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明陵和清陵建造规格不同。明陵的盗掘难度比清陵大的多。小规模盗墓根本盗不了明帝陵(后见详解)。
第二个原因清东陵“碰上”了军痞孙殿英率领的国民党十二军。如果当时的孙殿英的部队驻扎在昌平天寿山。假以时日明十三陵估计也会有部分陵墓受损。
第一。盗掘明十三陵难度比清陵大得多
根据五十年代对十三陵定陵的发掘。经过测量。明定陵(万历皇帝)地宫深度达到了地下二十八米。相当于今天十多层楼的深度。而清盛世的乾隆皇帝的裕陵则在底下十几米深(不是进深)。
清帝陵地宫的规模比明陵小太多了。而精美则过之。
明定陵地宫的面积也比清陵地宫大的多。定陵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的殿室组成。总面积约1195平方米。清乾隆皇帝的裕陵是372平方米。只有前中后(明堂券、穿堂券、金券)三殿组成。从深度和规模上来说。清陵相对比较好挖掘。
要想盗开明帝陵。首先要知道地宫入口。明陵在地宫正券门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条砖券隧道。入口并不对着明楼。所以盗墓者根本就不知道地宫的入口在哪儿。除非垂直往下挖。那时工程量不可想象。
为了找到地宫入口。发掘定陵之初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了两条探沟找定陵地宫正门前的的砖券口(来去是梦)。以便能找到地宫入口。但一直就没找到。直到挖出一块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头。经过辨别分析是当时修建定陵的工匠将定陵修好后。不知道朱翊钧什么时候驾崩。怕再也找不到定陵砖券的入口而特意留下的。
挖掘出的“指路石”
这样顺着石头挖才挖到了定陵左配殿(先定陵地宫入口)的金刚墙(地宫外墙)。也就是说定陵发掘地宫其实不是从正门打开的。而是挖通了左配殿的外墙。今天所看到的当年定陵发掘纪录片是重新从正门(现地宫出口)又录了一遍。不是真实情况。
定陵地宫左配殿金刚墙(今天地宫入口)。左配殿本来是安放孝端皇后的
定陵地宫后殿
而万历的定陵是按照嘉靖的永陵规格建造的。而朱棣的长陵地宫规模和深度则更强于其他陵墓。所以盗墓者要想挖十三陵(除了思陵)外。不用炸药从宝顶(坟头)往下炸的话。除非他们把围着地宫的几十米深的土全挖开。否则他们连“门”都找不到。
发掘定陵时挖掘的探沟
而清帝王陵墓盗掘就简单多了。一般哑巴院里的月牙门后就对着地宫的入口。加上地宫修建的比较浅。直接从明楼后边的月牙门直接炸开就行。裕陵。定陵(咸丰)。惠陵。定东陵(慈禧)的地宫全是这么连挖带炸打开的。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清朝灭亡时间不长。很多当时的陵户参与过帝王或后妃的下葬过程。或者多少知道一些陵墓的机密。他们依然健在。在孙部的威胁下。他们也成为盗墓者的“指路人”。
西陵的珍妃墓(实际上不是)和崇陵就是这么被盗的。一群散兵游勇和土匪就可以轻易打开地宫。
清东陵被盗原因
实际上清代皇陵只是位于遵化马兰峪(孙殿英驻守蓟县)的清东陵被盗严重(除了顺治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大部分(泰。昌。慕)相对(光绪崇陵被盗)还是保存完整的。
孙殿英出身贫寒。结交地痞流氓。而且嗜赌如命。加上脸上的麻点。江湖诨号“孙大麻子”。
孙殿英自辨他是明抗清名将孙承宗的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缢殉节而死。
孙殿英说他是为了祖宗三代复仇。复仇才盗了清东陵。至于他是不是孙承宗的后裔还要考证。但是他的父亲确实是因与旗人(不一定是满人)争斗而入狱折磨而死。
孙殿英盗了清东陵。连冯玉祥都震惊地说:“殿英老兄弟。我是干活的(驱逐溥仪出宫)。你是干死的(盗清帝陵)。
但以孙殿英的人品和行事风格。他绝对不会是为了什么民族大义去盗的清东陵(用陪葬去给蒋介石及宋美龄献上九龙宝剑和慈禧嘴里的夜明珠)。否则他也不会率部投降日军。当了汉奸“和平救国军”。说白了他就是为了盗陵掘宝。然后用钱聚兵占地盘。
如果孙殿英盗明陵
当然。如果孙殿英当时率军进入的是昌平。那也说不定会对明十三陵下手(成败皆空)。但因为明皇陵的坚固和规模。可能会遇到很大难度。而且社会反应会更加强烈。如果他假以时日。可能像献陵(朱高炽)。庆陵(朱常洛。原景泰帝陵基础上修建)。德陵(朱由校)这几个规模比较小。修建又比较仓促的的陵墓会被毁坏。
来去是梦 成败皆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欢迎讨论
其他观点:
很荣幸能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去参观过一些皇陵。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被盗的痕迹。至于为何明代的皇陵保存的比清代好。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因素。
1、地理位置
明代十三陵都在北京郊区。盗掘容易被发现。对比起来。清陵就隐蔽许多了。
2、历史原因。被历届当权者保护
由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汉人王朝。无论是官方还是民匪。都把明陵看成了表明自己政治倾向的工具。对其加以保护和修缮。当权者的态度是明陵能存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毕竟乾隆都主动修缮十三陵。以安汉民。
3、皇陵结构
明陵地宫结构复杂。地宫虽然位于中轴线上。但墓道口的位置就很迷幻了。找入口难度太大。从宝顶下挖又有防盗层。对比起来。耿直的清陵就更方便行事了。清陵地宫的所有主结构都在中轴线上。对着琉璃照壁打个洞。直线挖几米就是地宫入口了。说句不好听的。这简单粗暴的建筑结构。用一堆民用工具都能挖出地宫入口。炸药都不用。这怎么能不被盗。
4、国家政治因素
民国时期。国家动乱。军阀混战。为筹集军资。像孙殿英就打起了清皇陵的主意。首先慈禧那下葬方式。生怕人不知道陪葬丰厚。其次。清朝末年统治腐败。人民对其十分痛恨。最后。明朝驱逐蒙元。一直是代表汉人的正统。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也有民族主义的原因。明皇陵自然没有大规模的盗掘。
好了。我的回答到此结束。希望对您有用。我是三七。一个喜欢自驾的成都女孩。如果有什么自驾旅行方面的问题。欢迎关注留言。我会尽全力为您解答。
其他观点:
明清皇陵被盗掘的程度确实是不同的。清朝皇陵被盗掘、损毁的更严重。尤以清东陵为甚。其中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就是孙殿英的东陵盗掘。
清朝于1912年结束。按照优待条例。民国政府答应保护东陵。然而世事维艰。战乱纷仍。优待条例就是一纸空文。1928年。军阀孙殿英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盗掘了清东陵中乾隆皇帝的裕陵。以及慈禧的定东陵。(为什么是这两个陵?因为珍宝最多。)
孙殿英盗掘皇陵。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平安无事。当时社会混乱。政府腐败可见一斑。这就为清东陵后续的盗掘行为开了一个坏头。
1945年8月。日本刚投降。东陵发生了第二次盗掘。这次盗掘的罪魁祸首是地方土匪。被盗的主要有景陵。定陵。慈安的定东陵。惠陵等。损失比第一次更大。
1949年底到1950年初。地方土匪又对清东陵已经被盗过的陵墓。进行彻底的清洗。又盗走一批珍宝。
清东陵之所以被盗最为严重。一是地方军阀争斗频繁。无暇管理;周边地区匪患严重。二是孙殿英不但开了一个坏头。而且盗挖清陵。使得清陵的建筑结构为人所知。再进行盗掘。相对容易。
(清东陵昭西陵(孝庄皇太后陵寝))
(清东陵神道)
(慈禧定东陵石刻(凤上龙下))
(慈禧陵被盗掘时金刚墙旧照)
清西陵的被盗情况要好一些。目前确定的是光绪帝崇陵和瑾妃墓被盗。道光帝的慕陵是否被盗尚未确定。而且崇陵的盗墓贼比较外行。没有盗取金井中的珍宝。此事万幸。光绪帝已处清末。崇陵修建的比较简陋。对盗墓贼来说。相对容易盗掘。
(清西陵)
(棂星门)
(方城明楼)
(泰陵石碑)
相对而言。北京的明十三陵。保护情况要好的多。主要原因一。无论是北京。还是改名北平。都是国内大城市。管理相对完善。有封疆大吏坐镇。地方军阀不敢染指。日本人统治期间。估计初期没想过掘陵盗宝。后期战事不利。更加无暇顾及。傅作义将军坐镇北平期间。比较开明。治理也较好。因此明十三陵比较安全。
二是明陵宝城比清陵的要大。地宫更深。墓道弯曲(清陵墓道笔直。相对比较容易发现入口)。更难挖掘。
(十三陵大红门)
明皇陵没被盗掘。不代表没有盗墓的。解放前。宪宗皇帝朱见深的万贵妃(比他大十八岁的那位)的陵寝(俗称万娘坟)。就被土匪给盗掘了。
不过总的来说。明十三陵的建筑确实机巧神秘。1955年。新中国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主动发掘皇陵。也是最后一次。专家们先是打算发掘朱棣的长陵。后来觉得太难。转而准备发掘朱高炽的献陵。再后来发现还不行。又准备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然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定陵地宫入口……明皇陵的发掘难度。可见一斑。
上图是长陵发掘委员会的名单。
注意。并非名单上的人都是赞成主动发掘皇陵的。比如郑振铎先生。夏鼐先生。只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33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地宫,皇陵,东陵,定陵,入口,陵墓,清东陵,配殿,光绪,慈禧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明代皇陵都存的都比较好?相比与清代的皇陵却却被大肆盗掘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明陵和清陵建造规格不同。明陵的盗掘难度比清陵大的多。小规模盗墓根本盗不了明帝陵(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