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岳飞,于谦同样的力挽狂澜,为什么郭子仪可以富贵余生?
原创

郭子仪,岳飞,于谦同样的力挽狂澜,为什么郭子仪可以富贵余生?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岳飞之死除了那一对昏君奸相的作孽外。可能还由于他忘记了封建王朝家天下、皇帝一言九鼎的古训;于谦也类似。没看清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用一朝人的这个封建帝王御臣的老套路。他们的结局令人唏嘘、使人痛心。不说也罢。只重点说说郭令公。

一部中国古代君臣史。虽不能全部说成“兔死狗烹”史。但至少也是“主疑臣恐”史。

不说残暴狠毒的朱元章将开国功臣诛灭殆尽;也不说皮厚腹黑的刘邦把猛将良相玩弄于股掌之中;单说有“开明君主”美誉的李世民。虽然没有开杀戒。但他对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也是百般防范、耍手腕不断。使“大唐双璧”的李靖、李绩于功成名就、安享荣华之时活的战战战競競。

这固然由于封建帝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家天下思想作祟。同时也不排除一些功臣居功自傲、嚣张拔扈。不知收敛。从而惹祸上身。总之。历代大功臣、尤其是统兵元戎能恩荣一生且泽披子孙数代者几乎没有。惟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再造大唐”的汾阳王郭令公。

郭令公。名郭子仪(697一781年)。令公是其别号。出生于陕西华州(今陕西渭南华阴市)。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

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并居中调度大破吐蕃。收复失地。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后人评价他是:权倾天下。朝不加忌;功盖一世。主不加疑;侈穷人欲。议不加贬。故部将佐。多为名臣;儿女子孙。多半显扬。可谓福德双全。哀荣始终。郭氏特色。史所罕见。有唐一代。人臣之盛无过郭令公。

郭子仪的人格魅力、个人品德、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A:勇于担当。忠心耿耿。安史乱起。叛军气盛。只一月工夫就横扫千余里。占领东都洛阳。大半个北方地区尽入其手。继而利用玄宗失误。攻陷潼关。直逼长安。玄宗仓惶出逃。在此过程中。除极少数地方官。如颜氏兄弟自发组织地方武装抵抗叛军外。多数不是投降。就是逃亡。好些统兵的节度使不是等待观望。就是行动迟缓。而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奉诏后。二话不说。立即率领手下几万人马。以少敌多。迂回北上。直捣叛军老巢。并收复河东全部和河北部分地区。隔断敌军前后方联系(粮草通道)。极大的提振了唐朝军民战胜安史叛军的信心。这也是他“中兴名将”、“忠勇无双”、“平叛第一功”等朝野口碑的由来。

B:大局为重。不计得失。“安史之乱”前后持续十多年。这其中胜败反复。战事胶着。虽然郭子仪一度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但元帅却是皇帝的儿子亲王担任。又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宦官临阵监军。各镇人马平素互不统属。将领也是各有心事。但郭子仪能做到以理、以德服人。临阵之时。多以自己部属首当其冲、以为表帅。胜则。功劳记在别人头上。败则。过失揽于自身。对朝庭的一时疑忌毫不为意。对兵权的授予和解除能淡然面对。对宦官的掣肘也能巧妙化解。虽然各镇将领之间、将领和宦官以及朝臣之间矛盾嫌隙不断。但各方对郭子仪都心悦诚服。反观其他节度使就没有郭的胸襟和气度或者智慧。例如仆固怀恩。原是与郭子仪平起平座的大将。一家几十口为大唐殉职殉节。就因为个性太强。受不了宦官的构陷而叛国投敌。落了个身死名裂的下场。还有李光弼。军事才能与战功与郭子仪比肩。因抱怨朝庭赏罚不明而消极奉诏。致其晚节不终、声名不彰。盛年郁郁而终。反观郭子仪。出将入相、拜侯封王。福大寿长子女多(子女各八。孙辈无数)。享尽人间富贵和子孙天伦之乐。

C:心系天下。不顾安危。公元765年。叛将仆固怀恩趁唐军主力在前方平叛、首都空虚之机。勾结吐蕃和回纥军队。连陷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诸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边吏告急文书如雪片飞向京师。但却被大宦官程元振扣押。使代宗皇帝和朝臣不知。虏长驱直入。逼得长安西门户泾州(今甘肃平凉泾川县)刺史高晖开城迎降。并引导敌军深入邠州(令陕西咸阳彬州市)。浩浩荡荡向长安杀来。朝庭震恐。甚至有迁都的动议。宰相以下。均无良策。代宗只能重新启用解除兵权已久、闲居京城的老将郭子仪。而此时的郭闲废已久。所有部曲。多已离散。仓猝召募。只得二十余骑。然郭令公亳不畏惧。义无反顾。亲自披挂。率二十骑急驰咸阳。并单骑只身入回纥营。以自己的威名和盛德说服回纥首领药葛罗。使其退兵。为唐调兵遣将对付吐蕃争取了时间。避免了唐王朝首都再次陷落。可见八十岁老将的威名和盛德远播异域。使敌酋也为之折服。

D:宽容大度。不计私怨。大宦官鱼朝恩受皇帝宠幸。权势显赫。气焰滔天。看到郭子仪屡立战功。声望日隆。便心生嫉妒。因其是统兵大将。无法直接搬倒。又因为郭平素严谨自律。搜罗不到罪证。便打起了坏人风水的歪主意。指挥手下挖了郭的祖坟。消息一出。朝野沸腾。郭的部下纷纷要求郭带兵入朝。铲除奸凶。但郭出于朝局稳定的考虑。只身入朝。向皇帝请罪。声言是自己杀戮太重。天降灾祸。魂不守舍的鱼朝恩从此对郭子仪毕恭毕敬。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E:恪守本份。从不僭越。郭子仪虽然出将入相。身处权力中心。但从不参于党派纷争。更不插手朝庭人事、培植党羽。巧妙(智慧)地将自己置于旋涡之外。历玄、肃、代、德四朝而屹立不倒、恩荣更隆。这得益于他参透君臣之道。他明白。天下是李家的。惟有皇帝才一言九鼎。皇帝用谁不用谁(不管忠奸)。轮不到别人奏本。臣下只有尽职尽忠、干好本份。否则就会招灾引祸。鱼朝恩嚣张放肆。引起公愤。最终身死名裂。而助皇帝剪除鱼朝恩的宰相元载不吸取教训。自以为除奸有功。飞扬拔扈。不可一世。只手遮天(架空皇帝)。结果被鱼朝恩更惨。气焰正盛时落了个诛灭三族的下场。戏剧《打金枝》大家都看过。你看郭子仪对待皇家的态度多谦谨。卢杞探病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许多人想不明白的是。既然郭能一眼看穿卢杞貌丑心凶。让自己家眷回避。以免后代遭报复。为什么就不能以朝庭安危计。以重臣兼皇帝亲家的身份劝谏皇帝不要重用卢杞呢?这正是普通人的想法。而郭子仪是具有高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用一朝的人。即便是天子也不能安排自己身后的朝政。何况他一个将死之臣。说不定会弄巧成拙。惟一能做的就是不要给后代树仇人。事实是。他的子孙都高官厚禄。孙女为四朝太皇太后。受人尊重。这正是他的高明。

f:极尽享受。不加伪饰。古代许多大臣。为了博清官的好名声。不惜穿布衣、吃菜根(海瑞是正面例子。也有许多两面人)。眼里不容沙子。弄的同僚反感。自己也不得志。而郭子仪却是既能吃苦。也会享受。吃、喝、住、穿的用度十分铺张。极尽奢华。朝庭同僚不非议。社会民间也认为郭令公这般享受。理所应当。这除了他本人巨大的功德外。也还有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追求荣华富贵原为一体。并不矛盾。另外。也还隐含着郭令公的另一层智慧。不使同僚有压力、不让君王多猜忌。(自古异姓封王、尊尚父者几人善终)。

后生小子的我。读史每到郭令公。不由的万分钦佩。非常感慨。并脱口而出一句调侃语:“老郭啊。你可真活成了人精”。

其他观点:

岳飞的死因没人不知道。大奸贼秦桧现在还在全国好几个地方“跪着”。不就是怕他权利大了威胁皇权吗?这种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陷害忠良的人必将遗臭万年。于谦是被拥立明英宗复位的几个大臣诬陷而被杀死的。因为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时。于谦曾拥立了新君。英宗对此耿耿于怀。于谦的《石灰吟》大家很熟悉。反应了于谦光明磊落的人格。岳飞和于谦都死的很惨。为什么对晚唐“功高盖世”的郭子仪却能善终呢?要从郭子仪和当朝皇帝唐代宗身上找原因。

郭子仪对晚唐的功劳可以说是“再造王室”。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指挥了攻克河北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但郭子仪恃宠不骄。不但自己在皇帝和大臣面前谦恭有礼。行事低调。而且教育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著名的剧目《打金枝》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是当朝驸马。有一天是郭子仪的寿诞之日。升平公主依势不参拜公爹。被郭暧打了。郭子仪就绑了自己儿子向皇上请罪。结果皇帝不但没怪罪。还安慰他说。小两口吵闹不是很正常吗?并严厉训斥了公主 。告诫她以后记着给公爹拜寿。如此的君臣无猜。可以说天下“独一无二”吧。在这件事上 。郭子仪的“表演”很投入。皇帝也非心胸狭窄之辈。

郭子仪不但对“贤良”之臣谦恭礼让。对“奸臣”小人也不吝礼遇。绝对不依仗自己的功劳而对朝堂上的奸臣表现出傲慢骄盛情绪。有一天。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大家都知道是谁干的。但郭子仪不让皇上追究。而且悲伤地说:“臣领兵打仗多年。手下士兵经常破坏人家的祖坟。臣却不能及时地制止。这件事就是因为臣不忠不孝遭受了天谴。并不是别人的过错。\"

郭子仪为了不让皇帝怀疑自己有“非分之想”。故意损毁自己的形象。在生活上奢侈放纵。不仅到处搜集奇珍异宝。还拼命购买艳姬美妾。良田美宅。向外人展示自己糜烂不堪的形象。皇上看他“烂泥扶不上墙”。遂放松了戒备。

总之。郭子仪能得善终在于他圆滑事故。完全悟透了“人性”。堪称心理学大师。如果他跟《宰相刘罗锅》里的刘罗锅那样。总是不厌其烦地去找皇帝和奸贼的“茬”。就是有十颗头颅也不够皇帝砍的。不过真实的刘罗锅决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

另外。唐朝皇帝不杀郭子仪。也有平衡各派势力的考虑。因为当时太监的权利已经非常强大。

其他观点: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郭子仪、岳飞和于谦都曾身处于乱世。挽大厦于将倾。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品行不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岳飞

时代:苟且偷安的南宋。北宋亡国后。以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政权在金军追击下一路漂泊。面对强大的金军铁骑。高宗早已吓破了胆。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再加上主和派秦桧等大臣的唆使。南宋高宗以对金求和为主要方针。岳飞等主站派的存在也是为了平息民怨。增加谈判求和的砝码。

品行:岳飞忠贞为国。性情刚直。不畏权贵。岳飞所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战功赫赫。受到高宗的肯定。但是他坚持北伐。迎回二圣的想法与高宗的决策冲突。并为高宗所不满。有宋一朝。重文抑武。岳飞胜仗打的越多。越是引起高宗及朝臣的忌惮。特别是高宗在经历“苗刘之变”风波后对武将的信任度降低。时刻加紧提防。

岳飞坚持北伐的主张也为秦桧等主和派大臣所不容。岳飞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他曾说“武将不怕死。文官不爱钱”方可天下太平。正是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他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陷害冤杀。

于谦

时代:土木堡之变的危局。夺门之变的乱局。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军队精锐尽失。在明朝将要亡国的危急时刻。于谦力排众议坚持北京保卫战。并奏请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在他的领导下大明军民成功击退了蒙古对北京城的入侵。保住了大明的基业。代宗朱祁钰在位时期重用于谦。对他信任有加。

夺门之变改变了于谦的命运。在代宗朱祁钰病重期间。武将石亨、文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登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代宗朱祁钰的宠臣。而且是代宗即位的拥立者。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两人关系是水火不容。朱祁镇的复辟就注定了于谦的悲剧下场。

品行:于谦品行刚直。得罪小人。夺门之变后。英宗朱祁镇鉴于于谦再造大明之功有心赦免他的死罪。却遭到了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反对。于谦之前因为秉公办事得罪过石亨、徐有贞。被他们所嫉恨。徐有贞向英宗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则师出无名”。最后英宗以谋反罪名将于谦处死。

郭子仪

时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边关动荡。郭子仪处于安史之乱的大动荡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唐中央政府势力减弱。已无力管控地方割据的藩镇。而且边关时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掠。郭子仪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 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成了大唐维护其中央权威的主要支柱。特别是在仆固怀恩反叛、李光弼去世后。郭子仪是大唐朝廷少有的能征善战的统帅。各地的反叛。还有吐蕃党项的入侵。使得肃宗、代宗和德宗三代皇帝不得不依靠郭子仪。

品行:郭子仪谦恭忍让。礼遇小人。恃宠不骄。郭子仪虽有再造大唐之功。却也有着功高盖主的风险。为此。他一直谦恭礼让。遵从朝廷号令。还特别注意礼遇奸佞小人。郭子仪抵御吐蕃时。鱼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大臣都担心他举兵造反。郭子仪入朝后。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郭子仪一直奉行不得罪小人的宗旨。得以在宦官和权臣之间周旋不倒。

郭子仪还在生活上奢侈放纵。购置良田美宅、姬妾美女。把自己设定成贪财好色之徒。自污以求得皇帝安心。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功臣武将们大都很难善终。郭子仪虽功高却不恃宠而骄。还把自己伪装成为贪图享乐之人。特别是他谦恭礼遇小人。最后才得以安度余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58

    吐蕃,皇帝,于谦,宦官,大唐,安史之乱,岳飞,朝臣,一朝,自己的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58

    没想到大家都对郭子仪,岳飞,于谦同样的力挽狂澜,为什么郭子仪可以富贵余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58

    岳飞之死除了那一对昏君奸相的作孽外。可能还由于他忘记了封建王朝家天下、皇帝一言九鼎的古训;于谦也类似。没看清一朝天子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