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历史上爱国诗人很多很多。写几个代表:
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我最喜欢的诗句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2、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6、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其他观点:
1. 唐朝的盛衰枢纽
你也许会想:说什么征人思妇。这不就是正常的服兵役么。哪有那么多离愁别绪可写?但我们必须想到。古人结婚很早。男人在服兵役的年纪大多都已经成家了。甚至有了孩子。并不像今天很多人服完兵役才开始恋爱结婚。唐朝建国。在全国设置了几百个军区。称为折冲府。每个折冲府招募殷实家庭的子弟入伍当兵。称为府兵。每个府兵。家里都是有田有地的。农忙时节要干农活。农闲时节就跟着折冲府的长官操练军事技能。正因为这种半农半兵的身份。所以府兵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连武器都是自备的。政府只要给足优惠政策就可以了。并不产生多少军费开支。那么。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府兵们会在折冲府长官的带领下开赴前线吗?正确答案是:“不会”。
怎样征兵、练兵、统兵、用兵。这是帝制时代最棘手的几大管理学难题之一。
在冷兵器、低科技的社会里。造反是很容易的。一把锄头也许拼不过一把制式军刀。但十把锄头对一把制式军刀的话。胜算显然很大。如果是一支高度组织化的军队造反。对朝廷的威胁就更大了。而朝廷既控制不住舆论走向。又监控不了庞大帝国里的各种密谋。到底能有怎样的对策呢?换句话说。军队是一把双刃剑。朝廷既要靠它打仗。又要防着它造反。怎样一种军事体制才能同时满足这两点要求呢?唐朝的制度设计相当高明:折冲府的长官不是军官。而是教官。只负责军事训练。无权带兵打仗。所有的军官都集中在首都长安。安置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隶属于中央直辖的十六卫。
每到打仗的时候。折冲府出兵。十六卫出将。兵和将彼此陌生。不容易勾结谋反。等打完了仗。府兵回到折冲府。军官回到十六卫。没有军官的兵和没有兵的军官对朝廷来说都是很安全的。而且就算哪个折冲府的府兵和教官勾结造反。但全国有几百个折冲府。一两处出问题完全动摇不了大局。
这样一种组织结构看上去相当稳妥。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安史之乱呢?为什么安禄山可以掌握那么多的军队呢?答案是:战争年复一年。又是边防。又是开疆拓土。府兵往往超期服役。人熬不住了。制度也熬不住了。杜甫的《兵车行》有这样的描写:“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uán)戍边。”这就是当时府兵的遭遇:从青春到白发。服了一辈子的兵役。常年在边境驻守。回不了家。家乡的情形。是“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即便有女人来做男人的活儿。下地耕田。但毕竟劳力不足。禾苗乱生。怎么能有好的收成呢?
所以征人思妇两地相思。不但有情感上的迫切感。同样也有现实生活上的迫切感。这样的远方。没有半点诗意。
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取而代之。所谓募兵。就是用钱来招募职业军人。这件事太费钱。朝廷就算财大气粗也终于吃不消。于是权力下放。给了军区大员相当程度的自治权。让他们全权处置辖区之内的军政、民政和财政。久而久之。帝国格局就变成了外实内虚、尾大不掉的模样。兵制的变迁。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枢纽。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南宋的历史。宋高宗赵构虽然退缩在江南。但不管征粮征税再不容易。不管粮草的千里转运会产生再多的损耗。也不肯松口让军队指挥官自己筹钱筹粮。这就是充分吸取了唐朝的历史教训。我们在千年之后读历史。会觉得以岳飞、韩世忠的人品。怎么可能背叛宋朝呢?这明明就是宋高宗小肚鸡肠嘛。
但站在宋高宗的角度。制度的口子绝对不能放开。因为一旦放开。就很可能再也收拾不住。安史之乱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教训。
2. 李白诗歌的浑然天成
当局者迷。诗人们未必能把时局看得那么清楚。但征人思妇的长久离别是最容易打动他们的眼前实景。汉朝乐府描写离愁别绪。最常用的题目是《关山月》。李白沿用了这个题目。写出了诗歌史上所有《关山月》题目下的最有名也最雄浑悲凉的一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特别能够代表李白的写作风格:每一句诗仿佛都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让人完全看不出冥思苦想、千锤百炼的痕迹。每个字、每个词、每个意象。单独来看都普普通通。甚至给人陈词滥调的感觉。没有半点新意。但当你连贯地读下来。一下子就能体会到那种浑然天成、大巧若拙的味道。我们只看前四句。“明月出天山”只是平铺直叙。再也找不到哪个动词比这个“出”字更平常了。但就算你想破脑袋。也找不出哪个动词比它更合适了。几万里的长风吹来。也只是“吹”度玉门关。再也找不到哪个动词比这个“吹”字更平常了。但你还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字来替换它。
这首诗站在边疆军人的视角。因为在内地只能看到明月“落”天山。只有天山以西的人才能看到“明月出天山”的景象。
玉门关在天山以东。“吹度玉门关”的万里长风对于戍守边疆的军人来说。是从故乡吹来的风。“几万里”就是远方故乡的心理距离。风可以从故乡吹来。也可以从天山以西一路向东。吹回故乡。但玉门关对于军人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一旦过关西行。就再也难有东归的希望了。这里暗用汉武帝封锁玉门关的典故。“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白登山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过的地方。青海湾是唐朝和吐蕃常年交战的地方。两个地名都不是实指。而是代指一切塞外恶战的所在。因为战争太残酷。也太漫长。所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几乎见不到能够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生还故乡的人。军人望着边塞的风光。想到的不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不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内地诗人想象中的豪情壮志在这里早已经被雨打风吹尽。只剩下“思归多苦颜”。
其他观点:
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很多。比较早的如屈原。他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有李清照。世人都知清照词。其实她的诗写的也很好。也有爱国诗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比李清照稍晚一点的。有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叫陆游。在一生写了很多爱国诗句。最著名的有: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又比如:
将我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还有文天祥。写过:
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近代也有不少爱国主义诗人。比如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现代也有很多爱国主义诗人。比如闻一多。他写过著名的《七子之歌》。
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诗人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解说。
希望这个回答对您能有帮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02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玉门关,天山,爱国,诗人,也有,南宋,朝廷,军官,都是,军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有哪些爱国的诗人,他们分别留下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的诗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历史上爱国诗人很多很多。写几个代表:陆游。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