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皇帝柴宗训及其皇族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
原创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皇帝柴宗训及其皇族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赵匡胤能够发动陈桥兵变。是经过缜密策划的。皇室和朝廷为何没能起兵反抗?这是因为他们既缺乏防范意识。又不具备紧急反抗能力。惟一反抗的韩通被轻松镇压。

一、先看后周皇族。郭威和柴荣的家眷亲属大多在后汉时期被诛灭。基本没有其他年长的皇室成员。柴荣死后。他的长子柴宗训按遗诏继位。却只有7岁。由符太后照顾(小符后)。小符后没有吕后、武则天这些女强人的野心和才能。所谓皇族就是一对孤儿寡母。根本不懂政治和军事。只能依靠以范质为首的执政班子和忠于皇室的禁军将领。

二、再看执政班子。柴荣死前任范质(首相)、王溥(次相)、魏仁浦(末相)为宰相。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三人中。魏仁浦性情宽厚。为人谦谨。而且与赵家颇有交情。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是魏家的常客;王溥擅长察言观色。早已向赵匡胤暗送秋波;范质。清傲耿介。性子急躁。与赵匡胤并无深交。但在军队中没有派系。号召力有限。整个执政班子都是文官。缺少一个能压住阵脚的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无力应对。

三、再看禁军将领。我们看看柴宗训即位时禁军中高层将领构成情况:

这样看来。整个禁军80%以上的中高级将领已被赵匡胤直接或间接控制。这为他成功实施兵变奠定了基础。也为和平夺权提供了可能。

四、再看敌对势力。 朝廷有能力防范兵变的有三人:张永德、李重进、韩通。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此前执掌禁军殿前司。是赵匡胤的顶头上司;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执掌侍卫亲军司。军职比张永德还高。堪称赵匡胤最大劲敌;韩通与赵匡胤地位相当。是柴荣的心腹将领。三人无论军功、资历还是职务都比赵匡胤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张永德已在柴荣死前因“点检做天子”的谣言被罢军职。失去军权;李重进则被调任淮南节度使。移镇扬州。失去对禁军的指挥权。这两件事很可能都是出自赵匡胤的谋划。

韩通兼任在京都巡检(卫戍司令)。本可防范兵变。但他勇猛有余。谋略不足。他的儿子曾提醒他防范赵匡胤。可韩通刚愎自负。不以为然。最后吃了大亏。

五、最后看反抗情况。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率禁军回到京城。在殿前司都虞候王审琦配合下进城。正在开晨会的大臣们得知消息后惊愕不已。宰相范质只能自责后悔。想不出任何应对措施。

韩通倒是很想反抗。他一路狂奔回府。准备组织兵力抵抗。但赵匡胤早已安排王彦升率兵准备镇压反抗势力。韩通还没到家就在半道遇见王彦升。王彦升二话不说。立即率军追杀。追到韩府后将韩通杀害。韩府百余口悉数被杀。无一幸存。

兵变中唯一的反抗被平息了。有韩通血淋淋的例子在前。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赵匡胤完全控制了局面。范质等人无奈之下只得屈服。成功说服后周孤儿寡母禅位。

其他观点:

提到赵匡胤。那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帝王。在他的一生中。具有很多传奇经历。除了“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歇后语。也留下了“烛光斧影”的千古历史疑案。另外。民间还有许多关于赵匡胤的一些传说故事。比如:千里送京娘、不徇私情、为酒赐名、喜爱读书、雪夜访赵普、正对徐铉、宽厚待人、优待降君、不事浮华、微服出巡、改革官帽、熏笼之谏、宋挥玉斧、武学宗师等。

赵匡胤既生性善良。又深谙机变权谋。精于政治谋略。具有多方面的建树。20岁离家。30岁成为节度使。31岁成为禁军高级将领。34岁坐上皇位。

赵匡胤的传奇

赵匡胤是涿郡人。出身于军人家庭。

后汉初年。二十岁的赵匡胤游历四方。寓居襄阳的一座寺庙。得到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投身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随郭威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屡立战功。受到郭威信任。

公元954年。柴荣即位。赵匡胤执掌禁军。随后。柴荣御驾亲征北汉、契丹联军入侵。由于己方有一支军队不战溃逃。导致局面失控。

在此危急时刻。赵匡胤充分显示出他的军事才华。很快就控制住了局面。得到柴荣的大加赞赏和重用。成为后周最精锐部队——皇帝亲军殿前司的首领。后又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先后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忠武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等。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第二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们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了起来。

次日。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假装被迫。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当你们的主子。”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

诸将士都齐声答应。赵匡胤于是率领已经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们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的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派遣大将出征。实在是荒唐。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 。之后。下诏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因此。便以宋为国号。都城仍然在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北宋”。

这就是赵匡胤篡位、建立北宋王朝的经过。

那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皇帝柴宗训及其皇族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呢?原因有三。

一。赵匡胤兵变篡位是有预谋的

公元959年六月癸巳日。周世宗柴荣去世。其第四子柴宗训继位。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

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就是赵匡胤。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后周恭帝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这时候。赵匡胤及其心腹在加紧活动。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赵匡胤少年好友慕容延钊出任。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赵匡胤的“布衣故交”王审琦担任。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也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

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都已经被赵匡胤的亲信控制了。 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不是赵匡胤的亲信。

尽管有些忠于郭威、柴荣的大臣看出了一些端倪。但又主宰不了局面。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恭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往迎敌。

但赵匡胤带兵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就发动了政变。事实证明。这次“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所谓战报。就是赵匡胤的阴谋。

二。赵匡胤人脉已经养成

赵匡胤先后担任过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许多地方的节度使一职。亲信遍布全国。很多后来的大将、亲兵卫队首领。都曾是他的部下、亲信。

三。皇室成员只剩孤儿寡母

郭威、柴荣的那些有能力的亲属、皇族成员。大多在连年的战争中损耗殆尽。成年人所剩无几。即使有几个。也孤掌难鸣。

柴荣驾崩以后。因为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均在后汉时代被杀。遂由四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新继位的四子柴宗训只有7岁。他的依靠只有一个符太后。可谓是孤儿寡母、孤家寡人。眼看着赵匡胤篡位。毫无办法。

忠于皇族的。只有范质等文官班子。加上一些少数的禁军将领。如果让这些人对抗已经养成气候的赵匡胤。那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侍卫皇家的有两股系统。一个是殿前司。另一个是侍卫亲军司。其大多数将领都是赵匡胤的部下亲信。只有侍卫亲军司的副都指挥使韩通试图反抗。被赵匡胤事先安排的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半路截杀。在赵匡胤篡位过程中。这是唯一的一次不成功的抵抗。

文官范质等人一看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屈服。反而替赵匡胤说服柴宗训、符太后接受现实。

不过。在赵匡胤坐上皇位以后。还是有人反抗。这就是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联合发动的叛乱。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秋天。赵匡胤派出亲信将领石守信、慕容延钊平定叛乱。

结论

不过。从后来的历史记载来看。宋太祖赵匡胤的确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位以德治国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宋朝确立了“非谋逆。不杀戮大臣”的刑法制度。开创了以刑法加仁义治国的先河。

这里有两个故事。也可以间接说明赵匡胤的人品。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率领部队进入开封皇宫时。见一个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那个宫妃说是周世宗的儿子。赵普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摇摇头说:“我篡人之位。再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此事。潘美也一直没有向赵匡胤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当初。北宋建立以后。忠于郭威的昭义节度使李筠表面上归附北宋朝廷。但实际上一心准备伐宋以报答后周。李筠的大儿子李守节哭着劝说父亲李筠不要这样做。李筠不听。

赵匡胤听说这件事以后。亲自写信安慰李筠。并且提拔李守节担任皇城使。李筠借机让儿子李守节到朝廷察看赵匡胤的动向。

李守节见到赵匡胤时。赵匡胤问道:“太子。你怎么会来这里?”李守节听了十分惊讶。用头撞击地面。说道:“陛下怎么会说我是太子?这肯定是有坏人陷害我和我父亲!”赵匡胤说:“我听说你几次劝你的父亲归顺朝廷。可是。你父亲不但不听。还派你来朝廷。是想让我杀掉你。你回去告诉你的父亲:‘我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你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现在我做了皇帝。你怎么就不能稍微让我一点呢?’”。

李筠战败自杀以后。他的儿子李守节并没有受到赵匡胤的迫害。而是仍然受到朝廷的重用。

赵匡胤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他是一个人格健全的皇帝。经历五代十国乱局。他深知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来之不易。其次。他是一位马上将军。又深谙政治。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另外。柴荣就是一位对部下十分慈爱的明君。作为曾经在柴荣手下效力的大将。赵匡胤显然是深受柴荣的影响。故此。有人考证说。假如柴荣活着。赵匡胤是绝不会谋朝篡位的。

当然。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尽管赵匡胤开创了三百多年的赵宋王朝。也造就了灿烂的两宋文化。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宋朝在政治、军事上的贫弱。在整个北宋时期。农民运动此伏彼起。一直伴随着赵家王朝。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更是成为华夏民族400多年的隐痛。一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观点: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期间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战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轻松当上了皇帝。那么。当时的后周皇帝柴宗训。以及其皇族的其他势力。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呢?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用今天的话简单地复述一下经过。就是他带领禁军队伍走出京城。到黄河边上的陈桥驿转了一圈。回来后就成了皇帝。而具体过程是。显德六年(959)4月。年轻有为的后周世宗柴荣。凭其英武之气和统一天下的决心。亲自率军北伐辽国。先后收复益津关、瓦桥关等三关、三州、十七县。然而。就在胜利指日可待之时。柴荣染重病。不得不回师。回来不久。柴荣便去世了。因为长子、次子、三子均在后汉时代被杀。遂由四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

然而。柴宗训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年仅七岁。还是个懵懂小孩。其母符太后既无垂帘听政的勇气。又无驾驭群臣的能力。孤儿寡母。难以支撑大局。所以。治国领兵的大权。便委托宰相范质、王溥和禁军首领赵匡胤等人的掌握。

那么。后周其他皇族呢?其实。在柴荣去世之前。确实有两个皇族。不但位高权重。而且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在带兵打仗方面也不输赵匡胤。这二人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张永德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为殿前司一把手;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他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侍卫亲军司一把手。然而。这两位周太祖的皇族至亲。却因为互不买账而产生了矛盾。又因此而引起了柴荣的怀疑。最后两败俱伤。

事情是这样的。显德六年。柴荣在北伐途中。部下拾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可能是李重进陷害张永德而为。但让柴荣从此有了心病。北伐归来。柴荣就解除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调任镇宁军节度使。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任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柴荣病故。在范质的筹划下。李重进也被调离京城。出任淮南节度使。把他打发到扬州去了。这两位对赵匡胤构成极大威胁的大将。先后被调离京城。为赵匡胤发动兵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赵匡胤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轻易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当然。并不是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就高枕无忧了。其实。后周皇族起兵反抗的人是有的。比如李重进。北宋建隆元年(960)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宋。对于刚刚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来说。李重进极度危险。因为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正宗皇族。他任殿前司都指挥使时。赵匡胤还是低级军官。他任殿前和侍卫亲军两司正长官多年。眼下殿前和侍卫亲军两司中的许多将领。原来都是李重进的部下。

所以。征讨李重进。赵匡胤选择的将领都是自己的亲信。比如为正、副统帅的石守信和王审琦。都是他的义社兄弟。而与李重进曾经共过事的高级将领。他一概不用。后来。为了争取打胜此仗。赵匡胤还御驾亲征。

当年十一月。赵匡胤攻破扬州。李重进全家自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36

    赵匡胤,后周,兵变,节度使,禁军,殿前,皇族,将领,都是,亲信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36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皇帝柴宗训及其皇族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36

    赵匡胤能够发动陈桥兵变。是经过缜密策划的。皇室和朝廷为何没能起兵反抗?这是因为他们既缺乏防范意识。又不具备紧急反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