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何要讲\
原创

儒家为何要讲\"子不言父之过\"?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子不言父之过”这句话出自《礼记》: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虽然戴圣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里面很多是假托孔子的说的。但这句话根本不是孔子说的。因为关于父母不正确时。子女该怎么做孔子有明确的论述。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跟父母相处的话。父母做的不对要跟父母讲。但如果父母不听的话。还应该像以前那样尊敬父母。继续任劳任怨的为父母做事!”

不但孔子在《论语》中讲过这个问题。并且在《孝经》里。也曾有论述!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选自:《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翻译过来就是。曾子对老师说∶冒昧的问老师。做子女的只要遵从父母的命令。就是孝顺吗?”

  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父母有据理力争的子女。就不会陷入到不义之中。因此在父母决定做不义的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一定要争。如果不争不是陷父母于不义吗!因此当遇到父母要做不义的事。必须争。如果这时候遵从父母的命令。这才是不孝!”

从这里可以看出。“子不言父过”这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汉代的戴圣说的。

当然是不是戴圣说这句话就毫无根据呢?也不是!

《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意思就是。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孔子这里指的是如果父亲犯了罪。不主张做子女的出来大义灭亲。举报父母!为什么孔子要这么做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亲情!

父母子女是永远的亲情。是一辈子不能割舍的。如果父亲偷了东西。做儿子的去告发。父亲必然会住监狱。

父亲住进监狱会出现两件事。第一。父亲怪罪儿子!第二。儿子心中非常惭愧。

而父子关系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分开。一旦举报父亲。这一对父子就会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之中。良心不安。

而人一辈子的亲情无非是父母。如果父子关系陷入紧张。这父子二人一辈子都不会心安幸福。一辈子都只会活在埋怨和痛苦之中。所以孔子不主张相互举报。造成人伦悲剧。

而戴圣的“子不言父过”。就是从孔子这里总结过去的。孔子说的是犯罪时的举报。到戴圣这里变成儿子要和稀泥。不要说父亲的任何不是。这已经有悖于孔子说的“事父母几谏了”。是一种曲解。

平时父母做的不对一定要劝谏。否则才是不孝!

综上所述:读孔子的著作。了解孔子的思想。最好先从《论语》开始。因为孔子很多思想都被后人曲解了。当然这里有水平问题。也有故意这么做。 比如戴圣这样一曲解。就树立了父亲的绝对权威。不管正确与否。子女都应该听。这样子女都不敢反抗父母。这是为一些无能的父母服务。进而要愚忠父母。最后愚忠君王。把人的生命变成君王的私人物品。培养奴性。用心还是非常可恶的!

其他观点:

“子不言父之过”出自《礼记》 。原句是:“父不言子德 。子不言父过。”意思也好理解。当父亲的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儿子的赞语。很容易让别人认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儿子的也不要在外人面前说父亲的过错 。这体现出儒家对亲情的重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了感情。人与其他禽兽有何差别。

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了这一点。《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翻译是: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这个社会里。老百姓的思想、性格都很直爽。不狡诈。一个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的儿子会挺身而出。作证人。我们这个社会风气有多好!孔子曰:和你们不同。我们中间的正直的人群关系很融洽。父亲给儿子隐瞒。儿子给父亲隐瞒。这中间才有真正的正直!

因为。如果儿子做错事。当父亲为了亲情。会为儿子隐瞒一些。反之。父亲做错了事。儿子也当然替父亲隐瞒一些 。这是人之常情。虽然表面上看。有点不够诚实。不够直爽。可是所谓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这也就是中国后世所谓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单纯从法律的角度。父亲偷东西。儿子告密。没有错。是合理合法的行为。甚至可以上升到大义灭亲的高度。但从人情角度。以心理学分析。这对父子之间。感情可能早就有问题了。不然。谁会举报自己的父亲。推广开来。整个社会都是这样。那社会也就出问题了。人人自危。世间还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最亲近的人之间感情淡到这个地步。其他人之间还会有感情吗?一个没有感情的世界。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其他观点:

任何实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子不言父之过”这句话。按照现在的发展好像有点不适合现在的形势。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封建社会里的驭民术。封建伦理把君臣比作父子。所谓“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说白了就是要无条件服从上级(君)。甚至不能有质疑。批评上级被视为大逆不道。如何让这样的观点产生合理性呢?

在民间就是要忠孝。以维护社会稳定。我想撇开政治。就家庭伦理来说。这句原本的意思。在古代如果长辈犯小错。甚至犯小罪。儿子不适合跟人说和甚至举报。我认为亲情应该是主要的。因为亲亲相隐就是为了家庭和睦的出发点。在现代也一样有现实意义。

但是我不否定古代同样有大义灭亲。在大义面前。犯了大罪同样理应举报。这样的事情也不为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说话要分场合讲技巧。不管是父说子的错误还是子说父的错误。

子不言父之过。出自礼记。子不言父过。我以为。就是应当是不在人前议论父母的过错。但是可以与父母面对面好好沟通。委婉说出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好好了解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私下是可以跟父母面对面地坦诚相谈的。

因为我国传统以孝行天下。但可不否认在部分民智落后的地区仍然以此为道德枷锁。乃至上升到大范围地区的普遍现象。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孝道文化是我们本该秉承的传统美德。可当面对老而无德的长辈及父母又该如何自处和看待这句话呢?我认为就应该勇敢地指出。不能有丝毫地迁就。让这样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现在出现很多不孝敬父母的现象。真应该回过头来学习古人的思想。家庭和睦幸福。才是我们需要的。家庭和。社会和。家庭和睦。人民安康。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都可以讨论。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0:17

    孔子,父母,父亲,不言,儿子,论语,的人,子女,孔子说,礼记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0: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儒家为何要讲"子不言父之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0:17

    “子不言父之过”这句话出自《礼记》: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