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急的李隆基为何失守潼关?
原创

性急的李隆基为何失守潼关?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潼关的失守。不光是李隆基的责任。主将哥舒翰责任更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唐军是在哪里遭遇失败的。

唐军和叛军的交战地点是在潼关之外的函谷关一线。距离潼关在一百到二百里之间。

函谷关非常著名。它在如今的河南灵宝东北。在战国时由秦国所建。

能建关的地方。都有地势。函谷关的地势尤其险要。秦军数次凭借函谷关挡住了联军的进攻。在汉初。刘邦也是看中了函谷关的地势。决定定都长安。

函谷关在历史上数次变迁。在唐朝。它更被用来指代一片地区的名称。重点在”函谷“而不在”关“。

潼关与函谷关之间的道路。是一条超过百里的小路。两侧都是大山。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函谷关也是因而得名。

到了唐朝。函谷关的地位逐渐被潼关取代。潼关雄踞关中东大门。扼守着进入长安的门户。即使到了清初。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据守潼关。抵御西进的多铎率领的清军。多铎在红衣大炮没有运到前。也不敢攻城。如果强攻。必定损失惨重。

哥舒翰凭借潼关天险抵抗叛军。可以说是事半而功倍。

那么问题来了。哥舒翰为何要主动放弃自己的防御优势。而进入到叛军防御的优势地区呢?

唐玄宗的选择

通常我们会认为。那是因为李隆基听从杨国忠怂恿。逼迫哥舒翰进军。“哥舒翰不得已。抚膺恸哭。”哭归哭。皇帝的命令要执行。否则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哥舒翰只能引兵出关。

对于唐玄宗来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天宝十五年初。李光弼和郭子仪在常山接连击败史思明。东线的叛军又被张巡阻挡在雍丘无法东进。鲁炅则在南阳切断了安禄山撤回老巢范阳的通道。

《旧唐书》: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潼关方向。也是固若金汤。叛军在半年内数次发动进攻。都无法得手。

可以说。形势相当有利。

对唐军来说。坚守潼关是确实是最正确的选择。正如哥舒翰所说:

《旧唐书》:翰奏曰:“贼既始为凶逆。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乞更观事势。”

但对唐朝来说。还有个将相不和的问题。也就是杨国忠和哥舒翰的不和。两人的不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手下劝哥舒翰回兵先诛杀杨国忠。哥舒翰颇为心动但还没有行动。

《资治通鉴》:或劝翰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翰心许之。未发。

杨国忠得到消息。赶紧配置自己的军队。还派心腹杜乾运带着一万人驻扎在灞上。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显然是监视哥舒翰的。

有客泄其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及奏曰:“...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诏从之。遂遣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分统焉。又奏召募一万人。屯于灞上。令其腹心杜乾运将之。

将相不和是大忌。这个时候事情如何走向。全在于君主。

唐玄宗确实是老了。他已不再那个唐隆政变时意气风发。诛杀后党的李隆基。人年纪大了。会倾向于情感判断而不是理智判断。他选择了常年陪在身边。每天都能看见的杨国忠。

并且。从情报上看。唐玄宗掌握的情报是崔干佑在陕西只有四千老弱参军。不堪一击。于是唐玄宗催促进兵。

《资治通鉴》:会有告崔乾在陕。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陕、洛。

事后从唐玄宗的选择上看。确实是错了。

这是第一步选择。还有第二步的选择。

哥舒翰的选择

唐玄宗催促出战。但是在哪打。怎么打。他并没有干涉。

战场的选择。在于哥舒翰。

要明白哥舒翰的选择。也要明白他当时的处境。

对他来说。和杨国忠的斗争与跟叛军的交战同样重要。叛军只能在战场击败自己。杨国忠则杀人不见血。

率领着大军据守潼关的哥舒翰。当然希望离长安越近越好。留在长安附近。施加影响力方便许多。传递消息也灵通许多。从这点上看。唐玄宗和杨国忠的疑虑也并非全无道理。

叛军在关外的兵力。根据当时的情况。只有崔乾佑率领的一支部队驻扎在函谷关一线。

叛军兵力不到四千的情报。哥舒翰不一定会相信。但是兵力不太强的情报。并不难得出。身处河北的史思明。攻略洛阳的安禄山。进军汴梁的尹子厅分去了叛军三支主力。留给崔干佑的兵力。绝不会太多。

而潼关的兵力就达到了20万。

显然。就算出征。只要指挥得当。就算不能取胜。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关键在于怎么打。

比较稳妥的选择。是层层推进。逐次固守。把战线慢慢向叛军方向推移。这样做的好处。是唐军阵脚坚固。假使叛军来攻。也难以讨得好处。就算唐军遭遇失败。也可以逐次退守。退回关内。不至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然而哥舒翰选择的战法是轻敌冒进。指挥大军穿越上百里的谷道。寻求叛军主力决战。

这可能是叛军一系列迷惑战术给他造成的错觉。导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资治通鉴》干佑伏兵于险。翰与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观军势。见干佑兵少。趣诸军使进。

干佑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及战。干佑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

哥舒翰越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急于求成。以便给自己增加政治砝码。

于是他指挥大军。深入函谷天险。一去不回头。叛军放火堵塞道路。漫天的烟雾使唐军目不能视。自相争斗践踏。一败涂地。

贼负薪塞路。顺风火其车。熛焱炽突。腾烟如夜。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尸血狼籍。久乃悟。又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

即使这样。唐军也还是有机会能守住潼关。叛军并没有乘胜攻城。但是唐军已经失去了斗志。二十万大军都崩了。城里剩下这点人有什么用呢?士气崩溃的军队是无法作战的。潼关就此不攻自破。

其他观点:

安禄山举兵造反之初。因为大唐三分之一的边防兵力全在安禄山手上。因此。面对安禄山的骤然反叛。大唐内部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可以和安禄山的骑兵相抗衡。这也就造成安禄山能够迅速南下。攻取东京。并一路追着封常清临时组织的民兵屁股打。一直打到潼关关前的原因。

从后来的局势发展来看。当时封常清和高仙芝将仅剩的主力部队撤回潼关据险而守。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可惜。他们俩因为没有满足一个死太监边令城的金钱欲望。导致两位大将枉死军中。

封常清和高仙芝死后。李隆基想到曾经的陇右名将哥舒翰。哥舒翰不但是威震天下的名将。而且还和安禄山有矛盾。

接旨后的哥舒翰果然没有让李隆基失望。他带领手下的几万精锐兵马。联合已经赶到的各路人马。立即赶往潼关防守。使得原本兵少将弱的潼关总兵力达到二十万。

真是何苦来载!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战争初期。大唐的将领们全都看明白了这个事实。但是作为这场战争的两个最重要的当事人。李隆基和安禄山的选择都是非常昏庸的。

当安禄山大军直指潼关的时候。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哥舒翰未到之前。安禄山竟然忙着在东京登基。不一举拿下潼关。进而夺取京城。看来安禄山是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这是安禄山昏聩的地方。也是大唐的机会。

可是作为最高决策者的李隆基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安禄山的大忙。

李隆基虽然在安禄山放弃攻打潼关的时候。紧急调派了哥舒翰前来防守。但是他在这之前和之后的做法也是极其昏聩的。

他先是下旨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须知这俩人手上的兵马现在就是长安的唯一屏障。如果把这两个人逼着和安禄山合作。一起造反了。京城顷刻间就会陷落。这是李隆基第一个昏聩的地方。

李隆基第二个昏聩的地方在于。当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己方倾斜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决定:派哥舒翰出击。从而丢掉潼关。给了走投无路的安禄山一条生路。

可就在这样有利的情况下。李隆基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尽然不顾一切。下令哥舒翰出击。哥舒翰自己劝不住。把前线的大将郭子仪等拉来一起劝。讲形式、说利害关系。苦口婆心就是不管用。非得听杨国忠那个大奸臣的话。一定要让哥舒翰出击。结果就是好好的一把牌。愣是被李隆基给打成了烂牌。

孙子兵法云:“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作为一代中兴之主。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还是任性地命令哥舒翰出兵。

史书中记载。李隆基的这个决定是受杨国忠所误。我却不这样认为。不管杨国忠如何的奸诈。最终下命令的都是你李隆基。而且你又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主。而是一位创造开元盛世的伟大帝王。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尽然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而且完全不听前线将领的判断。听从一个只能依靠女人上位的无能之辈的摆布。这能怪别人吗?显然不能。

这也就不能怪大唐的将领们不认他这个皇帝转而支持太子李亨了。

其他观点:

一。安史之乱的爆发。绝对出乎唐玄宗的意料之外。在玄宗的思想中。安禄山一直是一个能跳胡风舞的大胖子。甚至还是一个乘儿子的状态。

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击垮了唐玄宗的心理防线。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当安禄山的铁骑在唐帝国的大地纵横弛骋时。唐玄宗己经颜面无存了。他极需要一场胜利来找回失去的面子。

封常清却让他失望了。一败于洛阳。再丢三门峡。直至和高仙芝退到潼关。一怒之下。唐玄宗下旨斩了封。高二人。不得己。又把哥舒翰从病床逼到了潼关前线。

唐玄宗太希望来一场胜仗。来安慰一下他爱伤的心灵。和朝野上下的不安情绪。但是。他又缺乏对帝国当下的了解。他不知道。多年的和平。唐帝国的军队己没有当年气吞山河的勇气了。更何况高仙芝。封常清手下都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

哥舒翰手下也有二十万这样的军队。唐玄宗更不知道的是哥舒翰和杨国忠之间的勾心斗角。所以。当杨国忠说。哥舒翰也是胡将。手下有二十万军队不可不防时。受伤的玄宗心颤了。所以。当杨国忠说潼关前的叛军。只有四千老弱残兵时。他也信了。

所以。潼关的失守。怨不得任何人。唐玄宗难辞其纠。只怨唐玄宗的方寸己乱。太爱面子。不实事求是。急于求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2

    潼关,叛军,安禄山,玄宗,兵力,大唐,都是,长安,昏聩,自己的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2

    没想到大家都对性急的李隆基为何失守潼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2

    潼关的失守。不光是李隆基的责任。主将哥舒翰责任更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唐军是在哪里遭遇失败的。唐军和叛军的交战地点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