思。
众人都看到了主父的态度转变。这引起了各股势力的洗牌。不可避免地要在前太子、现国王间进行选择站队:
1、公室的选择:赵国的王室成员在赵国政治中势力强大是有传统的。以赵成为代表的公室站在赵王一边。
2、大臣的选择:赵章的行为是违背纲常的。肥义、李兑等大臣大多站在国王一边。
3、军队的选择:赵武灵王改造的军队。军心志在开疆扩土。建功立业。而非内斗。将领们没有参与其中。但关键是赵惠文王有调兵权。而赵章没有。
赵武灵王没有意识到国内民心所向。故意将赵王\"拒封代王\"的消息透露给赵章。加深了安阳君对赵惠文王的嫉恨。最终促使赵章付诸行动:他计划利用主父与赵惠文王出游沙丘的机会。阴谋夺权。
四、众叛亲离。自食其果
局势不稳。赵章加紧了叛乱的准备。
赵王的大臣们已察觉到了危险。大臣李兑劝相国肥义:\"公子章与田不礼合谋叛乱已经很明显了。你掌握着国政。必然首当其冲。应该将相国让给公子成。这样。就可以避祸了。\"
肥义也知。主父的行为导致赵章无法控制。叛乱在所难免。他能做的只有尽量减小损失。不辜负赵武灵王所托:
\"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肥义决心履行自己的承诺。贞节之臣在祸患来临时显现出节操。忠心之臣在灾难及身时彰示出德行。
为备不虞。肥义叫来赵王卫军将领信期:\"公子赵章与田不礼正在有所图谋。他们迷惑了主父。恣意施暴。很可能假借主父的命令发动政变。我很忧虑此事。从现在起严加戒备。有奉主父命来召见大王的。必须先来见我。\"我将以身先之。无故而后王可入也。\"信期曰:\"善。\"
主父与赵惠文王等出游沙丘。到达后。各自住在不同的宫殿。
相国肥义预感到事态有变。与李兑和公子成预先做了防备。
有使者来请赵惠文王到主父宫中议事。肥义知道凶多吉少。止住赵惠文王。让信期做好准备。自己代替赵惠文王前往。
伏兵等到了肥义。肥义慷慨赴死。以自己的性命践行了诺言。
见赵惠文王没有上当。赵章立即起兵。与赵惠文王的守卫杀作一团。李兑和公子成带着四邑的士兵赶来。镇压了赵章的叛乱。
赵章带着少数人逃往赵武灵王的宫室。主父收留了他们。
李兑和公子成带兵围住宫殿。派人杀死赵章。之后二人商量:\"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可见。如果让赵武灵王活着出去。大家都没有安全感。灭族是没跑的。
但没有人敢担负杀主父的罪名。于是。将宫中的所有人都赶出来。用兵团团围住宫殿。让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自生自灭。
赵武灵王被所有人抛弃:赵家王室都站在国王一边。赵国大臣也没人替赵武灵王说话。军权被赵惠文王牢牢把控。
结语:
沙丘宫变。是赵国的一场灾难。
赵惠文王在这次沙丘之变中被弑的风险很高。他的胜出。使赵国付出最小的代价重整秩序。而若赵章得手。赵武灵王也未必能够脱身。因为他不会想要一个凌驾于己且废黜过自己的太上皇。加之公室、大臣的各存异心。国内形势必将陷于动荡。
肥义已经安排好了平叛。可惜自己死在叛乱之初。他若还活着。赵武灵王就有生机。因为肥义了解赵武灵王。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与担当。他知道且可以向各方担保他们不会被主父迁怒。
肥义死了。赵武灵王对所有人都是威胁。没有他居中调停。各方力量将直接冲突。赵武灵王也难以实行自己的战略计划。
这一切可说是赵武灵王咎由自取。是他的一错再错。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
他先是异想天开。在赵国搞国王、主父的二元管理;其次。长子赵章既已废黜。赏以利益做个太平公子也就罢了。偏又给他希望。使其野心膨胀发动叛乱;最后。赵章叛乱失败逃来沙丘宫。赵武灵王又开门接纳。简直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他不是同谋也是后台。
赵武灵王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却又是一个极不成熟的政治家。他为一己私情改立国本。就已埋下夺嫡的后患。又因沉迷军事放手政权。使自己施为受限。待发现不妥急于收权时。又不能认清时局人心。导致前后反复。既使自己失信于大臣。也令军队脱离了自己掌控。
赵武灵王的理想也是肥义的理想。肥义就相当于刘邦的萧何。最能贯彻主父的政策。肥义管好后方的一切。主父\"西北略地。南袭秦国\"。就可以建立不世的功勋。
沙丘宫变。赵武灵王、肥义的死亡。令赵国的良好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赵惠文王在肥义的教导下。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可惜。师生相聚时短。
赵惠文王也是有为的明君。其统治期间。秦国也占不了太大的便宜。政治清明。名臣辈出。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彰显了其用人之明。但是。与赵武灵王相比。只能算守成之君。本该大有作为的赵武灵王。为自己的任性轻率付出沉重的代价:他的性命和赵国的未来。
因为赵武灵王已死。肥义往生。赵国失去了理想。
其他观点:
宫变赢了 反杀。公子章!实权在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765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国,赵国,沙丘,文王,大臣,公子,自己的,长子,叛乱,苏秦
没想到大家都对沙丘宫变之后赵惠文王被架空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沙丘宫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一代英主赵武灵王为自己在储君问题上的错误决策复出了惨重代价。当时。赵武灵王已经退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