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知识十分渊博,那么书中孙悟空的佛学水平如何?他又是怎么学会的呢?
原创

听说《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知识十分渊博,那么书中孙悟空的佛学水平如何?他又是怎么学会的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领域的优质回答。

首先说结论:原著中孙的佛学水准很高。甚至不排除高于唐僧的可能。这个结论看起有些惊骇。但确确实实是符合原文的。

乌巢禅师的《多心经》。孙的理解程度明显就要高过唐僧。一次是在黑水河唐僧只听得水声震耳心惊。孙开解道:

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唐僧道:“多心经乃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儿?”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第二次是在南山。唐僧见山势险峻。心中惊惧。再次被孙以《多心经》开导: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孙表现自己佛学修养的地方还有不少。这里不详谈了。

关于孙从何处学得佛法。很大概率就是在须菩提祖师那里学到的

佛经中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书中祖师出场时被称作大觉金仙(这是对佛的别称)。西游一书中没有更明确的指名祖师和佛的关系。但是书中的菩提祖师作为一个三教合一的人物。同样精通佛法。他是如此授课的: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孙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忽被祖师看见。叫孙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菩提祖师的授课方式是儒释道三家的教义各讲一段。然后看学生的理解。而孙显然是有所领悟。以致于高兴的“抓耳挠腮。眉花眼笑”。这段剧情中菩提祖师便根据孙的表现。认定孙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可以进一步深造。问他想继续学什么。其中祖师提出的“道”包含有念佛。参禅一类的。只不过孙都不学。祖师就敲了他三下。暗示他晚上三更过去给他开小灶。而祖师给孙开的小灶。传授的法诀。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功完随作佛和仙”从这句话来看。祖师教授的法诀同样是一个糅合了佛道两家的功法。这样就不难理解了。孙的佛学其实也是科班出身。经由菩提祖师这位大师开小灶悉心栽培的。

其他观点:

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所谓学有所成。可用两个字概括:顿悟。

取经路的前多半程。的佛学修为远高于唐僧是毋庸置疑的。他经常很不客气地训斥唐僧。唐僧只能受教。最多逮着机会冠以“杀生”的罪名反击。但后半程。唐僧的修为赶上并可能超过了。因为。有一次远观唐僧头顶祥云环绕。默默发出了赞叹——既然是默默赞叹。显然是发自内心的。

问题来了:是怎么学习的?

从的求学历程。我们基本上看不到苦学钻研的经过。都是在与自然的相处和名师的指点下。顿悟而成的!

可以理解:唐僧毕竟是凡胎。领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则是天地精华所生。自带灵根。在天地间还比唐僧多混了好几百年。领悟力远远强于唐僧。一旦开窍。就根本停不下来了!

第一次顿悟:在花果山与众猴“享受天真”三五百年后。一天。“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因为他突然想到了死亡:“一旦身亡。不得久住天人之内。”我们知道。当开始思考生死。石猴就不再是猴了。而是孙了!亦即。跳出了自然界。不再“享受天真”。顿悟为人了;

第二次顿悟:到了方寸山。打杂了七年。当然除了打杂。也有耳濡目染。一天。菩提祖师开讲。听着听着。突然“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对于祖师的质问。回答:“弟子诚心听讲。听到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做此踊跃之状。”祖师见状。为了进一步验证的悟性。骂了一顿。又打了他头部三下。倒背着手离去。果然当即领会了祖师的哑迷!之后的事。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

第三次顿悟:祖师教了长生妙道的口诀。“此时说破根源。心灵福至”!

第四次顿悟:三年后。向祖师说自己已经“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于是传授了七十二变化口诀。此时的与过去相比。更不一样了。他这时是“一窍通时百窍通”。“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的学习经历或许告诉我们。比起单纯的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所学唤起的智性顿悟!从教育的角度看。启发式要比灌输式高明。因为。顿悟和领悟。才是真正的成长。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累积。没有顿悟和领悟。也许会使我们身体长大了。心智的成长却滞后了!

其他观点:

孙佛学水平自然是极高的。书中有多处明证。原因一个是他的师父菩提老祖教导有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跟孙的经历有关。

孙身具慧根。资格老底子厚

孙的前世那块仙石。那可是女娲娘娘精心炼制补天所用的。是开天辟地之初就已经存在的老祖级的存在。身具慧根。比一般的大神都厉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娘娘开始补天造人。赋予人类以生命。那块仙石。同样也被赋予了生命和智慧。

遗憾的是补天没有用到他。所以女娲娘娘把他放在下界的龙脉之地花果山培养。并委托花果山的原主人盘古大神精心照料。

历经亿万岁月。吸收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仙石终于灵通化成了天地灵猴。最后修成了孙。

所以说。孙身具慧根、修炼天赋奇佳。聪明机灵。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一点就透。他只用了十几年修真悟道即大成。

孙阅历精彩万分、感悟通透

孙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这点无人可比。开始他靠的是机缘。

他一出生就惊动了玉帝。之后被尊为美猴王。过了几百年养尊处优的舒服日子。再后来突然有所感悟。所以漂洋过海、流浪十几年寻仙问道。受尽了苦难。

可最终寻得菩提祖师为师。又花了十几年功夫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成为了真正的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之后的一切。都是孙靠实力争取来的。

回去后他收服七十二洞妖王。一统花果山。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大名通天彻地。

他先后两次上天为官。先是弼马温。后是地位超然的齐天大圣。最后虽然被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可是这五百年的感悟。试问又有谁能有这样的机会获得?

孙的成佛之路。靠的就是智慧。

后来他奉命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斗智斗勇、斗狠斗心。期间装过赖哭过穷受过气。无数次的笑过、哭过、濒死过。这十几年奇特的经历和磨难又是终生难忘。

最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从天庭高管变成了灵山的高层。至此三界都有了孙的传奇。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活和奋斗的感悟对修行最重要。因为

这些深层的、触及灵魂的东西书本上都没有。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孙就是那个混迹在凡间修行的高人、而且生活得万分精彩绝伦。虽然他读的书没有唐僧的多。但是他的阅历比唐僧丰富、感悟比唐僧深。所以才能经常指点唐僧。

佛家讲究因果报应。孙正是因为有前世种下的因。所以才结成了今生的果。虽然这个果有点特别。他也有点狂妄。但是掩盖不了他知识渊博、佛旨高深的优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9:05

    唐僧,祖师,灵山,菩提,慧根,多心,佛学,女娲,师父,花果山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9:05

    没想到大家都对听说《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知识十分渊博,那么书中孙悟空的佛学水平如何?他又是怎么学会的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9:05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领域的优质回答。首先说结论:原著中孙的佛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