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后,为何还继续保留了郡国并行制,并且直到东汉灭亡时依旧有封国?
原创

七国之乱后,为何还继续保留了郡国并行制,并且直到东汉灭亡时依旧有封国?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导读:这个问题说说个人理解。一家之言可能不深刻完全。刘邦统一天下后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宗室以期分镇天下。但是由于诸侯国的权利过大。爆发了持续数年的七国之乱。随着汉武帝推恩令的实行。诸侯国的威胁基本被解除。但是郡国作为皇室存亡继绝的一种手段和对宗室的福利保留了下来。并在王莽篡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光武帝刘秀就是从借助宗室的力量。通过兴复汉室的口号最终取得天下的。所以在东汉王朝确立后再次保留了郡国并行体制。直到东汉灭亡。详细情况接下来我们详细叙述。

分封的历史背景

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才用了郡县和分封双重体制(因为有人认为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郡县制)。小编以为依照刘邦的雄才大略这并不是主要原因。设置分封诸侯的原因还是和家天下有关。

但是起初给予分封诸侯的权利太大了。人事任命、军队、征税、铸钱都有。这相当于一个个独立的王国啊。所以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的逐渐成为尾大不掉之势。尤其当汉朝有削藩的想法的时候。诸侯国先发制人七国之乱爆发。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中央王朝也一直在想办法来消除这个威胁。到汉武帝时期提出的推恩令。让诸侯国是哑巴吃黄连再也无法保持对中央王朝的威胁。只能一步步的萎靡。但是即便是萎靡。分封的第二个属性还是有必要保留的。当王莽篡位的时候。作为宗室之一的刘秀就顺利的在兴复汉室的大旗下复汉成功建立了东汉王朝。

郡国并行制在东汉的延续

虽然西汉的诸侯国通过推恩令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但是那更多的是军事等敏感问题上的。经济上并没有受太多的损失。当有天下逸动的时候汉朝分封宗室很容易凭借血缘身份与地方豪强联合迅速发展壮大。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郭圣通的联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刘秀也是通过俩和豪强经过征战平定天下的。

既然如此。还有这个好处那么东汉王朝建立后自然会对郡县和分封的双重体制予以保留。但是刘秀吸取了自己建国的教训。还是对分封制做了一定的限制。首先就是王国降级为郡国。大的封国食邑不过一个郡小的封国食邑不过一个县。威胁已经大大降低。而且封国的地方武装仅保留少数还操持与郡守手中。

再说刘秀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的东汉王朝。自然大部分政治架构都沿用西汉时期的制度。所以东汉按照近支远支进行了分封。东汉时期的封国有赵国、齐国、北海国、泗水国、淄川国、中山国、城阳国、东海国、梁国、淮阳国等等刘氏诸侯。

小结:

分封制对稳定汉朝的政权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就是在汉朝一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还是对风骨欧做出了积极的防范。所以西晋的分封只造成了大乱。而明朝的南部的藩王不团结。否则南明的政权国祚不会这么短。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其他观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封封制使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也是初创。它虽然非常优越(相对于奴隶制)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于封建制度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秦始皇时只有一次讨论分封制的朝会。那就是博士淳于越要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诸侯王。丞相李斯提出了不能师古。被秦始皇认可。中国开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社会。汉袭秦制。由于于战争的策略需要刘邦封了几个异姓诸侯王。战争结束后遂步铲除异姓王。刘邦为了统治需要又把自己的子弟分为诸侯王。说这样可以拱卫中央政权。还一廂情愿地识为就可以长治久安。殊不知给中央政权埋下了巨大隐患。到汉文帝时。实际上他的重点是要与民休养生息。贾谊提出了政权存在的危险。应该削潘。没有引起文帝的重视。对诸侯很包容。吴王刘濞不来朝贡文帝赐其几杖。民间可以铸钱。更增加了诸侯王经济实力。到了景帝。诸侯王的实力急剧膨胀。晁错看到了危险的降临。给景帝提出必须削潘。景帝采取了直接的方式削潘。诸侯王的利益受损。直接暴发了吴楚七国之乱。虽然景帝最后平定了七国叛乱。但是晁错却因七国之乱以清君侧为名丢了性命。平定叛乱虽然使诸侯受到了打击。但是诸侯王仍然是中央政权的威胁。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才基本得到解决。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诸侯王只有长子可以名正言顺承位。其他儿子什么也没有。这不合理不合情。应该都有分的权利。汉武帝觉得这个有理。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简单说就是以彼之拳击彼之眼。朝廷不花一分钱就达到了削弱诸候王的目的。诸侯王的儿子都得到分封而且都是拿的他老子地财物。诸侯王越分越小。他们再也无力和中央政权抗衡。武帝又采用桑弘羊的盐铁专营进一步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

所以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原来旧制度长期形成一些观念不会立即退出。分封制作为旧制度的产物也不是马上消灭。会长期存在于一些人观念。经过和中央政权的反复斗争。会逐步退出历史午台。所以分封制不是和郡县制并行。它只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附着在社会上的一个小毒瘤!

其他观点:

之所以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是因为从之前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教训。

封国制度从西周开始。周天子把自己的统治的领地分出来一部份(自己直辖之外)赏赐给王室成员、功臣。并赐予爵位。成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辖区内有很大自主权。。分封的目的是收买人心。为了让诸侯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政权。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所封之地通常称为是诸侯或者诸侯国 、王国。通常还是世袭制度。分封有其很大的缺点。就是造成中央政权权力分散。不能集中君权。在周天子威望高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诸侯都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周天子威望衰落。权力号召力下降。无法驾驭诸侯。诸侯们蔑视之。不认可其天下共主身份。不听其指挥。不接受其统治。甚至攻击周天子。丧失共主。诸侯们相互攻伐。诸侯混战不断。大国吞并小国。这就是东周时期(春秋和战国)的状态。这严重的阻碍了社会发展。民不聊生。纷争数百年。

在这种情况下(春秋后期)。出现了郡县。郡县由诸侯国中央直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减少了诸侯国再分封。造成周天子一样的局面。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度兴郡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全面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郡县制的好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国家分裂。减少减弱地方割据势力。郡县首脑不能世袭。

汉高祖实行这两种制度。是考虑到了秦灭亡时。没有强有力的同姓王为国效力。地方外姓势力无人压制。汉高祖创造郡国并行制的初衷是好的。他看到了前人的教训。知道不能单搞郡县制。也不能只搞分封制。所以他提出了郡国并行制。铲除异姓后。大封刘氏宗亲。并立下“非刘不王”的约定。然而。几代过后。血缘关系疏远。封国多。最终由于削蕃引起吴楚七国叛乱。

这种并行制度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不过这时候(吴楚七国叛乱后)的封国面积没那么大了。实力也小多。考虑到既能保卫中央。压制地方。也不能给中央造成对抗。分裂国家。所以即使有吴楚七国叛乱的事件。到了东汉末。依然是郡国并行制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25:19

    诸侯,郡县,东汉,王朝,郡县制,政权,中央,制度,自己的,宗室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25:1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七国之乱后,为何还继续保留了郡国并行制,并且直到东汉灭亡时依旧有封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25:19

    导读:这个问题说说个人理解。一家之言可能不深刻完全。刘邦统一天下后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宗室以期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