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字狱是都有哪些牵涉很广的案件?此前的朝代有哪些因言获罪的事件?
原创

清代文字狱是都有哪些牵涉很广的案件?此前的朝代有哪些因言获罪的事件?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国历代都有文字狱。但成规模的文字狱从朱元璋开始。

高启在《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四字。此文与张士诚的关系让朱元璋极为不满。高启被腰斩。

其他的例子仅举“则”字。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里的“则”。本是“法则”和“标准”之意。但在朱元璋家乡方言中。“则”与“贼”同音。而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当过贼。他认为这是隐射。

文字狱到了清政府手中。更进一步地作为一种镇压汉人反抗的常见工具。主要功能是惩罚讥讽异族统治的人。

顺治朝庄廷鑨《明史》案。

康熙朝戴名世《南山集》案。

雍正时期。著名的曾静文字狱案牵涉了吕留良。雍正皇帝甚至亲自写了《大义觉迷录》。为满清在中国的统治作辩护。雍正时期还有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以及查嗣庭“维民所止”案等。


乾隆发起编撰《四库全书》本是功绩。但在编撰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异端的观点与跟少数民族有关的丑闻。会立即进行压制。据军机处的报告。在1774-1782年间。共发生了24次焚毁“禁书”的事件。所毁图书达538种共13862册。在乾隆朝时期。皇帝对学术的控制导致了六十多起文字狱。

值得补充一点的是。在清朝皇帝主导的文字狱中。有些冤狱与汉人有关。如魏宗贤派人编撰的《三朝要典》攻击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对此书查禁封杀。明朝灭亡后。投降清朝的东林党人再次要求皇帝查禁。

金庸(查良镛)祖先查家与庄廷鑨《明史》案有关系。网上众说纷纭。事实如何我都觉得不重要。

我觉得查嗣庭的案子值得补充一句。据宫崎市定刚出版的《雍正帝》记载。查嗣庭与八爷有关系。雍正处理查嗣庭其实有政治因素。在此文字狱是借口。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丹水秋风来回答你。

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就是统治者挑剔文字的过错而兴起的大狱。大的像几十本的专着、诗文集。小的则一篇短文、一首诗、一封信。甚至一字半句的言语。不管是自己作的。还是抄别人的。甚至是从古人那里抄来的。都可以作为文字狱的罪证。文字自然是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可以说文字狱是专门对付文人的“特刑庭”。是封建帝王进行政治镇压、钳制思想以巩固封建独裁统治的手段。

  清朝最早发生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的庄廷鑨《明史 》案。庄廷鑨从明朝 宰相朱国桢的后人那里。买来一部朱着《明史》中《列朝诸臣传》稿本。朱国桢的《明史》已刊行于世。《列朝诸臣传》是未刊部分。庄廷鑨将它和自己所补的崇祯朝历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补的崇祯朝历史。对满人有攻击之辞。公元1663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当时庄廷鑨已死。结果被刨棺焚尸。他的弟弟廷钺被杀;为庄书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南浔镇有个大富翁朱佑明。和吴之荣有私仇。吴嫁祸于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 ”是指朱佑明。结果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处决。此外。牵涉此案的一些官吏和书商、刻工、列名书中的人等等。有的罢官充军。有的处死。这个案子一共处死七十余人。

历朝历代都有因言获罪的案例。这里汉唐宋明个讲一个:

汉朝的文字狱。最有名的就是司马迁因言获罪。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唐朝思想最开放。很多唐诗讽喻时事。没有被处理。尤其是杜甫的三吏三别。放在明清绝对是要诛九族的。

可是唐朝也有文字狱。成辅端是宫中的一名伶人。因关中大旱之年。百姓无法交纳赋税。故作诗歌反映民间惨景“秦地山河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一顷麦苗五石米。三间堂屋两千钱。”被京兆尹李实以“诽谤国政”之罪名收押并上奏杖杀。事后。德宗颇有悔意。

宋朝。赵匡胤祖训。不杀士大夫。可是文字狱依旧存在。还不少。其中。苏轼的“乌台诗案”最为有名。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因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43岁的苏轼 由徐州贬调湖州。临行。作《湖州谢上表》。在略叙自己为官毫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本是例行公事之为。新党人士却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讽刺他们。反被他们偷梁换柱。以小人陷害他人之一贯技俩。借此加罪于苏轼。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更从他的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罗织罪名。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 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说这是在讥讽皇帝没有能力教导、监督臣属;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民间买卖私盐”之新规。

  时任副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是在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新党藉此指控苏轼“大逆不道”。非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苏轼在狱中的日子可谓凄惨至极。惶惶不可终日。审讯者常常通宵达旦对其辱骂、恫吓。从其泛泛的诗文中摘取大量字句。要其承认愚弄朝廷、毁谤国事。在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不得不作了数万字的交代材料。

明朝的文字狱。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最严重。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

朱元璋私游一寺。见壁上有诗“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大怒。将全寺僧人都杀了。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作表笺误。下吏死。

不但大臣因文字横遭不测。就连藩国朝鲜也不能逃脱。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明太祖当即下令将进贡物品全部打回。还要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郑总。朝鲜恐惧。将郑总押送至南京。太祖下令。发配云南。仍令辽东都司不许高丽人通界。也不许商客贸易。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00:59

    文字狱,司马迁,中有,李陵,苏轼,匈奴,汉武帝,明史,这是,雍正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00:59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代文字狱是都有哪些牵涉很广的案件?此前的朝代有哪些因言获罪的事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00:59

    中国历代都有文字狱。但成规模的文字狱从朱元璋开始。高启在《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四字。此文与张士诚的关系让朱元璋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