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原则上是嫡长子继承制。周朝时宗法制得到全面的完善。最终确立了“立嫡立长不立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
但这个属于大原则。就是一般情况下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会按照这个原则进行顺位继承。但却不是绝对的。
例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立庶不立嫡。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落。诸大夫掌握国家实际权力。互相之间长期攻伐兼并。最终出现智、韩、赵、魏四家争雄的局面。四家当中智氏最强。面对咄咄逼人的智家。其余三家只能选择隐忍。伺机而动。这样的局势也直接影响到三家对家主继承人的确定。以赵国为例。起初确立的世子是嫡子伯鲁。但一代枭雄赵简子最终还是废伯鲁而立毋恤。赵毋恤的母亲是从妾还是狄人之女。赵毋恤应该是诸子中地位最低的庶子。因此不管立嫡还是立贵。立毋恤都是对宗法制的完全违背。但当时赵氏的形式如此危急。只能立贤以应对。至于宗法制只能暂时放一边了。当然。赵毋恤即赵襄子因为是违礼而登大位。因此他背负的精神压力很大。他自己虽然也有五个儿子。但他死后却将大位传给了伯鲁的后代。
二、武力夺取。
这样的例子就多了。所以孔子才说春秋战国时代是“礼崩乐坏”。司马光用“天下以智、力相雄长”来形容。
晋文公。晋献公因听信骊姬的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走了公子重耳和夷吾。后来晋献公死后。晋国大将里克兵变。杀死骊姬的儿子奚齐。迎回公子夷吾。是为晋惠公。最后晋文公重耳在秦国和诸异姓家族的支持下。杀掉夷吾的儿子晋怀公。取得晋国政权。
齐桓公。齐桓公晚年因为宠信佞臣易牙、开方、竖刁。在他病重时易牙等人假传旨意。堵塞宫门。隔绝内外沟通。致使齐桓公最终被饿死。他的五个儿子互相攻伐。公子无亏最终也是靠武力取得政权。
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的嫡长子是公子章。最初被立为太子。但赵武灵王后又因为耳根子软废了赵章。改立赵何。并且提前退位给赵何。就是赵惠王。赵武灵王退位后。开始怜悯赵章。又感觉赵章无论长相性格都很像自己。就不断的加大对赵章的支持。最终封赵章为代王。就是因为赵武灵王的摇摆不定。最终既害了赵章又害了自己。被赵惠王围困在沙丘宫。饿死。
总结:宗法制是天下的礼仪。既是制度规定又是道德规范。但面对王位继承这个全天下最大的利益。最终还是靠实力说了算。
其他观点:
嫡长子继承制度起于商末时期。成型于周朝初期。商朝时期的继承制度以父死子继为主。兄始弟及为辅。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来看是非常普及而且全面的继承制度。但权利动人心。商朝的继承制度无法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兄弟相争。叔侄相残的局面。所以到了商朝末期。兄始弟及的政策基本上被废黜不用了。主要以父死子继为主。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周朝初期。辅政大臣周公负责制定周礼。周公有感于商朝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纷争。所以开始明确了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规则。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指在各个阶层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子相比于庶子可谓是占尽了便宜。商朝末期君主纣王就是占了嫡子的便宜。要知道纣王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比如当时纣王的父母就想要立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为继承人的。但大臣们据理力争表示“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是同一位母亲。”所以纣王才得以继承君王之位。可见从商朝末年时期。实际上就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了。
自从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之后。整个周朝上至王、公、侯、伯等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所有的事情也并不是没有特殊情况的。随着各路诸侯势力逐渐增强。他们对于周王室的敬畏之心也日渐薄弱。慢慢的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开始了阳奉阴违的做法。很多诸侯内部因为对于权位的争夺关系。嫡长子继承制度很多时候也成了一个摆设。但不要误会。虽然很多时候嫡长子继承制度成了摆设。但嫡长子继承制度依旧存在。而且依旧是所有人所认同的唯一合法继承方式。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例子。历史上齐桓公并不是齐僖公的长子。而是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历史上齐僖公死后。齐僖公的长子齐襄公即位。由于齐襄公荒淫无道。昏庸无能。在其任期内。齐僖公的侄子公孙无知和齐襄公开始争权夺利。结果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在了内乱之中。由于齐襄公无子。所以齐襄公死后。齐国陷入了内乱无主的状态。所以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就有了机会。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说。应该是公子纠即位。但事实上却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拼命赶回齐国争夺皇位。结果公子小白技高一筹率先赶回了齐国继承了王位。也就是之后的齐桓公。可见周朝时期虽然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很多时候还是凭借实力而不是单纯只靠着嫡长子继承制度。毕竟没实力一切都是白搭。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其他观点:
作为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春秋战国遵循的是周礼中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
宗法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把宗族结构分为大宗和小宗。规定它们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人们制定的规范宗族制度的一系列原则和办法。
对于某一个诸侯来说。他的继承。安宗法制度首先是嫡长子继承。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孩子。庶子是其它妻妾生的孩子。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如果正妻没有儿子。那么从庶子中选继承人。一般选年长的。
如果诸侯没有嫡子。也没有庶子。那么可以从宗室下一代中过继合适的孩子来继承。
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有兄兄终弟及。也就是弟弟来继承哥哥的爵位。
有的情况下。正妻没有孩子。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会收养某庶子成为嫡子。从而继承上一代的爵位。
例如:秦国的华阳夫人是安国君赵柱(秦太子)正妻。却没有儿子。后在吕不韦的推动下。收安国君庶子赵楚(异人)为嗣子。秦昭襄王赵稷去世后。安国君赵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赵柱。以华阳夫人为王后。赵楚为太子。后来赵楚即位为秦王又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政。赵政就是后来秦始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094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长子,制度,宗法,庶子,儿子,公子,商朝,周朝,晋国,国君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秋战国时期是嫡长子继承,还是谁先抢到是谁的?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原则上是嫡长子继承制。周朝时宗法制得到全面的完善。最终确立了“立嫡立长不立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但这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