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尊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个人在称谓上做出区别。同时也可以用来标志该君主在位时期。方便记载史书。这两者在商周时就已经出现。而年号则是汉代的发明。专门方便纪年。
商代尚无避讳制度。商王生前用本名。称王。死后用天干日名。商代后期又在日名前面加称帝。如纣王名字是受(纣)。死后称帝辛。他的儿子名字是禄父。死后称武庚。日名一般认为同祭祀有关。所以学者很多认为是庙号的前身。在《史记》中所有的商王死后都称帝某某。而在甲骨文中只有武丁之后的王才是这样。另外周代文献中称个别商王为某宗。比如祖乙称中宗。武丁称高宗。显然。这样的尊称是为了在祭祀中突出某些祖先的丰功伟绩。
周人说古者生无爵。死无谥。所以谥号从周代开始有。最初的谥号据说都是美谥。用以概括死去君王的功业美德。但后来逐渐出现恶谥。用来贬损造成巨大政治损失或灾难的君主。以表示继任者与他划清界限。政治上改弦更张。
汉以前的皇帝或者天子。并非人人都有庙号。所谓祖有功。宗有德。只有做出巨大贡献的君主才会有。所以史家通用谥号称呼汉代君主君王。三国两晋沿用。在用字上汉代多“孝”。魏晋尚“武”。汉代除了刘邦。皇帝谥号都加“孝”。魏晋南北朝则有九位帝王用武字。双字谥号加武字的更多。到了唐五代两宋时期。历史已经累积了大量选用同一国号的王朝。用谥号称呼会造成重复和纪年混淆。而唐代庙号已经迅速普及。成为帝王的标配。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上用庙号称呼唐宋皇帝。
但是单用谥号或者庙号纪年。却有很大的不方便。那就是它只能记载死去君王的时间年数。对于在世的君主。只能说今上多少年。时间一长。档案文献就会出现纪年的混淆。所以汉代时出现了年号。用于在世皇帝的纪年。这大大方便了年代的记载。像汉武帝开心起来。就会换一个年号。但也不会影响纪年。此后历代统一过程中。割据政权如果承认中央政权的年号并以之纪年。就表示放弃独立。接受统一。于是年号又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在纪年之外又成为王朝正统的象征。甚至被印在钱币上以示权威。所以年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宋太祖在位时。从宰相赵普等人拟定的年号中选用了“乾德”。但三年后灭蜀国。在一面镜子上发现蜀国已经抢先用过了这个年号。赵匡胤心中不快。说“作宰相须是读书人”一一这是公开骂赵普没学问了。
明清之后。皇帝一般一人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年号用来称呼皇帝最为方便。无分生称死后。
其他观点: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谓大体包括三类:一类是某某帝。比如汉景帝。一类是某某宗。比如唐太宗。最后一类是年号加帝。比如嘉靖帝。第一类集中在汉朝以后。唐朝以前。第二类集中在唐朝以后。明朝以前。第三类主要是在明清两朝。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很明显秦始皇这个称谓三类都不是。这个先留一个悬念后面再说。
汉景帝这个景字来自于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朝廷重臣等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皇帝的谥号一般情况是由专门的礼官和大臣议定的。前面说的汉景帝的谥号是“孝景皇帝”。两汉的皇帝除了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和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外。在谥号上都有一个“孝”字。因此。在景帝去世后。别人称呼他时就用朝代名加上谥号里面独特的“景”字来作为他的称谓。汉景帝的“景”字属于美谥。皇帝的谥号还有平谥和恶谥。比较有名的平谥就是某哀帝。恶谥在历史最闻名的就是隋炀帝。由于恶谥是对死去帝王的批评。本着死者为大的原则。北宋以后不再允许有恶谥。
用朝代加谥号称呼去世的帝王。既简洁又能全面概括一生功过。因此在早期一直用于帝王称谓。但到了唐朝。用谥号作皇帝称谓就变得不够便利了。原因就是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少则五六个字。多则十几个字。已经不方便称呼帝王了。而这个时候庙号成为表示帝王称谓的另外一种方法。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庙号不仅中国有。中国周边中华文化圈国家的帝王或许国王都有。古代的帝王都建有宗庙。就是用来供奉去世的帝王和皇帝的先人。进入宗庙就需要有一个庙号。这个庙号就变成了皇帝的称谓。
要说一下的是。庙号在唐朝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即使做得还算不错的皇帝也不一定有。比如前面说的汉景帝。他的父亲汉文帝刘恒是汉太宗。儿子汉武帝刘彻是汉世宗。在中间的他就没有庙号。整个汉朝只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四位帝王有庙号。并存在到最后。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这几位西汉帝王原来也庙号。但被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取消。一个根本原因是刘秀认为他们的功绩不足以具备庙号。而东汉原来也是很多帝王都有庙号的。到东汉末年。除了东汉初年的光武帝、明帝、章帝这三位皇帝外其余所有东汉皇帝的庙号都被取消。除去被取消庙号的皇帝。两汉二十四位皇帝中只有7位皇帝有庙号。这就使得用庙号来代替帝王称谓的方法无法执行。
唐朝21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李柷外都有庙号。形成了每位皇帝都入庙的情况。而到了唐朝。对于过世帝王的谥号越来越长。不能像以往那样用谥号来称呼了唐朝的皇帝了。这样用庙号作为帝王的称谓更加的方便和合理。此后的五代、宋、元也是大部分帝王都有庙号。这一段时间的皇帝。后人也基本都是用庙号作为称谓。如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等。到了明朝。虽然也沿用庙号作为皇帝称谓。但普遍开始使用年号作为皇帝称谓。
明朝十六位皇帝(算景泰帝。不算南明政权的皇帝)共十七个年号。基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是两次在位的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的皇帝称谓中。还保留庙号的称谓。但在一些情况下。开始使用年号作为皇帝称谓。
清朝十二位皇帝(算关外称汗的努尔哈赤)共十三个年号。其中两个年号的清太宗皇太极。两个年号分别是天聪、崇德。皇太极改元是因为改国号大金为大清。个人史学家也把咸丰之后。同治之前未及改元的祺祥算为一个年号。由于明清两朝的皇帝几乎都是一帝一年号。明朝帝王的称谓一般都用年号。比如清朝的皇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用这三种方式称谓。再说说比较特殊的几种称谓。最先要说的就是秦始皇这个称谓。秦始皇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没有谥号和庙号。因为谥号和庙号是臣议君、子议父。秦始皇非常反感被后世评论。因此不允许后代给他谥号和上庙号。而年号是在汉武帝的时候才出现的。因为秦始皇的称谓只能根据当时秦一统天下时确定的始皇帝。把称谓确立为秦始皇。按照这个顺序。他的继承人胡亥被称为秦二世。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称呼。比如唐玄宗李隆基。他的庙号比较特殊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绝无仅有的玄宗。他除了玄宗之外另一个称谓是唐明皇。不过。这个称谓是出现在清朝的。为了避讳清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唐玄宗就不能继续叫下去了。不用能庙号称呼这位唐朝颇具争议的帝王了。因为李隆基的谥号中最突出的是明字。所以改称为唐明皇。李隆基也没想到去世900年以后。自己又换了一个称谓。
另一个特例是辽天祚帝。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称谓。天祚并不是年号。也不是谥号。更不可能是庙号。而是尊号。尊号很多皇帝。多和谥号差不多比较长。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是辽朝的末代皇帝。本身没有庙号和谥号。年号也止一个。对于他前面三种称谓方式都不合适。只能选择他的尊号“天祚皇帝”。称其为辽天祚帝。
由于多方面原因。称呼历代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皇帝称谓方式。如果觉得皇帝还有其他的称谓。欢迎讨论。
其他观点:
帝是谥号。宗是庙号。汉代庙号要求严格。西汉十一帝只有四个有庙号。后来庙号泛滥。人人都有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31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庙号,谥号,皇帝,年号,称谓,帝王,纪年,唐朝,都有,明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汉朝的皇帝叫“帝”,而唐宋的皇帝却叫“宗”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尊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个人在称谓上做出区别。同时也可以用来标志该君主在位时期。方便记载史书。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