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现在来看算得上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吗?你如何评价?
原创

司马迁的《史记》现在来看算得上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吗?你如何评价?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后人研究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承载了那段历史沉淀出来的中华文明。

其他观点:

谢谢邀约。首先表明我的态度。我认为司马迁的《史记》算得上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首先要谈的是司马迁的学术背景。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具有深厚史学功底的家庭。 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曾“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何, 习道论于黄子”。 在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 他的思想和治学态度使司马迁从小受到深刻影响。 司马迁年幼随父到长安后, 有机会到国家图书藏书地耳闻目濡。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 《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良好的正统教育背景是司马迁以高水准和严谨的态度完成《史记》的保证。

其次。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司马迁不同于足不出户的一般史官。能够以自己在不同地方的实际见闻使得自己在撰写《史记》的内容时更加真实准确。他在青少年时期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在《史记 · 太史公自序》中说:“二十南游江淮, 上会稽, 探禹穴, 窥九疑, 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 乡 射邹峄, 厄困鄱薛彭 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南略邛、 笮、 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汉武帝巡狩, 游历了更为广泛的地方。 这些游历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

第三。是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保证了《史记》中所记载内容的准确性。他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实践今天学术界的“田野考察”。司马迁不光是熟读官方藏书。而且还亲自到历史故事发生地去调研。收集到许多不见册文记载。藏于民间的宝贵材料。才能编写出“总括千古。归一家言”的宏伟史篇。

第四。司马迁秉笔直书的修史精神对提高《史记》史料价值起了积极作用。司马迁不溢美。不隐恶。秉笔直书。他不避权贵。不怕罪祸。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如实记录了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的好酒色、喜大言。还揭露汉武帝迷信鬼神。荒诞无稽。劳民伤财等庸腐劣迹。因此武帝看后“大怒。削而投之”。

第五。司马迁还对所有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甄别。淘汰了很多不属于史实的“无稽之谈”。例如。在司马迁之前的史学书籍里面都会写“三皇”。但是司马迁认为遥远年代的三皇属于传说。不具备很强的真实性所以予以删除。此外。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中或者采用怀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修史态度极为严谨。

最后还要提一下《史记》中先秦史的部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学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掀起了一阵“疑古”的浪潮。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疑古派学者认为太史公《史记》中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均不可信。

好在之后得益于考古学的发展。以实际出土文物粉碎了疑古派的虚妄之说。更加稳固了《史记》的学术可信度。1928年的殷墟考古以及随后的郑州商城发掘完全证明了商代历史的真实性。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让世人认识到在商朝之前中国的确还存在着一个“广域王权国家”。虽然还没有出土文字直接证明这个古国就叫做“夏”。但是二里头遗址让学界认识到《史记》中先秦史的可信度。所以目前很多海外学者逐渐改变他们之前完全不认可夏朝存在的态度。开始不否认夏朝的存在。

例如。2012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非常高水准的纪录片。名为《中国文明之谜》。其中的第一集叫做《幻的王朝:夏》。以非常正面的态度来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并认为夏朝很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NHK纪录片《幻的王朝:夏》:

其他观点:

任何历史都带有一定的作者的主观色彩。但总比隋唐以后的官修历史被统治者授意改的一塌糊涂好。总体来说。前四史。基本是个人为主。自发的编写的。有性格。有理想主义。有使命感。还是不错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1:18

    史记,司马迁,态度,夏朝,他在,历史,汉武帝,秉笔直书,严谨,司马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1:18

    没想到大家都对司马迁的《史记》现在来看算得上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吗?你如何评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1:18

    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后人研究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承载了那段历史沉淀出来的中华文明。其他观点:谢谢邀约。首先表明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