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答:“乌台诗案”是发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桩文字案。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盖因御史台官署内栽满了柏树。所以又称“柏台”。而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也称“乌台”。
“诗案”。就是与诗有关的案件。
案件的主角是大家都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才情盖世。为人很有性格。恃才傲物。嫉恶如仇。刚直不阿。
苏东坡自己形容自己。一旦遇上看不惯的事。就必须“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偏偏。苏东坡又是一个“极不合时宜”的人——苏东坡生得体胖须长。尤其一个大肚子鼓如孕妇。他曾抚腹笑问小妾朝云:“猜猜这个大肚子里装的都是啥?”朝云讨好地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苏东坡先是哈哈大笑。既而纠正说:“错。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宋神宗朝兴起了由王安石牵头的“新政改革”。改革派上台推行新政。苏东坡看不惯。处处冷嘲热讽;到了保守派上台恢复旧政。苏东坡也看不惯。同样热嘲冷讽。
一句话。苏东坡是个两头不讨好的人。
“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元丰二年(1079年)。看名称就知是与诗有关。
但案发是从一份谢表开始的。
先交待一下背景: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大力实施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
元丰二年(1079年)。是从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
这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官职调动。按照惯例。都得给皇帝上一份谢表。感谢龙恩浩荡。
苏东坡也例行公事。上一份《湖州谢上表》。
惯常做法。就是总结一下自己在原职上的工作。展望一下新职上的期望和计划。再加几句感激语。程序就算结束了。
但苏东坡是个牢骚包。对新政有一肚子牢骚。不吐不快。自己作死。神差鬼使地写了这么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表面看。这一句也只是普通牢骚话。其大致意思是:皇上您也了解小臣我愚钝不适时务。难于和新提拔起来的年轻才俊共事;同时您也体察到小臣我年老疏懒。也只能在基层混日子了。
但是。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苏东坡这句话里有几个词语。在当时是非常刺眼的。
这之后。“生事”就成了攻击变法的惯常用语。
另外。“新进”则是苏东坡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这样的牢骚。这样刺眼的词语。让变法派人士极度不适。
试想想。苏东坡乃是文坛的领袖。他随便说一句什么话。都会对民众形成强大的引导力。而他总是在诗词文章中讥讽新政。无疑会对政府推行的新政建设造成强大阻碍。
变法派人士早牙根痒痒的。一直想弄苏东坡了。
这回。看到谢表上的刺眼语句。他们决定从这份谢表入手。把苏东坡整臭整倒。让他停止呼吸。彻底闭嘴。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率先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暗讥朝政。
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于是。苏东坡被拘押到御史台狱受审。
好巧不巧。苏东坡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正好新刊印发行。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一个上佳收集材料的机会。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摘抄了几首苏轼的诗。上奏弹劾苏东坡“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
老实说。舒亶也没冤枉苏东坡。
苏东坡一开始只承认。《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但迁延数日。也不得不承认。《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再拖延了几日。又承认了《戏子由》诗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
事实上。舒亶的道行还是浅了点。
经过御史台同仁群策群力。他们从苏东坡诗词搜罗出上百首是针砭新政的。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苏东坡也统统作出了交待。承认自己就是看不惯新政。
其中有些诗。御史台的官员看不懂里面的真意。苏东坡主动指出来。给他们上课。详加解释。他们才醍醐灌顶。大长见识。
比如《和韵》诗中的“嘉谷”、“莨莠”等语。苏东坡说这是在讥今之小人轻君子。如莨莠之夺嘉谷。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时。如夏月蚊虻纵横。至秋自息。另外又取《诗经》中“忧心悄悄。愠于群小”。皆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为小人也。
……
因为这些诗。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其中官位较高的是司马光。
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宰相王珪等人喊打喊杀。必欲除苏东坡而后快。
苏东坡本人在狱中也作好了必死的打算。
苏东坡平日和一些心目中的正直大臣诗文唱和。写“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腐鼠何老吓。高鸿本自冥”等句自比独鹤、高鸿。把变法派比喻成乌鸦、老鼠。
这些“独鹤”、“高鸿没有一个肯出面替他求情。反而是那些被指称为“乌鸦”、“老鼠”的变法派大臣出力搭救。
其中。章惇为了搭救苏东坡。还和王珪撕破了脸面。
当然。最能决定苏东坡生死的。还是王安石劝宋神宗那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回头想想。早在熙宁七年。苏东坡还做了《王莽》、《董卓》两首诗来痛斥王安石。
最终。宋神宗下令对苏东坡从轻发落。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最后补一笔。苏东坡刚刚逃出生天。老毛病就犯了。信笔写下了“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的诗句。
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其他观点:
首先。为什么说乌台诗案是宋朝文艺政策的一个转折。是因为。在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立下了规矩。要求不得杀文人。否则就是违反祖宗的家法。因为宋太祖总结了前代甚至是唐朝的教训。看到军事割据给政权的稳定带来的灾难。而赵匡胤取得政权。就是手中掌握了军权。所以宋朝开国之初。就定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国内实施开明的文艺政策。这也造就了宋朝文学艺术的发达。促进了宋朝文学艺术形成了高峰。但是在宋神宗的时代。在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残酷的党争中。宋神宗有点坐不住了。当新党的一些奸邪小人千方百计找苏轼的麻烦。从他的诗文中吹毛求疵找各种毛病的时候。宋神宗似乎忘记了祖宗的家法。一开始甚至想把苏轼弄死算了。幸亏苏轼得到了几个太后的欣赏。还有朝内的一些正直之士的求情。才把苏轼贬到黄州了事。这件事情也是开了一个“因言获罪”不好的头。
之所以说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文学艺术创作生涯的转折点。是因为。这场无妄之灾恰恰帮助苏东坡。从一个年轻气盛的才子到儒道佛兼修的哲人。到宋朝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的转变。因为。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他的哲学思考、作文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也从苏轼成为苏东坡。
所以。要感谢乌台诗案。感谢那些处心积虑陷害苏东坡的小人们。是他们促进了一个大师的自我实现。这也恰恰证明了孟子的那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成为苏东坡。让苏东坡完成了自我实现。
好。我们现在来看看。到底是哪些文章。被小人们找到陷害苏东坡的证据?让苏东坡差一点一命呜呼。也导致苏东坡的夫人因为这件事。一怒之下烧了他的大部分文集?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动到湖州。苏东坡在徐州期间。因为带领军民抵御大洪水。颇受神宗的赏识。就把他调到湖州。苏东坡按照惯例。得写一份思想汇报。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忠心和感谢之情。另一方面也说说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做。这本来就是例行公事。但苏东坡是个有思想又有点大大咧咧的人。说话不注意。结果在充满尊敬和谦卑的文字中。被人找到了破绽。这篇文章叫《湖州谢上表》: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御史中丞李定是个包藏祸心的小人。他逐字逐句读完之后。发现了一些可以制造事端的句子: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苏东坡说湖州这个地方没事可做。这不就是埋怨神宗没有委以重任吗?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这句话苏轼本来就是一谦虚客气的话。但是这里面有个词“新进”很扎眼。因为王安石变法需要大量人的支持和执行。就一股脑地提拔了一些人。这些人基本上没啥大本事。反倒是嫉贤妒能溜须拍马都是能手。社会上就把这些人说成是“新进”。就是最近提拔的那些人的意思。你苏轼说满朝都是些无能之辈。那你不是说神宗是瞎了眼吗?
一个著名的小人。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拿出苏轼在杭州出版的《钱塘集)。指出其中的诗歌处处讽刺新法。侮辱朝廷和当今皇帝。为了激怒神宗。他指出如下罪证:
陛下为救济贫困贷款于民。苏轼讥之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为推行新法令百官学习法令。苏轼讥之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
陛下为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苏轼则讥之为“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陛下为增加国家收入实行官盐专卖。苏轼则讥之为“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总之。苏轼就该马上抓来弄死。
后来还有一帮子小人。找了不少的茬。就是为了搞死苏东坡。宋神宗也是个软耳朵。一度想弄死算了。但苏东坡朋友多。太后也支持。王安石也说这样不好。驸马冒着离婚的危险给苏东坡通风报信求情。总之。宋神宗最后是放过了苏东坡。把他贬到黄州了事。
其他观点:
纠正一下。差点害得苏东坡丢了性命的“乌台诗案”。不是因为一句诗歌引起的。而是因为一句话而引起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迁湖州太守。在赴任湖州的途中。苏东坡向朝廷写了《湖州写表》。其中有两句话: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年轻而又精力旺盛的宋神宗登基为帝。王安石出任宰相。主持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大刀阔斧地对朝廷的军政商农展开全方面的变法。
王安石激烈的变法导致民不聊生。苏东坡竭力反对。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东坡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从此卷入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的新旧两党的争执。“乌台诗案”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王安石当政以来。因为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他启用了不少朋比为奸的小人主持朝政。比如吕惠卿、李定、邓绾、章惇等人。变法失败。被王安石视为接班人的吕惠卿倒打一耙。将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信件披露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大怒。王安石被罢黜。后重新启用。元丰年间再次罢免相位。
此时苏东坡44岁。不改其嫉恶如仇的性格。见到看不惯的人和事。依然“如蝇在食。不吐不快”。苏东坡所谓“新进”、“生事”等语。便是暗讽李定、邓绾、舒亶等一干小人把持朝纲。蒙蔽圣听。祸乱朝政。因为这些不合时宜的话。还有他感叹民生疾苦的部分诗歌。这一次。苏东坡被当权派小人抓住了把柄。
是年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这四句话挑出来。弹劾他蔑视朝廷。几天后。御史台任职的舒亶。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弹劾他不忠于君。
李定。时任御史中丞。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有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苏东坡被李定派人从湖州抓到了御史台的大牢。所谓“乌台”。其实就是指御史台。
因为关押要犯的监狱旁边有大树。树上经常有很多乌鸦。“乌台”二字。也就源于这些乌鸦。
苏东坡被关押进了乌台监狱。遭受严刑拷打。李定、王珪等人竭力诋毁苏东坡。一面派人搜罗证据。将苏东坡和亲友往来的信件和诗文都一律派人取证。通过苏东坡的信件和诗文中的一字一句罗织罪名。
这些诗文。都是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担任太守期间与朋友往来写的抱怨王安石变法的。不妨列举一些如下:
《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抱怨新法害民。
年来战纷华。渐觉夫子胜。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独游吾未果。觅伴谁复听。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
把朝廷中的那些小人比作“燕雀”和“蝙蝠”。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向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子细穷。
讽刺那些玩弄权术的小人是乌鸦。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讽刺那些小人是吃腐鼠的乌鸦。
诸如此类。苏东坡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嫉恶如仇。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不吐不快。这一点。他没有弟弟苏辙那样的隐忍精神。
朝中李定、王珪、舒亶等一干小人群起而攻之。纷纷上表。欲置苏东坡于死地。另一方面。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一批已经退位的元老重臣纷纷上书。请求赦免苏东坡死罪。两派展开舆论攻势。神宗皇帝左右为难。最终。苏东坡曾经反对过的王安石站出来为他说了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
小人们的阴谋没有得逞。乌台诗案的结果。苏东坡被贬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END.
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读完答案。了解了“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记得点一下赞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00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苏东坡,神宗,苏轼,御史台,湖州,王安石,朝廷,小人,新进,御史
没想到大家都对“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答:“乌台诗案”是发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桩文字案。这里解释一下。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盖因御史台官署内栽满了柏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