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狼的形成心理是怎样的呢?
原创

白眼狼的形成心理是怎样的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有不同的情况吧。

比如。假使我曾经救过一个人。结果等我遇到危险。需要这个人帮忙时。他非但不帮。反而因为害怕或者利益出卖我。这是白眼狼行径无疑了。这样的因为背后是极端的自私。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

更有甚者。因为嫉妒而出卖、迫害恩人。这也是因为自私。但心理更扭曲变态。

如果你帮助了某个人。而这个人认为你的帮助是出于利益。是因为要利用他。或者是高高在上可怜他。都有可能导致白眼狼出现。

其他观点:

“白眼狼”利益至上、感情淡漠。往往是反社会性人格者、或自恋型人格者。

反社会性人格者漠视情感、利益至上。试图领导、掌控周围的一切。很容易成为“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陶先生先带大家先来看看反社会性人格的形成过程。

反社会性人格的童年往往充满混乱和不安。在承受父母严厉管教的同时。又被父母过分纵容与忽视。

这看起来矛盾。但其实是在一小部分家庭中。确确实实出现的。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有一个柔弱的母亲。和一个脾气暴躁、甚至可能酗酒的父亲。

说的具体详细一些: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会给孩子制定严厉的标准:“你必须做到xx”。虽然父母与孩子之前没有情感上的交流。但会给孩子足够的物质奖励。

父母倾向于掌控孩子、控制孩子。而不是养育孩子。

偏偏在这个时候。家庭氛围又不安定(酗酒的父亲。和无力保护孩子的母亲)。促使孩子产生了很迫切的安全需求。所以他们急于掌控自己、控制周围环境。希望以此来获取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因为幼年没有体验过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所以他们没有情感体验、或者不重视情感体验。又因为他们的父母经常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和在“危机”环境下产生的掌控感。他们往往利益至上、试图掌控周围的一切。

再来看看自恋者。

自恋者处于不断的评价、比较之中。需要不断从外部寻求认可用来维持自尊。人际关系对自恋者而言只是用来满足自身的工具。

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的内在评价、内在情感。而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具有不在意别人感受的特点。所以也容易成为白眼狼。

在自恋者的早期家庭关系和反社会性人格者相似。但有更多的安全感。

他们的父母往往限定孩子成为医生、律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评头论足”。孩子一旦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失败。往往会遭到父母的指责、遭到父母的直接批判。

只有当孩子满足父母的特定需求。成为某个特定角色(考试的第一名)时。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赞扬。

孩子自身的感受不被父母认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孩子往往忽视自身的喜好。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因为童年时自己的感受从来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们也会漠视别人的感受。又因为。只有在满足父母需求时孩子才会被表扬。父母只重视自身的感受。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只重视自身感受。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请点赞、关注我、关注“淘”心理。

中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引用如图。

其他观点:

白眼狼就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人。我觉得和原生家庭有相当大的关系。

1、父母就是这样的人。

2、从小就受父母虐待。

3、从小就寄宿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4、从小就寄宿在学校。

5、从小父母家就很穷。

这样看的话。白眼狼也挺可怜的。但是可怜之处必有可恨之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4:22

    父母,孩子,社会性,人格,白眼狼,利益,家庭,情感,的人,他们的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4:22

    没想到大家都对白眼狼的形成心理是怎样的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4:22

    有不同的情况吧。比如。假使我曾经救过一个人。结果等我遇到危险。需要这个人帮忙时。他非但不帮。反而因为害怕或者利益出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