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原创

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天汉二年。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震怒。大臣们众口一词谴责李陵。汉武帝转而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当庭辩解。结果汉武帝龙颜大怒。将司马迁以“诬罔”罪名下狱。

这个故事不新鲜。广为人知。但是由于史料记载和个人立场的问题。依然有很多人对这件事采取偏激的态度看待。甚至联想到背后是否存在政治阴谋。我们对几个焦点问题。以理性的态度。做一次“执中”的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李陵投降事件

说到李陵投降事件。自古争议就很大。对立双方往往形成措辞激烈的争辩。其实这些评判。大多因为历史视角问题。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缺乏客观性。看待历史事件。我们既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也不能光站在古人的狭隘历史观角度。简单附和。

1.值得肯定的部分

①谋求主力的态度

武将谋求沙场建功。不甘居人后。这个志向应该值得赞许。连汉武帝都深受感动。改变了主意。将军百战死壮士。李陵继承了李广的遗风。这一点值得肯定。

②血战匈奴的成就

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李陵能够临危不乱。斩杀远超过己方伤亡数字的敌人。他的军事才华和勇气应该值得肯定和赞许。

2.该受谴责的部分

①缺少杀身成仁的勇气

在无法突围的状况下。李陵陷入痛苦之中。他一会儿说“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别跟着我。我一个人去杀掉单于)。逛游一圈又自己回来;一会儿又表示:“兵败。死矣!”“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真正到了生死关头。他却说“无面目报陛下!”然后器械投降。

②好大喜功的浮躁

从史料记载看。李陵具备了军事上独当一面的能力。但是在心理成熟度上却相当脆弱。表现为缺少通盘考虑。好大喜功。遇到困难缺少强大的心理支撑。

当初自愿以五千步兵直捣匈奴王廷。就是一个浮夸的表现。别说五千步兵。就是五万骑兵。你也未必能做到。漠北之战时李广就说过。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就没碰到过匈奴单于。像霍去病那种天才。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弹尽粮绝后。李陵方寸大乱的表现。也体现了他年轻的浮躁。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司马迁为李陵的辩解

司马迁对李陵的辩解着重于以下三点:

1.李陵有国士之风。求宽恕度;

2.李陵已经尽力了。求同情分;

3.李陵可能是诈降。求期望值。

表面上讲。司马迁的这些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仔细一分析。其实问题不小:

1.投降不是小节。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谈“国士之风”。其实很荒唐;

2.投降没有被动的。已经尽力不能作为投降的理由;

3.远期支票可信度不高。如果人人都拿这个做理由。民族精神在哪里?

4.司马迁与李家的私交深厚。别人谁都可以为李陵辩解。唯独司马迁不行。他是无私也有私。事实上司马迁确实存在很大的私心。《史记》过度美化李广、李陵等人就是一个明证;

5.拿李广利对照说事很不明智。司马迁的罪名有两个:一是替李陵游说。二是“诬罔”贰师将军。替李陵辩解其实并不是司马迁获罪的主因。导致司马迁悲剧的。重点就在这个“诬罔”罪。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也就是说。司马迁除了为李陵辩解外。口无遮拦。说到了贰师将军的功劳。还不如李陵。那么。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功是不是不如李陵呢?司马迁又为何这么说呢?

“夏。五月。遣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假司马陇西赵充国与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汉兵物故什六七。充国身被二十馀创。”

不过。历来对匈作战。汉军伤亡一直都非常大。即便常胜将军卫青亦是如此。比如漠北大战。汉军光战马就折损十几万匹。不过。从汉武帝的风格看。他不大看重自己损失有多大。更注重对方的损失。以及我方的“亮剑精神”。

事实上。汉武帝也并没有在意李陵的折损。心病仅仅是“投降”二字。这就是汉武帝不满司马迁的原因之一。两人关注点不一样。在汉武帝看来。司马迁是拿无关痛痒的事。混淆大是大非。

对汉武帝来说。李广利不光是外戚。也是他着重培养的第二个“卫青”。司马迁的态度。与其说是“诬罔”李广利。倒不如说是直接冒犯了汉武帝。

所以。客观地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有相当大私心成分。同时场合和方法也不恰当。硬是拖李广利下水。导致汉武帝情绪失控。

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汉武帝处置李陵和司马迁的方法

李陵兵败投降后。汉武帝对李陵的态度经历了几次反转:

1.初次听到李陵兵败。以为李陵殉国。他抚恤了李家;

3.冷静下来。汉武帝又选择了体谅李陵。优待嘉奖了逃回的李陵部将。并让公孙贺去接应李陵回国;

4.当得知李陵帮匈奴人训练士兵。对付汉军时。汉武帝立刻诛了李陵全族。

这个过程可见。汉武帝其实对李陵还是充满幻想的。也并不是不能原谅李陵。更不想失去一位希望之星。所以。首先我们不能因为汉武帝给李陵带来伤害。就否认了汉武帝的初衷。

汉武帝不妥当的地方有两个:一是皇权震怒之下不冷静;二是偏听偏信的草率决定。

对于司马迁的处置。汉武帝同样存在不冷静的成分。明显量刑过重。客观来讲。司马迁的辩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被判刑不足为奇。只是死刑的量刑。显然是廷尉看汉武帝脸色行事的结果。

第四个问题:宫刑背后到底有没有政治阴谋

司马迁的《史记》。截止到巫蛊之祸前。对汉武帝后期的很多人物。《史记》没有传记。相关事件也因此出现了断档。所以。造成很多事件显得很扑朔迷离。

司马迁宫刑背后所谓的阴谋。也是其中非主流“哥德巴赫猜想”。

宫刑。是中国最古老的刑法之一。两汉时期非常盛行。汉武帝时期尤为突出。它针对的不是司马迁一个人。比如汉武帝时期。至少有李延年(李夫人的哥哥)、许广汉(汉宣帝的岳父)、张贺(汉宣帝的恩人)、黄门官赵氏(钩弋夫人的父亲)。都受到过宫刑处罚。

汉武帝时期的刑罚很重。跟汉武帝个人的残暴有关系。也跟他的敛财手段有关。用重刑罚敲诈官员财富。当时的名将。几乎都受到过死刑判决。全部以金钱赎买。

再多的钱。司马迁无能为力了。所以他只能接受宫刑。按司马迁的刚烈。他应该接受去死。但《史记》尚未完成。他还得忍辱负重。承担比生命还要重要的重负。

司马迁本来在朝中。除了对外戚势力很鄙视。并无明显的政治势力偏向性。他本人也没有参与到任何一派政治势力的角逐中。所以。司马迁受宫刑跟政治阴谋靠不上边。

其实朝中的利益关系很复杂。泾渭分明的派系斗争。很多时候并不存在。比如有人说卫青与李家关系不好。刻意打击李家。可是李家很多人。跟卫氏集团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被霍去病杀掉的李敢(李陵的叔叔)。他有一个儿子是卫太子刘据的心腹。还有一个女儿。是卫太子的家人子。

所以。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值得赞赏。可是对问题严密论证。而不是捕风捉影。才更可贵。

其他观点:

司马迁受的是宫刑。古代很常见的一种刑罚。完后同太监没有区别。起因是李陵投降匈奴事件。

公元前100年。苏武等人出使匈奴。随从张胜想秘谋劫持单于母亲回汉朝请赏。结果计划失败。祸及使团。苏武、常惠等人被扣押。消息传回汉朝后。汉武帝很震怒。打算派李陵协同二师将军李广利前往营救。

当时的汉朝的情况是几位很能打的将军都已经过世。导致武帝的外战很吃力。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军事水平很平庸。完全是靠裙带关系上位。所幸李广之孙李陵是一员猛将。但是用人唯亲的汉武帝又不把他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以致于好钢用不到刀刃上。

结果。李陵很郁闷。不愿意陪二师将军打酱油。一赌气。自己领着五千步兵去打匈奴。战争的结果是。李陵的5000步兵遭遇匈奴单于主力。双方鏖战数日。几乎全军覆没。李陵被俘投降。而李广利则“旅游”一圈儿。完好无损。

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汉武帝很愤怒。他的认为。身为军人只能战死或是自杀。不能投降。于是召君臣议罪。满朝上下皆谄媚武帝而落井下石于李陵。建议从重处置。而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开脱。

司马迁的理由是:一、李陵用5000千对抗数万匈奴骑兵。本来就数量相差悬殊。胜利是运气。失败在意料之中;二、匈奴方面伤亡惨重。李陵虽败犹荣。可将功补过;三、李陵祖先为名将世家。注重气节。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诈降。将来有机会必回报汉朝。

对于李陵的见解。汉武帝勃然大怒。以“非议朝政”处马迁死罪。虽然司马迁被定罪。但不一定必死无疑。因为当时武帝还立有一条规定。即可用钱赎罪。由于司马迁过于清贫。以致于凑不够免罪数额。汉武帝折中处理。免死罪。施宫刑。

那么汉武帝非治罪司马迁不可吗?是出于什么政治目的?

汉武帝是一个霸道而敏感的皇帝。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所以。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其实是在指责他的过失。因为谁都知道在草原上同骑兵作战是步兵处于极度劣势的道理。而汉武帝作为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就不应该犯这样幼稚的错误。而汉武帝之所以同意李陵出兵。其实是灭他的威风。因为李陵不应该鄙视李广利。而瞧不起李广利明显就是对汉武帝的失敬。司马迁恰好同李陵犯了同样的错误。

汉武帝推行的是王道、霸道、强权政治。他要树立绝对的权威。所以任何触犯其权威的行为他都是零容忍态度。其实。这也是封建王权对于生命的漠视。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其他观点: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一公元前86年)。今陕西韩城县人。六岁时随父亲司马谈至都城长安。司马谈远祖世代为史官。这时被召入京师。一直担任太史令三十年。太史令就是一个专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收集史料、编写国史的官员。司马谈学识渊博。著有很多重要著作。他有感于国史多年无人编撰。于是决心编写一部通史。从构思到史料都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并写出了部分篇章。但愿望来不及实现就病故了。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一定要完成他未竞的事业。“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为继承父亲遗志而作。

司马迁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又得父亲培养。十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如《尚书》、《左传》、《国语》丶《世本》等等。后来又师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并开始尝试篆文创作。二十岁吋。他怀着远大抱负。游历了很多的名山大川。通过实地考查。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父亲死后三年。38岁的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从而更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国家藏书。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撰修《史记》。天汉二年。李陵战败最后投降匈奴。朝中一些大臣趁机落井下石。说李陵坏话。司马迁却对这件事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李陵过去功绩显著。历来艰苦奋战。又分析了当时敌我的实力对比。李陵投降匈奴应该是出于不得已。相信他以后一定会寻找机会逃回并报答皇恩的。司马迁在朝庭上为李陵辩护。结果汉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有意诋毁与李陵同时出征的李广利(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于是便把李陵下狱。第二年处以腐刑(即题主所说的阉割)。事实上汉武帝之所以痛恨司马迁。并对其实行腐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司马迁作《史记》。本着客观、公正、务实的态度。所以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总是力求真实绝不说假。更不会唱赞歌之类。另外他本着对封建专制的认识。常常提出一些非正统思想的评论。这在当时来说绝时属于是异端并且是犯上的。所以汉武帝其实早就对司马迁有所不满了。现在借着李陵的事。对司马迁实行了可以算是奇耻大辱的腐刑。实际上就是给他一个严重的警告。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乱说。

司马迁受腐刑后。虽万分痛苦。但精神上始终没有被打垮。本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因而在逆境中更加发愤图强。决心一定要活下来。于是在狱中怀着悲愤继续写作。后来。司马迁出狱。继续担任中书令。在他53岁吋。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5:12

    汉武帝,李陵,司马迁,匈奴,史记,单于,宫刑,将军,司马,步兵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5:12

    没想到大家都对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5:12

    天汉二年。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震怒。大臣们众口一词谴责李陵。汉武帝转而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