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有何感受?
原创

读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有何感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但他表现的悠然淡定。不惧风雨的精神。下面欣赏苏轼的整首诗“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箫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面祥解这首诗;前两句意思是。莫被穿林打叶的“噼啪”声所吓倒。一点儿风雨又有何妨。我照样在雨中缓步徐行。并且悠然的吟咏啸歌。直接表达了自己不在乎的胸臆。表达了词人不惧风雨。藐视困难的人生态度。吟啸且徐行。生动洒脱毫迈的笑傲风雨的形象。

竹扙芒鞋轻胜马。谁怕?词人意思是;我拄着竹扙。穿着草鞋。雨中漫步。轻快舒适胜过骑马。谁怕?这一反问形式。更突现了词人毫不在乎的气概。

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我这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只靠一件蓑衣就足够了。这也是词人多年的。人生态度集中体现。词人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生活上的坎坷磨难。早已百炼成钢。一切淡定面对处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形容春风微寒。大意是;雨住了。春天的寒风。吹在身上有些微冷。酒意被风一吹也醒了。这是词人在雨停时的感受。湿鹿鹿的身上。被风一吹应该是很冷的。但词人却用微冷。酒醒二字来形容。给读者以爽快清醒的感觉。不至于寒酸表现。

山头斜照又相迎。此时;山头上温暖的斜阳又照在身上。又迎来了云开日出的温暖。喜悦的心情。这也是对词人勇敢的嘉奖吧?

回首向来箫碧处。归去。意思是;回首遥望走过的风雨凄凄。阴晦冷落的旅程。付之淡然一笑。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前行。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在我看来。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既没有什么风吹雨打。也没用什么云开日出。这一句是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升华。超然洒脱面对世态。面对生活。

通过这首词。我对此的感受是;

上阕写的是。词人在雨中的态度。不惧困难。又写出了词人略带幽默的笔调。

下阕写词人。在雨住后的感受。不在乎。没发生。洒脱的情怀。

结束语;

苏轼。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李白的风流。诗词歌赋般般会。书画音乐件件精。堪称文坛领袖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他观点: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画。为“宋四家”之一。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一本正经的说的话。该词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胸襟宽广。超凡脱俗。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官场上失意。文学上收获颇丰。了解苏轼就要多读他的作品譬如《前赤壁赋怀古》……更要了解他的一生“运势和运史”。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苏轼。解读苏轼。任何时候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得志的人。也许是时代也许是个人的问题吧!这些也就是要找的原因之一。其二人真的走到这一步。有几个像苏轼一样乐观旷达!月有阴晴圆缺。人呢?所以自说自解。自己劝解自己。自己告诉自己人要乐观。除了我雨是雨晴是晴与我何干?!那么在如今的社会里。涉及的事也就多了。你没他有钱。你没有他的爸爸。你没有他背景……请问这些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努力了。你拼了。既就是你还是原来的你。何必羡慕?何必恨世不公?谁都爱财!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有更多的责任!有钱不是让你中饱私囊。挥霍无度。生活是自己过。身体是自己的。亲人是自己的。“朋友”是自己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你的?一个人一个生活模式。重要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这样就如同鱼在水里。北极熊在极冷的寒带生存一样。脱离了了试试?好了不想说了。说了话就多。多了无意。自己的感受自己知道。希望每个人都比我过的好!


其他观点:

世态严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09:01

    词人,苏轼,自己的,风雨,这一,山头,春风,的是,云开日出,雨中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09:01

    没想到大家都对读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有何感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09:01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但他表现的悠然淡定。不惧风雨的精神。下面欣赏苏轼的整首诗“定风波”。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