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此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谁能用动起来不会再静下来去麻痹人。谁能用静下来不会再动起来去麻痹人。
这句话上承”微妙玄通“。下接”蔽而不成“所言。
简单地说。老子认为通过”浊以静之“、”安以动之“。是不足以达到”微妙玄通“作用的。而想要达到”微妙玄通“的境界。必须通过”蔽而不成“才可以。要学会放弃人人都能识破的”浊以静之“、”安以动之“的掩蔽自身的方法。
要像道一样隐匿自身于天下。要像德一样呈现天下应有的样子。这是老子的最高追求。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观点:
这句跟很多句一样都是实践的。没有实践。当然是没法懂得。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仍然是难以理解。所有不基于实践的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其他观点:
提问中的这些话。应该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但不完整。参照其他版本整理后通释如下。请从中找答案。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①。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若冬涉川③;犹兮。若畏四邻④;俨兮。其若客⑤;涣兮。若冰之将释⑥;敦兮。其若朴⑦;旷兮。其若谷⑧;混兮。其若浊⑨;澹兮。其若海⑩;飂兮。若无止⑪。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⑫?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⑬?保此道者不欲盈⑭。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⑮。
[通释]
古代善于做士的人。细致精明深邃通达。深刻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把他的形象描绘一下:迟疑地。就像冬天赤足过河;谨慎地。好像害怕惊动四邻;庄重地。他就像客人;松弛地。好像要消解的冰块;敦厚地。他好像未加工的原木;空旷地。他好像容纳万物的山谷;混沌地。他好像混浊的水;动荡地。他好像大海;呼啸着。好像不能停下来。谁能使混浊停下来。让它安静慢慢变清?谁能使安定保持长久。让他运动延续生命?操持这种道的人不追求圆满。正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可以适应陈旧状态不谋求更新。
[注释]
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善于做士的人。细致精明深邃通达。深刻得不能认识。善为士者。善于做士的人。即依道而行的人。为。当。做。士。商周时代社会中的贵族阶层。玄通。指思想深邃而通达。识。认识。看透。
②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为他们描绘形象。夫。发语词。唯。正因为。不可。不能。强。音qiǎng。勉强。为。音wèi。介词。替。之。代词。代“古之善为士者”。容。用如动词。描述容貌。描述形象。
③豫兮。若冬涉川:迟疑地。就像冬天赤足过河。“豫”与下句中的“犹”可组成一个双声词“犹豫”。迟疑不决的样子。此处分别使用。可以作互文看待。豫兮。做事谨慎小心、反复考虑的样子。兮。助词。相当于“……的样子”“……地”。涉川。赤足过河。
④犹兮。若畏四邻:谨慎地。好像害怕惊动四邻。畏。害怕惊扰。
⑤俨兮。其若客:庄重地。他就像客人。俨。音yǎn。庄重的样子。其。代词。指“古之善为士者”。本组“其”用法相同。“客”王弼本作“容”。据河上公本改。
⑥涣兮。若冰之将释:松弛地。好像要消解的冰块。涣。放松的样子。冰之将释。冰要融化。之。放在“冰”与“将释”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释。消融。
⑦敦兮。其若朴:敦厚地。他好像未经加工的原木。敦。音dūn。敦厚。朴。质朴。未经加工的原木。比喻保持自然本真的状态。
⑧旷兮。其若谷:空旷地。他好像山谷。旷。空旷开阔。若谷。像山谷。
⑨混兮。其若浊:混沌地。他好像混浊的水。混。音hún。混沌。浊。混浊的水。
⑩澹兮。其若海:动荡地。他好像大海。本句与下句。王弼本在第二十章。据文义移入本章。澹。音dàn。动荡的样子。
⑪飂兮。若无止:呼啸地。好像不能停下来。飂。音liù。风疾速的样子。
⑫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使混浊停下来。让它安静慢慢变清。孰。谁。浊。混浊地状态。以。连词。作用同“而”。相当于现代语言中的助词“着”。止。停止。停下。王弼本原无“止”字。据《道藏》河上公本补。静之。使它安静。静。使……安静。之。它。指混浊的状态。徐。慢慢地。清。用作动词。变清。
⑬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使安定保持得长久。让它运动着延续生命。动。使……运动。之。指静止不动的状态。徐生。缓缓地生存。延续地生存。
⑭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道的人不追求圆满。保。持。掌握。不欲盈。不追求圆满。欲。要求。追求。 ⑮故能蔽不新成:所以可以适应破旧状态不谋求新的。蔽。同“敝”。破旧。陈旧。用作动词。适应破旧。保持陈旧。新成。用作动词。谋求更新。换成新的。
[意义归纳]
本章介绍了“古之善为士者”的持道态度和持道原则。全章分为两层。
第一层:“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描述“古之善为士者”的持道态度。
第二层:“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总结“古之善为士者”“不欲盈”。安守其敝的持道原则。
[考辨]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王弼本在第二十章。据文义移入本章。将“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移入本章。使“古之善为士者”的形象更丰满。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王弼本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清”。弼本的“安以久”与“浊以”显然不对称。肯定有问题。查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竹简。不能直接找到根据。但间接可以看出。原文还没有出现偏坠问题。郭店楚竹简的半个“棘”到更像“止”。而不像“静”。
据《道藏》河上公本补“止”后。意思明确了。好理解了。本句是比喻的表达。以水作喻。比喻某种态势。
补充完整的句子的问号应放在哪?有学者不太注意标点符号的逻辑性。将问号放在了一句话的中间。将整句话肢解了: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这样的标点似乎是一问一答。但后句回答不了前句。不符合逻辑。
关于“能蔽不新成”。有学者以第二十二章出现“敝则新”推论。认为应该为“能蔽而新成”。 其实本章与第二十二章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的。“能蔽”就是“可以保持陈旧的东西”。“不新成”就是“不追求新的东西”。“而新成”则是“新的东西就来了”。 不能把“能蔽不新成”简单看成“抱残守缺”。“蔽”不等于“残缺”。 “能蔽不新成”强调不抛弃旧的。不抛弃“成规”。虽然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老子也有“敝则新”的说法。但本章说的是“古之善为士者”“保此道”的态度。善为士者的“保此道者”的态度是安于其敝。不追求更新。这里说的是“古之善为士者”“保此道”的行事原则。处世态度。而第二十二章“敝则新”谈的是道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一个说道在甲方面具备某个特征。一个说循道而行的人在乙问题上是怎么做的: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守住旧的。不追求新的。这还是一种无为的态度。“能蔽不新成”与“敝则新”二者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一致。“能蔽不新成”是“守道”的态度。不强求新;“敝则新”是道运行的规律。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有人认为这里的“不”应该为“而”。并进行了繁琐考证。“不”为“而”之说。只是主观臆断。没有道理——解读《道德经》之所以出现不少谬误。大概就有传抄、点评者根据臆断妄改所致。
[解读与点评]
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阶层。是享有俸禄的阶层。这个阶层中地位较高的是卿大夫。《礼记·王制》说:“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有一定门第的人和通过各种技艺考核优秀的人可以获得“士”的资格。其实早期的士。多是世袭的。王族出身的人。嫡传以外的多可以获得士的身份。而且可以嫡传世袭。即使以各种技艺考核获得“士”的人。也多是王族的非嫡传后裔。周王朝的士要大于各诸侯国的士。相当于诸侯国的大夫。当时“士”是准入证。具有“士”的资格的人才可以担任大夫。到春秋时。“士”已经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阶层。战国时士的阶层有所扩大。连有一点特殊本领的屠夫或鸡鸣狗盗之徒也列入了士。这时的士也不用通过严格的考取程序。多不再享有俸禄。只是靠寄居于权贵门下生存。
“善为士者”就是“善于循道而行的人”。 “士”是《道德经》宣教的对象。在此。老子塑造了一个“古之善为士者”形象。并为之绘像。这个“善为士者”与《道德经》中一再出现的“圣人”一样开通。他们的一系列举动都很合道。为“今之士者”树立了榜样。推崇“古之善为士者”。这似乎与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三章)的主张冲突——大概“士”与“民”毕竟有身份区别。
本章首先对善为士者进行了一系列描述。先总说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为什么说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因为善为士者灵活变通。没有固定在一个状态上。简直无法效仿。
接下来本章分别介绍了善为士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揭示了“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老子为士画像:
“豫兮。若冬涉川”是说善为士者遇事小心谨慎。不唐突。不鲁莽。避免去“为”。
“犹兮。若畏四邻”是说善为士者行事低调。不张扬。
“俨兮。其若客”是说善为士者在需要庄重的时候不苟且。不随意。
“涣兮。若冰之将释”是说善为士者在放松的时候尽情的释放。不僵化。
“俨”与“涣”恰好形成鲜明的比较。简直判若两人。这就是灵活变通。
“敦兮。其若朴”。是说善为士者有着纯朴的品格。保持着质朴。保持着厚道。“旷兮。其若谷”是说善为士者有着博大的胸怀。宽容、包容。即后世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第四十九章)。不会计较利益得失。
“混兮。其若浊”是说善为士者融入大众。“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能“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不特立独行。
“澹兮。其若海”是说善为士者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对事物有深刻认识。对生活有深厚的积淀。有大海一样广博的胸襟和道德修养。处变不惊。遇事不乱。
“飂兮。若无止”是说善为士者顺应变化了的客观世界。雷厉风行地循道而行。
这一系列“~兮”描述了古之善为士者动静有常。顺应客观规律。容态随物而变。因其善变。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下面的“静之”。“动之”正是“古之善为士者”表现的两个方面。“不欲盈”就是不追求斐然政绩。“能蔽不新成”。就是不翻新花样——变通不等于“以知治国”(第六十五章)。所有这些思想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豫兮。若冬涉川”中。“涉川”不是“履冰”。
老子设问提出的问题本来是需要问答的。但老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之问。而只是说这样的人不追求圆满。正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能够适应原来的状态不谋求更新。言外之意就是要遵循道的原则。
对待事物有了“能蔽不新成”态度。当然就不会竭力地追求更新。就不会独出心裁。不会试图改变合理的成规。这一点其实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任期制三年五载的官员应该好好琢磨琢磨。我们看惯了走马灯式的官员调动。来一任官员提出一个主张。甚至连办公室都要重新装修。以此来显示与众不同。其实他提出的主张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未等实施就又调走或下台了——这种所谓的“新成”其实是害民扰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960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的人,是说,微妙,王弼,混浊,道德经,谁能,老子,的是,阶层
没想到大家都对“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看了解释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此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谁能用动起来不会再静下来去麻痹人。谁能用静下来不会再动起来去麻痹人。这句话上承”微妙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