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王安石在宋神宗一朝主持了“熙宁变法”。使宋朝国力猛增。开疆拓土。虽然是非功过千古各有评说。但他的名字确实是妥妥地和变法连在一起。以至于大多数人不知宋神宗、不识熙宁年号。而只记得“王安石变法”了。
王安石有一身正气。个性却非常倔。很多认定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劝也没用。就是八匹马拉也没有用。所以当时有人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
当时的北宋政坛。可谓风云际会。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巨星闪烁。那也是北宋文坛光芒万丈的高光时刻。然而。一场改革。让王安石与他们一一决裂。他们之间有了质疑、对立、辩论、冲突。然而在这誓不两立的斗争中。他们并没有失去人格。他们的学问、道德依然完美无缺。
司马光是王安石政敌。但对王安石人品持肯定态度。赞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王安石上书为他声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东坡千里来访。回首前尘往事。彼此感觉还是那么的美好……
除了政治。在文坛上王安石也是妥妥的大拿。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笔意雄健峭拔。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如《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已全文背诵的同学请留个言……
还有呢。他的诗含蓄深沉。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是名句!
他的词作也是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如《千秋岁引》《桂枝香》。格高千古。笔力遒劲。眼界开阔。都是词中的绝唱。
其他观点:
王安石他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呕心沥血的奉献着自己的政治才干和智慧。一生始终和变法维新紧密相连。梁启超称之为\"三代以下惟一完美之人\";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评价过他:\"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当然也有人斥之为\"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虽然世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有赞美有贬损。总的讲起来还是持正面态度。新法虽然失败。但对宋朝的经济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抛开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不讲。我们再来看看王安石的个人性格、爱好、人品等其他方面:
(一)、据有关史料记载。王安石从小就有不同于常人的志趣。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才疏命浅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稷和契都是先古舜时代的贤达人物。这诗句可以看出王安石是很有政治抱负的。
(二)、1042年。王安石21岁。参加科举考试。本来是被列为第一名的。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仁宗皇帝看到他试卷上有\"孺子其朋\"四个字认为\"此语犯忌。不可以魁天下\"。结果降到第四位。王安石从底层开始做起。是金子总会闪光。在浙江鄞县(宁波)当知县的时候。他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还兴办学校等等。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尊敬。鄞县人民还为他建造祠庙。
(三)、王安石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位坚持儒家传统操守行为检点的人。他为人耿直。性格倔强。做事果断。不畏权势。不爱财。不恋女色。与地位低微的人相交往也不摆架子。也就是说虽然是做个\"老爷\"。但他非常亲民。接地气。
(四)、\"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美诗就是王安石写的《梅花》。王安石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他对自己的文章诗词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文章诗词有与别人有雷同的。他一定会重写。这一点连他的政治老对手司马光、苏东坡也非常敬佩的。
(五)、王安石有优点。缺点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1)他很固执任性。不修边幅。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按照现在来说是个另类之人。堂堂朝廷大员一副邋遢样不成体统。
(2)吃东西也是马马虎虎。漫不经心。据说有一次宋仁宗请客。王安石误将放在茶几上的一盘鱼食当做佳肴吃掉了。
(3)迂腐固执。不善变通。王安石对官场上的应酬也是非常不善于。按理来说他没有官架子。和许多人应该可以相处得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包青天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他是很少很少请客的。据传包拯有次在家中邀请朝廷几位大员小聚。席间。包拯几次对王安石劝酒。司马光酒量不济也得给包拯面子喝了几杯。而王安石就是滴酒不进。王安石一根筋到底的做法。按当时的礼数来讲是非常不礼貌的。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觉得王安石这样的性格导致他变法失败也有关系。他这样是无法跟同僚们细致沟通的。(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观点:
笼罩在王安石身上的光环是在是太多了: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尤其是他的变法改革。后人对他贬褒不一。毁誉参半。争论不休。赞同者把他捧上天。奉为圭臬;反对者把他踏入地狱。斥为亡国奸倭。
今天我们抛开这些不谈。看看光环之后的王文公是何许人也。
你没看错。王安石与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可是西方人的论断。不是咱们中国人。
王安石太有名了。以至于引起了西方历史学家政治家们的高度关注。曾在中国进行过长途旅行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在1854年出版的《中华帝国纪行》书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王安石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古伯察认为王安石主张政府应把所有资源收归国有。政府全权管理商业、工业和农业。帮助劳动阶层等思想是社会主义的体现。
从19世纪的古伯察到21世纪的华莱士。两百年间王安石在西方人眼中都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形象。这是王安石绝对没有想到的。也是很多中国人没有想到的。
古伯察咱们不熟悉。华莱士可能有所耳闻。他是美国政治家。第33任美国副总统。曾任美国农业部长(1933-1940年)、美国副总统(1941-1945年)和美国商务部长(1945-1946年)。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期间。他代表罗斯福总统来中国。向蒋介石提出派军事代表团去延安。
华莱士对王安石的变法很有研究。在经济大危机时。时任美国农业部部长的华莱士从王安石的青苗法中获得启示。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缓解了农民的生存困境。因此有人认为“华莱士就是当代美国的王安石”。
他曾对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说:“王安石在1068年的重大困难之下所遭遇的问题。与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所遭遇的问题。虽然时代悬殊。几于完全相同。而其所采取办法。也非常相似。”
想到了罗斯福的“战时共产主义”。
革命导师列宁对王安石也颇有研究。1906年。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笨拙
王安石的好友兼变法对手司马光少年时砸缸救人。少年睿智。王文公呢?他在少年时却干了一件糗事:他在灯下读书。老师让他去点火做饭。他竟然跑出去村里农家借火!不知油灯可以点火。老师苦笑不得。他写《误饮》诗自嘲:
苦读天已晓。
日高竟忘饥。
早知灯有火。
饭熟已多时。
灵巧
王安石经常去一家面馆吃面。有一次老板给他开玩笑。给他盛了满满一碗肉丝面。汤已经与碗边齐平。老板说大人把这碗面从厨房端到餐桌。不洒一滴汤。免收面钱。王安石稍加思索。拿来一双筷子。抄起面条。面汤下去了一半。他端起面碗潇洒的走到桌前。享受了一顿“免费的午餐”。
一夫一妻
中国是一夫多妻(妾)的。宋朝号称史上最富。官员工资极高。富贵则思淫。连皇帝都私会李师师!身为高官。家里没几位红袖添香、琴瑟和鸣的佳人都不好意思在京城混。可王安石就不“入流”。坚持不纳妾。更不去青楼。连他妻子吴夫人瞒着他娶回家的小妾也不要。并且替人家还债。礼送出门。使一对小夫妻破镜重圆。
王安石的原配吴夫人出身仕宦之家。是的表妹。自幼聪颖。两小无猜。婚后生活和美。吴夫人能诗善文。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曾经创作的一首小词《约诸亲游西池》。其中名句至今仍被人传诵:
“待到明年重把酒。携手。那知无雨又无风。”
王安石终其一生只一位妻子。坚守一夫一妻制。在那个时代真可谓一股清流。
援救苏东坡
王安石以执拗著名。听不进意见。凡是与他政见不一的。无论是谁。一律排挤打压。
苏东坡与司马光是守旧派。发对变法。王安石自然对其打压排挤。让苏东坡一生官场不得志。然而当苏东坡深陷乌台诗案。性命堪忧时。挺身相救的却是王安石。王安石给宋神宗上书。规劝神宗“不杀仕”。救了苏东坡一命。晚年的王安石隐居金陵。等待黄州苏东坡的新作。成为晚年王安石的一大兴事。甚至来不及点灯跑到院子里借月光拜读。苏东坡路过金陵。老迈的王安石早早的在江边迎候。当世两大才子一笑泯恩仇。分别之时。王安石看着苏东坡远去的背影。自知此生无缘再遇如此知己。不禁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这二位是有名的奸臣。他们的发迹与王安石苏东坡有密切关系。
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他就是通过弟弟结识了王安石。走上了从政之路。蔡卞一生为官清廉。死后赠太傅。谥文正。古代文人。能享有“文正”之谥的。都是对其人生的最高评价。这兄弟俩完全不是一路人啊。
有些学者王安石提拔了蔡京。其实责任不全在他。蔡京为人奸滑。王安石被排挤时他又攀上了司马光。在仕途中又上了一层楼。不能全怪老王啊。
高俅是苏东坡的书童。当朝驸马爷是苏东坡的好友。喜欢踢球。苏东坡就把足球高手高俅送给他。驸马爷又转送到当时的端王赵佶。赵佶继位成宋徽宗。高俅发达了。
历史上的高俅可不是《水浒传》里的高俅。真实的其实没有那么坏。
一字千金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 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 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 入”字。然后又改为“ 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 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终成千古绝句。
王安石贡献了一个成语: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王安石把“囚首丧面”留给了后人。
有意思的是苏东坡看到老爹对王安石的这番评价。还劝说老爹写的太刻薄。人家老王是不拘小节是真文人骚客。
不洗脸
囚首丧面不修边幅的王安石还为此闹过笑话。
王老爷终日蓬头垢面。他的仆人发现老爷面色发黑。精神不振。怀疑他生病了。请来医生诊治。王安石位高权重。惊动了很多名医前来会诊。检查一番最终得出结论:没洗脸!
孔孟之道
科举考试之初是不考《孟子》的。实际上把《孟子》与《论语》正式并列为儒教重要经典的就是王安石政权。“孔孟之道”的叫法其实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彰显孟子的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王安石。
王安石完善了学校制度。科举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同时培养人才也是国家大事。王安石大规模扩大和整顿了国立大学。并由中央政府发给经费。经费。完善了地方的学校。到宋徽宗时。制度更加充实。中央和地方均设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的教程。称作三舍法。及至南宋。民间资金设立的书院教育盛行全国。一时人才之庶、学术之盛。自战国以来所未有。这种情况不亚于今天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比今天的大学更为开放与包容。
这是王安石对儒教传播对书院文化的一大贡献。
宋朝的外交军事政策就是两个字:软弱。
王安石是个异数。
与范仲淹一样。他在国防军事上属于强硬派。他变法的一大目的就是强军。变法后的军队实力得到加强。宋军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王安石鼎力支持王韶领军展开了一场对西夏主动进攻的军事行动。通过熙河之役。为大宋拓边二千余里。成功收复了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为大宋开土数千里。史称“熙河开边”。
王安石下台后上任的司马光与之相反。以“割地赔款”换和平。他竟然把“熙河开边”浴血奋战得来的土地又送给了西夏!
王安石的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公论。但其影响力之大毋庸置疑。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原则。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969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王安石,苏东坡,神宗,自己的,都是,王安,美国,罗斯福,列宁,孟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安石变法改革与梁启超称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光环背后王安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王安石在宋神宗一朝主持了“熙宁变法”。使宋朝国力猛增。开疆拓土。虽然是非功过千古各有评说。但他的名字确实是妥妥地和变法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