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原创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历代帝王及嫔妃的皇家重地。被朱明王朝视为神圣之地。在当时。只有皇家身份尊贵的人。才有资格葬入这里。

但是有一个奇异现象:在明十三陵中。竟然有一座太监墓。那么。这位太监是谁?怎么会葬在这里?能葬入皇家陵园。可见在这位太监的身上。一定藏着非同一般的惊天故事。(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获得!)

首先。峰子哥来简单介绍一下“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的皇家陵墓群。规模宏大。占地120多平方公里。坐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这里共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由此而得名。(照片都只是冰山一角)。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因其四叔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夺了皇位。南京城破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所以没有帝陵。

于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五月。天寿山这一块地方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帝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以及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在总览图中。每个皇帝“某陵”字样。放大后都内容繁多)

其实。明十三陵埋葬了两位太监。一位有名有姓。叫王承恩;另一位太监姓名已无考。不知道是谁。而这个太监王承恩。他的身份和故事颇为详细。清朝帝王曾亲自为一个太监的他撰写碑文。还树碑立传。

那么。这个王承恩生前发生了什么?

其次。峰子哥来讲讲这个王承恩

在明代。宦官是一股盘踞于大明王朝权力核心的政治力量。他们与核心权力人物皇帝们。朝夕相处。进而获得宠信。多是狐假虎威。权势冲天。

在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比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个个权倾朝野。有的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宦官专权、作恶多端的现象。在明朝也尤为常见。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当然。其中也有载入史册的著名好太监。比如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以及还包括峰子哥下面要讲的十三陵太监墓的主角——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朝最后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太监。他的直属上司是就是著名的大太监曹化淳。王承恩为人忠心谦逊。深明大义。且无野心。算是一个特例。他完全不同于明朝历史上那些弄权、狡诈、满腹坏水的大太监们。

因此。忠心事主的王承恩。逐渐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有代为“批红”大权。被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引为心腹太监。信任有加。王承恩。可谓已权倾朝野。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644年3月15日。闯王李自成率大军。一路打到大明王朝的京师北京。

一直忠心跟随崇祯帝多年的太监王承恩。被崇祯帝委以重任。担任兵马提督大元帅一职。王承恩临危受命。亲自上阵督战。其间还亲发炮弹。与敌肉搏。誓于北京城共存亡!

其三。峰子哥来讲讲王承恩的结局

怎奈寡不敌众。大势已去。

当闯王李自成大军围困北京城时。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明朝很多大臣将领。纷纷选择了避祸。或冷眼旁观。或者投入敌人怀抱献媚。

公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进攻京城。北京城内外喊杀声一片。即将城破。在这千钧一发的危亡时刻。还有一个太监带领最后的亲兵在城墙杀敌。而这个太监就是王承恩。据史书记载:“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

据史载。崇祯帝是个十分勤政的皇帝。每天批阅大量奏折。想努力挽救这搜即将沉没的巨轮。但怎奈大明王朝传到他手里时。已是积重难返。加之他虽拼命勤政但却能力有限。又有些刚愎自用以及个人性格原因。只能见王朝灭亡。而回天乏术!

19日京城被攻破。彻底绝望、近乎疯癫的崇祯帝。下达了最后一道圣旨:为后妃免遭闯贼凌辱。令周皇后等一众嫔妃全部自缢殉国。崇祯宁死不做俘虏。也不愿其他皇族沦为俘虏。于是崇祯帝持剑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刺伤长平公主。血溅后宫。

随后。龙袍尚残留飞溅血迹的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一步步登上了北京的煤山(景山)上。崇祯看着满城烽火狼烟。心如死灰。悲壮写下血书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德薄匪躬。然皆诸臣误朕。致死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随后。崇祯帝在一棵老歪脖子树上。上吊殉国。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死。明朝灭亡。


太监王承恩。以头撞地。痛哭失声。万念俱灰。向崇祯帝的尸体重重的叩拜数下后。亦上吊而死。追随崇祯帝而去。(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看!)

在崇祯帝生命危难的最后时刻。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还誓死忠心跟随。不离不弃。而昔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爱表忠心的满朝文武们一个个都不见了。

其四。峰子哥最后来说 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的过程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全城搜罗崇祯帝的尸首。并发出悬赏通告:有找到崇祯帝尸首者。赏金封侯。结果三天后。才找到崇祯帝及周皇后尸首。

公元1644年4月4日。为笼络人心。李自成遂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草草归葬于田贵妃之墓。并改称“思陵”。并特地将一代忠宦王承恩。陪葬在崇祯帝陵侧。让他永远守护着崇祯墓。

后来。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为王承恩此举震惊和感动。在为崇祯皇帝发丧时。特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亲自为一个前朝太监撰写碑文。碑首刻有“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御制旌忠”。

如今的王承恩墓。仍静静的躺在思陵的旁边。这里早已杂草丛生。鲜有人来。但峰子哥每次看到一幕。都感觉心生凄凉。不免在想:无论是王朝末路。还是帝王之过。都不是一个太监的错。他只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角色。而没有见主人危难而吃里扒外。这里埋着一个忠魂。默默无闻。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更多有趣历史!欢迎点赞、转发、评论交流!版权声明:原创版权、侵权必究。谢谢!】

其他观点:

在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很明显的太监陵墓。这座太监墓的主人是明末太监王承恩。在人们的印象中。太监通常弄权、狡诈、满腹坏水。但是王承恩并非如此。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皇帝被迫在景山上吊自缢。而陪同崇祯皇帝一同自缢的还有这位太监王承恩。当年李自成几万大军围困北京城时。明朝很多将领都卸甲归田。而王承恩却统领禁军。誓死抵抗。后来。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为崇祯皇帝发丧时。还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安葬在崇祯皇帝的陵墓外。让他永远“守护”陵墓。

太监王承恩的陵墓至今保存比较完整。虽然陵墓本身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墓前的三通石碑却保存的比较完整。王承恩的陵墓是坐西朝东的。在陵墓东侧的第一通石碑上刻有“王承恩墓”字样。有2米高;第二通石碑有4米高。碑首刻有“敕建”。下面紧跟着400字的碑文。这是清顺治帝亲手题写的;紧靠陵墓的石碑。碑高2米。碑首刻有“御制旌忠”四字。下面同样刻有写着将近240字的碑文。这是清顺治帝营建崇祯帝陵墓时。为褒奖王承恩的忠义护主所题写的。

其他观点:

太监王承恩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死后竟然能够和皇帝一起被隆重安葬。而且后来还接连有两位皇帝亲自为他树碑立传。

作为一名忠实的仆人和助手。他只是在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这天。尽了自己最大的本分而已。

这一天拂晓。司礼监秉笔太监陪伴着大明最后一任皇帝崇祯跌跌撞撞爬上北京煤山。此时的山下。杀声震天。火光四起。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前一天已攻破了广宁门。现在整个北京城已经被农民军掌控了。

绝望至极的崇祯帝已经完全处于疯癫状态。披头散发、神情恍惚地连呼“诸臣误我”。无比悲愤地写下绝笔血书后上吊自杀。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原本有机会苟且偷生的太监王承恩。失声恸哭。他以头撞地。血流如注。对着帝王遗体三拜九叩之后。眼中噙满悲愤苍凉的两行热泪。义无反顾地吊死在老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

一、苦命太监的愚忠

史料中关于太监王承恩出身的记载很少。只能大致推测他是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

据说王承恩出身相当贫苦。他的母亲被恶霸糟蹋致死。迫于生计。他自小净身当了太监。

在崇祯帝出生之前。隶属东厂太监曹化淳名下的王承恩。被东厂派去信王府做内应。准备日后监视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所以他看着崇祯出生。陪伴他长大。久而久之。他们之间早已产生了日积月累的感情。

两人虽地位上有着天地般悬殊的差异。一个是主子一个是奴才。但二人的身世却有相似之处。

崇祯皇帝的曾祖母与祖母都是宫中婢女。自己的母亲刘氏也是王宫里地位低下的婢女。他是父亲朱常洛一次醉酒后跟家中低级婢女刘氏“不小心”生下的。

崇祯五岁那年。刘氏在朱常洛的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发作中。不明原因的死亡。史书记载:

“失光宗意。被遣。薨。——《明史》”

这话说得很冠冕堂皇。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将刘氏逼上了绝路自尽。甚至可能是朱常洛亲自或让下人动手将刘氏活活打死了。

王承恩虽奉命作为卧底来此监视。但他看崇祯一个孩子生于深宫中孤苦无依难免会想到当年的自己。尚年幼便父母双亡被送入宫中做了太监。

正是这种同病相怜的经历和感受。让王承恩一路陪着朱由检从信王到崇祯。几乎是无条件地信任和支持着崇祯。有两件事最能说明王承恩的忠诚。

天启七年(1627)八月。崇祯的哥哥天启帝朱由校病逝。临终前下诏让十六岁的崇祯继承皇位。当时朝政把持在九千岁魏忠贤手里。宫里宫外都是“阉党”的人。

崇祯战战兢兢地进宫后。害怕被魏忠贤谋害。不敢吃宫中任何的东西。王承恩偷偷将干粮藏在袖子里。一直守护在崇祯身边。陪伴他度过了登基前最危险的一夜。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统领的几十万大军围攻京城。守城的将领和太监都跑光了。

临时被崇祯任命为提督京营的王承恩。不顾生死。不管自己能不能抵挡城下千军万马。义无反顾地爬上城头“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

二、末日帝王的挣扎

只是。时不由人。大明的灭亡已是无可挽回。任凭王承恩的一腔孤勇也无济于事。

况且。生死存亡的时刻。整个大明王朝。能够为皇帝分忧的。竟然只有这一位年迈的太监。这真是一幕无比悲哀却又心酸讽刺的景象。

与王承恩肝脑涂地地忠诚针锋相对的是。其他朝臣将领以及皇亲国戚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变节反水:

内阁首辅大学士魏藻德五体投地跪迎李自成进入皇宫。李自成听说大学士范景文阖家殉国。于是就轻蔑地问魏藻德为什么不殉节。魏藻德却无耻地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

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大顺军围攻北京的时候。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入京。后来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张缙彦又逃到了南京加入南明朝廷中。并谎称自己一直在北方召集义军。搞不清事情来龙去脉的南明朝廷甚至册封张缙彦总督河北、山西、河南三省军务。成了南明的封疆大吏。

少詹事项煜甚至这样说道:“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把自己的变节行径跟一代名相管仲、魏征去做对比。

考功司郎中刘廷在见到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时。请求对方录用。牛金星说道:“公老矣。须白了。”刘廷急忙说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牛金星被这马屁拍得挺舒服。于是勉强将其录用了。

明末史学家谈迁在他的著作《国榷》中用八个字形容当时的情景是:“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用一句话形容北京城破前。崇祯皇帝的处境就是:众叛亲离。孤立无援。当偌大的皇宫只剩下白发苍苍的老太监王承恩陪在自己身边时。崇祯彻底崩溃了。

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像疯了一样回到皇宫。开始挥剑砍杀妻女。他怕。农民攻破皇宫后。自己的妻女会惨遭蹂躏。不堪屈辱。他想在死后保留最后一丝尊严。

崇祯哭着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周皇后跪下磕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

直到这时才敢哭着说崇祯独断暴躁。从不听劝告。但已经悔之晚矣。在三个儿子被太监偷偷送出宫后。周皇后上吊自杀。

确认周皇后死后崇祯又逼迫袁贵妃自杀。没想到袁贵妃太胖。上吊带子竟然被压断。崇祯看到后疯狂地将其砍伤。其他多名妃嫔也被砍得死得死。伤得伤。宫中一片哀号。

当时崇祯在世的女儿仅剩十六岁的长平公主和未成年的昭仁公主。当时崇祯挥剑砍杀两位女儿时。小女儿当场死亡。

长平公主苦苦哀求。崇祯哭着说:“汝何故生我家?”然后挥剑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昏死过去的长平逃过一劫。这便是金庸武侠巨著《鹿鼎记》中“独臂神尼”的由来。

已经完全疯癫狂乱的崇祯。制造完这一幕惨绝人寰的人伦悲剧后。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跌跌撞撞爬上了煤山。

三、清朝统治的需要

在煤山上。崇祯皇帝看着山下的一片狼烟。内心悲痛绝望。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了皇帝的威严。在奔跑过程中。他的一只鞋子也不知所踪。

崇祯咬破食指。在衣襟上写下血书: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庄烈帝纪》

我才德微薄。身体孱弱。触怒了上苍。上天惩罚于我。但这都是诸位大臣害了我。我死后无颜面对祖宗。我自己卸去皇冠。用我的头发盖住我的脸面。任凭贼人把我五马分尸。只愿不要伤及无辜百姓!

写完遗书。崇祯在一颗歪脖子老槐树上自缢。王承恩随后也在旁边的海棠树上上吊身亡。

第二天中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紫禁城皇宫内苑。下令全城搜查崇祯踪迹。并宣告“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三天后。有人在煤山上发现崇祯皇帝。此时。崇祯皇帝还在树上吊着。右脚上穿着一只红鞋。左脚光着。

大顺军将崇祯皇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四月四日李自成才命令明朝遗民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灵柩用牛车运到昌平。于十三陵中和田贵妃合葬。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亲自下旨为王承恩树碑立传。并亲自撰写了碑首的“御制旌忠”四字。并将他葬在崇祯帝思陵门外。

康熙继位后。又专门在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树碑立传。而他的事迹也被写入了《明史》。

王承恩生前的住宅。也被改建成了“理郡王府”。用以纪念他的忠君不二。为国捐躯的义举。

于是。王承恩成为了明十三陵中唯一陪葬的太监。

与清廷遥相呼应的是。在南京负隅顽抗的明朝残余力量——南明弘光朝廷。也赐了王承恩“忠憨”的谥号。但这一举动。相对于清朝的大张旗鼓宣扬。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清朝之所以高调地把王承恩葬入皇陵。还不遗余力的宣传。其实是有着深远的目的的。

一方面。他们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主张杀进中原。虽然已经问鼎天下。但政权刚刚建立迫民心未稳。而且南方的弘光政权还在让前朝遗民始终抱有希望。

这个时刻。清廷迫切需要有力证明。告诉天下。他们不是来推翻明朝的。他们是帮助明朝皇帝来消灭李自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树立典型的效应。宣扬王承恩这种忠孝精神。让官员和子民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忠心耿耿就能受到嘉奖。所以大清国效忠是最好的出路。

王承恩被清朝皇帝们刻意抬高。也说明了清廷对统治中原一直有存在于骨子里的这种“文化自卑”。

也基于此。导致清朝成了历史上“文字狱”最为泛滥的时代。无数典籍都遭受到人为的篡改的损毁。明朝史籍尤为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崇祯。关于李自成。关于王承恩。或者更多的明朝末年的人物事迹。都已经佚散。我们只能从一些亦真亦假片段中。拼凑出来一个大概的轮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05:02

    崇祯,太监,承恩,明朝,皇帝,王朝,大明,陵墓,北京城,皇后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05:02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05:02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历代帝王及嫔妃的皇家重地。被朱明王朝视为神圣之地。在当时。只有皇家身份尊贵的人。才有资格葬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