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制?
原创

为什么清朝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制?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其实清朝的皇位继承人制度。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是没有秩序的。很多选择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之下的选择。

比如说顺治帝是因为父亲皇太极猝死。叔叔多尔衮和大哥豪格争夺皇位。鹬蚌相争之下。自己渔人得利。还有康熙帝。也是因为父亲顺治帝死的太快了。自己得过天花。有免疫力才上位的。

给人一种感觉是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制度。

其实并非如此。清朝因为出自边疆民族。所以汉化是一个过程。很多事情亦是经过很多尝试的。包括皇位继承人制度。

像清朝在没有入关时。继承人制度就很有特色。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清太宗皇太极。就是通过八王共制的推选制度继承汗位的。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能继位。虽然是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之下的妥协。但基本上也走的是推选制形式继位的。康熙帝是因为得过天花。拥有免疫力。所以由孝庄太后决策。并取得顺治帝福临的同意。才继承皇位的。

他们的继位看似有些许制度。其实都存在着激烈的皇位斗争和各种偶然性。这中间稍微棋差一步。就是满盘皆输的下场。比如说因为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制度。加上皇太极猝死。所以造成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不是双方妥协。选择了顺治帝福临继位。那么内乱起来。清朝在明朝灭亡之后估计都没有实力入关。

在各种尝试之中。清朝其实也尝试过嫡长子继承制度。

像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皇帝。他比较认可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很早就按照嫡长子制度立了嫡次子胤礽(嫡长子早夭。胤礽是实际上的嫡长子)为皇太子。

康熙这一做法。自然是使汉人大臣。还有深受汉化的部分满族大臣接受和支持。但清朝当时入关不过三十余年。还保留有大量的关外特色。所以康熙立下这个嫡长子制度。其实并非是所有大臣的支持。像很多满族大臣就不支持。可以视为这是康熙对于汉化的一次尝试。

结果是康熙太能活了。胤礽当了近四十年的太子。两者之间可谓是矛盾重重。并且因为早立储君。导致了储君形成的太子党和其他阿哥组成的反太子党的激烈斗争。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以后。康熙彻底放弃了嫡长子制度。

康熙对于嫡长子制度的尝试失败以后。清朝的立储制度再次进行探索之中。

到了雍正帝即位后。从中吸取教训。并且取长补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立皇太子。将立皇太子的秘密谕旨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拆启。

而且秘密立储制度还有一个特色。因为不确定将来那位皇子是皇位继承人。所以皇子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不至于像明朝那般不一样。

而且对比明朝防着藩王。使藩王如同圈养的动物一般。清朝因为皇子之间的教育程度一样。培养的还可以。加上藩王虽然没有兵权。但有参政权。所以藩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说晚清风雨飘摇之际。鬼子六恭亲王就起到了力挽狂澜之势。

要说这两种制度。可谓是各有千秋。嫡长子制度方便守成。秘密立储制方便进取。相对来说。密谋立储制。还是很适合清朝的。

清朝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四帝。摸索试探了不少继承人制度。不能说不重视嫡长子制度。像康熙帝在天下一统稳定的局势下。就以嫡长子制度立太子。以期后代形成定制。可以说是相当重视了。可惜后来失败了。到了雍正帝摸索出符合清朝的秘密立储制。也算是终于摸索出来正确的道路。宋安之认为秘密立储制。比之嫡长子制度也是毫不逊色。

那么秘密立储制这条清朝独特的特色。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其他观点:

清朝并不是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制。相反。满清王朝是非常看重嫡长子继承制的。但是客观上总是不允许。

满清政权自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就非常重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这仿佛又是一个“魔咒”一般。深深地困扰着大清王朝及其前身后金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们。

努尔哈赤与其原配福晋佟佳·哈哈纳扎青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努尔哈赤先是册立褚英为继位人。而褚英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同样战功卓著的兄弟以及努尔哈赤的“五大臣”关系交恶。最终也为努尔哈赤所杀;随后努尔哈赤选择代善为继位人。但是代善与大妃阿巴亥关系暧昧被人抓住了把柄。再加上自己治家不严。这些小节上的不检点也被努尔哈赤放弃。

皇太极在位时期。其正宫皇后哲哲一直没有诞育皇子。于是皇太极将自己最为宠爱的妃子关雎宫宸妃、也就是哲哲皇后的亲侄女海兰珠的儿子立为太子。视为嫡出。希望传位于他。但是海兰珠的孩子不幸早殇。

顺治皇帝也是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先后给顺治安排的两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都不得顺治的喜欢。也没有诞育子嗣。顺治也是将自己最为宠爱的董鄂妃的孩子立为太子。视为嫡出。但是这个还是也是不幸早殇。

而到了康熙朝时期。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下了嫡子胤礽后因为难产去世。胤礽被康熙立为太子。但是胤礽的表现实在不能让康熙满意。最终也是为康熙彻底废黜。

雍正与结发妻子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的长子弘晖在雍正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去世了。乾隆皇帝与其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永琏和永琮也是先后去世。

可以说清朝前中期的嫡长子、嫡子。下场都并不怎么圆满。不是年幼夭折。就是中年被废。所以并不是清朝的皇帝不重视。而是确实客观条件不允许。

道光皇帝可以说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了。

道光皇帝旻宁。是嘉庆皇帝与其结发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的嫡长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皇帝去世。旻宁正式登基。成为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尽管此时继位人的传承已经需要遵循秘密建储制度。但是道光皇帝仍将与自己感情深厚的结发妻子喜塔腊氏所生的旻宁确立为继位人。

至于道光皇帝的儿子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尽管也被封为皇后。但是其生育奕詝的时候身份仅仅是贵妃。并不是正室福晋或者是正宫皇后。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作是嫡出。

而咸丰只有慈禧太后所生下的同治皇帝。而清朝最后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更是都没有子嗣。所以嫡长子也就更加的无从谈起了。

综上所述。满清政权自建立伊始。就非常希望能够按照“有嫡立嫡”的传统和制度确立继位人。但是一旦被确立为继位人。仿佛就像中了“魔咒”一样。很难得以存续。也就无法顺利继位了。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并不是大清王朝的皇帝们不想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确实是客观条件不允许罢了。

其他观点:

清朝开始试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是康熙皇帝。结果以失败而告终。雍正吸取教训。创造出秘密立储制。一直延续下去。嫡长子继承制就没有实行起来。可以说。康熙嫡长子继承制试点的失败是导致大清朝不重视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

努尔哈赤驾崩。没指定继承人。但是留下遗言。新汗王由亲王和郡王推举产生。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贵族公推制。皇太极和顺治皇帝都是通过贵族公推制产生的。

采取贵族公推制。可以保证有能力的人掌握大权。清朝初期上升势头强劲。就是因为公推制的落实。把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样的能人推到了权力巅峰。

顺治是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最早接受汉文化。也比较欣赏汉文化。最有可能实施嫡长子继承制。但是。顺治没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临终指定接班人。原因是顺治没有嫡子。

顺治驾崩时儿子都很小。福全九岁。玄烨八岁。常宁五岁。奇绶三岁。隆禧和永干两岁。儿子年龄小。他有意让弟弟继位。孝庄坚决反对。最后只好从儿子中选。虽然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但实际上这是很难的事情。没办法只好从大到小排。福全有眼疾。下一个是玄烨。玄烨很正常。也很聪明。孝庄同意玄烨继位。

顺治拿不定主意。于是征询汤若望意见。汤若望说玄烨得过天花。终生免疫。可避免因皇帝换的勤引起社会动荡。最后顺治选择了玄烨。也就是康熙。

康熙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主动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皇帝。

康熙在位。立两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太子长大后与康熙分权。威胁到康熙的皇位安全。康熙废了太子。引起了九子夺嫡。闹得他心力交瘁。康熙复立太子。又再次废掉太子。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不再立太子。而是默定储君。

雍正继位后。吸取康熙的经验教训。创立了秘密立储制。把拟定的储君名字写好了。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老皇帝死了。把秘密立储的诏书拿出来。新皇帝继位。雍正之后。秘密立储成为大清的基本制度。中原政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没兴起来。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被秘密立为储君的。嘉庆后来被公开了。那是乾隆当太上皇之后的事。之前是秘密的。咸丰因为就同治一个儿子。无所谓秘密。也无所谓嫡长子。同治无子嗣。光绪也无子嗣。就更无所谓秘密。也更谈不上嫡长子了。

大清朝十二位帝王。只有道光是嫡长子。但他能当上皇帝并不是因为他是嫡长子。而是因为嘉庆觉得他最合适才选择了他。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3:28

    长子,清朝,努尔哈赤,皇帝,康熙,制度,太极,皇位,顺治,秘密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3:2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清朝不重视嫡长子继承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3:28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其实清朝的皇位继承人制度。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是没有秩序的。很多选择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之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