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史记》这本书?
原创

如何评价《史记》这本书?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简陋的书房里。在如豆的油灯下。太史公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历时十四年之久。一部情牵两代人。五百多万字的鸿篇巨作终于得以完成。

这部书就叫做《史记》。

究竟该如何评价这部书呢?

一、名家评价

既然说到评价。且先看看熟读此书的名家们的高论。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司马迁也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当然。还有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等文化大师。都对《史记》做过高度评价。

即便没有读过这部书。我们单从后人对《史记》的推崇程度来看。这部书肯定不负“巨作”之名。想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末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不二之选。

如何具体地去评价这部书。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何为纪传体通史?简言之。就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以记人述事为主要内容。而且贯通多年。多个朝代的历史著作。

《史记》在综合先秦各体史书的基础上。集“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为一。内容更是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文化、典章等诸多方面。可谓全面。广泛。

从司马迁讲述的精彩故事。描述的鲜活人物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清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脉络。是研究史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王朝兴衰。看十二本纪;研究各家诸侯。看三十世家;了解人物事迹。看七十列传;十表。罗列人事系年表谱;八书。则综述各种制度。

2、“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是“良史”。这部书从始至终都洋溢着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在本书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在司马迁的记述中。都被摘下了华美的面罩。都被拂去了神圣的光环。都被还原成了本来的面目。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这也是一部“良史”应该做到和坚持的。

司马迁忍辱著书。冷静刻画世间百相。实际也是寄托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3、以人为本

大部分史书。或以事件。或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载历史。而《史记》则不同。它是第一本以人为本来记载历史的史书。

《史记》当中。为人物作传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不仅刻画人物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还用心挖掘为什么这样做;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存在。如何生活。还探讨人物的命运究竟是被什么决定的。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

尤其在一些优秀的人物传记中。太史公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品格和思想。渗透着他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史记》中。记录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士农工商等四千多个人物。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艺术。可以说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乃至散文、小说、戏剧等塑造人物的典范之作——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的语言表述。精彩到位的议论。把一个个人物刻画的形象丰满。且个性鲜明。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等。

4、叙事方法独特

《史记》体大思精。叙事方法独特:对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详写。而对于结果。又常常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笔法纵横老练。体现出他非凡的驾驭文本的能力。

同时。在叙事中。作者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多种笔法。再加上“互现法”的巧妙运用。使宏大和细小有机融合。功力展现充分。

这些特点。在《秦始皇本纪》、《赵世家》、《淮阴侯列传》中都有所体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后来。这部书被定名为《史记》。他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为中国史书的典范。“二十五史”之首。难怪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愿我们都能读懂《史记》。读懂司马迁!

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其他观点:

《史记》是司马迁的名著。是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一部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传记是典范的专记文学。本书记载了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前101年)三千年来历史发展的一部总结性的记录。记载了上下三千年间。除四邻的外族而外。范围涉及不同社会的各阶层中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其中有:历代的帝王、贵族、各种大小官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经学家、说客、策士、游侠、刺客、隐者、土豪、商贾、医者、卜者、俳优。妇女等。这些人物都是跨进一个新时代的新标志。显现出若干巨幅的社会生活图景。富有极其动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史记》正是通过种种艺术手段表现人物。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历史和现实。它的这一指导思想。贯穿整部史书的始终。《史记》这部书对这一长时期的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发展。作了概括而详实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史学纪传体奠定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它博综旧闻。兼擅文采;刻画人物。具有丰满的精神面貌;它对文学语言的发展。也有着巨大作用。

作者撰写本书的态度非常严肃。更由于他的广博的知识、亲身的实践。丰富了作品中人民性因素。并充分发扬了实录的精神。他又善于处理、运用材料。反映出他写作历史的忠实态度。《史记》的完成。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并以当时最鲜明、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出现。因而成为历史和散文的名著之一。

《史记》一书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又深深影响了历代优秀的作家。唐宋以后。它不仅影响史传和散文。许多传奇、小说、戏剧等既吸取它的思想内容作为营养。又吸取了作品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正可看出《史记》和它们的血缘关系。

总之。《史记》这本书。以它锐利的洞察力。明确的道德观。优美的笔调。适宜的体裁成为千古不朽的史学名著。

其他观点:

如何评价《史记》这本书?

历史上对司马迁的《史记》评价很高。比如鲁迅就曾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我的疑问是它好在什么地方?

史记在我看来:是二十四史里面。读起来最带劲的史书。作者在保证历史事件不失其实的同时。通过揉入自己感情的方式。丰满了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前人评价。让后人瞻仰。个别人物的传记。有部分夸张。但是不影响记载史实。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所能凭借的。都是口口相传。或者搜集各国之前残存的史料。《竹书纪年》这种东西哪里来的?墓里挖出来的……司马迁那个时代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掘墓考古这样的事情来。以后人的眼光去苛责前人。未免有点上帝视角。

至于战争人数的描写。这么说吧。民国时期一场军阀的混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现在的人都没法说清。只能给个数字。要是在这个数字上较真。那绝对吵个三天也没玩。为什么?

首先是统计标准。

我说我部队10万人。你怎么算?是只算有战斗能力的。还是把运粮食的民夫也算上?

清朝的时候。出兵越南。一万人的部队。要有五万人左右运输粮草。你体会下这个数字。这还是在科技相对发达的清朝。秦汉时候的工具和劳动力。那真的又是一个数了。

其次是虚张声势。

古代打仗。情报工作没有现在这么吊。我这边多少人。全靠吹。我有5千人。我就敢说我有5万部队。你说。唉你这不是吹牛逼吗?将军腰杆一挺:我这战士。个个都以一当十。不是5万是什么?

所以这个数字。很难算得清。要是就凭借这一点。就贬低史记。那么同标准。二十四史。都是辣鸡。

鲁迅先生所说“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明明白白是在褒奖史记。但是却没有从“信”这个角度去褒奖。这从某种角度说明了史记的一个特点:语言特别优美。

别的不说。《李广列传》里面的这一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句话。当时老师讲给我的时候说:无一字可改。

就是说。你把这句话中间的任何一个字拿出来。换字也好。调换顺序也好。都很难做到原文这样流畅优雅。朗朗上口。这就是为什么《史记》的一些文章。能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瑕疵之处。在于这本书里。掺杂了太多太史公的个人感情。由于司马迁后期的境遇。难免对一些有抱负难以伸张的人物进行了过多的情感描写。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有一点任性的成分在里面。典型的还是李广。

李广固然是名将。但是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在我看来。李广其人。更擅长打防守反击。而不是进攻。李广是一名善于洞察敌人心里。善于调动士气的将军。但是真的说到战略。其实真的一般。

但是由于李陵一事。司马迁对于李广。或多或少。有个人的情感掺入。

尽管我们常常说。史官要公正客观。但是纵观二十四史。少有人能够做到绝对客观地书写一段历史。从古代到现在。都是这样。只要写字的是人。就不可能绝对客观。史记更是如此。你要是说司马迁宫刑的经历。对这部书一点影响没有。那不可能。

所以综合来说。史记是一部好的史书。

他有失实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并不影响读者们评价历史进程。也不会影响读者评价任务功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1:17

    史记,司马迁,人物,史书,历史,这部,纪传体,列传,评价,史学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1: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史记》这本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1:17

    在简陋的书房里。在如豆的油灯下。太史公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历时十四年之久。一部情牵两代人。五百多万字的鸿篇巨作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