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抛开复杂的国际关系与情感不说。“美国”这个名字。翻译得信达雅。也看出了我们的胸襟。
中美正式接触可以追溯到1784年。当时的美国还不强大。被英国人在美洲大陆上狠狠摩擦。英国人还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抵制美国人。
当时的美国开着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是为了寻求大清帮助。在贸易上多多支持。
不过。当时的大清还无法明显区分英美人。毕竟长得都差不多。说得语言几乎一样。
当然。英国人不太愿意美国人被看成英国人。于是向大清的官员解释。“呵嘪哩噶”(美国的发音)虽然与他们英国人长得像。但不是他们那旮旯的。所以。“呵嘪哩噶”作为了美国的音译。
▲美国领土构成
等到19世纪初期时。随着清美贸易往来越来越多。美国在广州设立了商会。双方沟通后。大清国在审批文件中以“咪唎坚”作为美国的正式称呼。
这个名字基本就是正常的音译。不太见水平。起码比起“英吉利”差了好几档。
▲花旗银行
再后来。也有过几个美国的音译称呼。比如“咩哩干国” (《海录》)、“育奈士迭国”(《四洲志》。估计林则徐只翻译了“United”这一个单词)。
还有“花旗国”的称号。就是因为大清看到美国的星条旗(与今天的星条旗不一样。星星还比较少)。挂在美国的商船之上。将其称为“花旗”。花旗银行的名称也参考了这一点。
▲望厦条约
后来的故事开始不好玩了。大清越干越怂。美国人不讲武德。在第一鸦片战争后。他们逼迫大清签订《望厦条约》。美国被称为“大亚美理驾合众国”。
同一时期的徐继畲。编了本大牛的书《瀛寰志略》。将美国译为“米利坚合众国”。已经有今天的影子。今天的日本就是将美国翻译成“米利坚“。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米利坚”因为叫起来比较容易。逐渐成为主流翻译。
直到1900的《辛丑条约》签订时。文件中大清将美国的称呼改为“亚美理驾合众国”。“美利坚”代替了“米利坚“。
后来。在1913年时。中华民国在与美国建交。双方确定正式名字。美国译名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并沿用至今。
以上。
其他观点:
美国人最早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被中国人误认为是英国人。这一点也满可以理解。在逐渐认识加深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将两者区别开来。所以又有了“新国民”这个称谓。不过真正把America直接音译过来还要“感谢”英国人。1795年。英国商人发现中国的官员英国美国傻傻分不清楚。不得不解释说“呵嘪哩噶”虽然与他们英国人长得像。语言一样。但是不是一块儿的。从这里开始也就有了“呵嘪哩噶”作为音译。
我们都知道花旗银行是美国的一家银行。为什么叫花旗呢?因为广东在古代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口岸。因此外国人众多。广东人为了区别。以旗帜为准。当时美国的星条旗看起来像花一样。所以将美国称之为“花旗国”。
1820年。美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海录》中。在这本书中。同样采用了音译的办法。即“咩哩干国”。叫起来也有点呆萌的感觉。顿时觉得古人也蛮可爱。不过官方则称之为“咪唎国”。之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1833年12月号上第一次出现美国的国名翻译。即“米利坚国”。这个看起来就熟悉多了。之后又出版了一本书。《美理哥和省国志略》。不再是单纯的音译。还有点意译的味道。
1844年。美国的修约特使顾盛到达广东。将自己国家坚持称之为“亚美理驾会邦国”。之后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对于美国国名的表述是“亚美利驾洲大合众国”。从这次往后。国名的汉语翻译慢慢统一。到了1853年。“美国”的称呼出现在上海地区中美交涉的文件中。“美利坚”也逐渐出现在视野之中。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于美国看法的改变。民国成立之后。“美利坚合众国”成为标准的译名。直至今日。
参考梁建《从“花旗国”到“美利坚合众国”》。《历史档案》2013年第1期
其他观点:
根据史料记载:双方的第一次民间接触是在1784年的时候。一艘叫做“皇后号”的美国商船。抵达晚清。这也是美国人第一次和我们做生意。
可是。当时晚清根本没有人知道“美国人”到底是何许人。晚清的官方人员都以为:美国人只是另一个跑来做生意的蛮夷之人而已。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美国这一说。我们真正把美国这两个字当作官方的正式称呼。还要等到100多年以后了。
1840年。晚清的大门终于被英国列强给砸开了——鸦片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晚清无情的战败了。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晚清战败并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不胫而走了。一下子就传到了华盛顿。当时美国立即要求派遣代表来晚清商谈建立新的经济关系。
当时美国人派出的特使叫做顾盛。这哥们来了以后那是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最终逼迫晚清签订了《望厦条约》。
这个条约又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例如:双方要协商关税、领事裁判权要扩大、利益均沾、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晚清港口“巡查贸易”等等。
当时签订条约的时候。顾盛递交给钦差大臣耆英的汉字国书中。美国的国名被译为“亚美理驾合众国”。《望厦条约》之后。“亚美理驾合众国”成为清朝官方文件中对美国人的正式称呼。
那么这个“亚美理驾合众国”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名字源于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裨治文。这哥们是一个传教士——生于1801年、卒于1861年。
在签订《望厦条约》之前。晚清官方根本就不知道美国是个什么东东。于是乎。裨治文写了一篇介绍美国的文章。由裨治文译成中文。并散发给晚清的官员和其他人士。
裨治文将文题译为《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由此才有了《望厦条约》中对美国称呼为:“亚美理驾合众国”的来历。
在《望厦条约》中还有一款。晚清答应美国人在12年后可以再次修改条约。由于《望厦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4年。所以到了1856年的时候又到了修约的时间了。
美国人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被晚清给拒绝了。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晚期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了。
1858年。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攻占了天津的大沽炮台。又进一步攻占京城的趋势。大清朝一般到这个时候就会扛不住了。因为京城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于是乎。大清朝此时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面。大清朝仍然称呼美国人为:“亚美理驾合众国”。条约原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兹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修订友睦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章程。以为两国日后遵守成规。为此美举。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美国人内部爆发了惨烈的南北战争。其他列强各有各的事情所以也无暇顾及大清朝了。于是乎。一场师技长技以治夷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本来就是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运动。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眼看世界、越来越多的西方著作被翻译了过来。甚至还派出了留学生赴美留学了。
同一时期的徐继畲。编了本书叫做《瀛寰志略》。将美国译为“米利坚合众国”。已经有今天的影子了。今天的日本就是将美国翻译成“米利坚“或者“米国”。
不过对于这个名字当时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一些晚清的保守者认为:这个名字过于美好了。我来举个例子:
清末保守派代表。也是庚子事件中的主战派徐桐。他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就十分恼火。按照徐桐的讲法:
说大清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
大清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
清国军队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这也可以反应出当时某些人的一种片面的思想了。
可是由于“米利坚”叫起来比较顺口。也比较简单。所以后来的翻译作品中“米利坚”就慢慢地成为一种主流了。
随后爆发了有名的庚子事件。大清朝又一次无情的战败了。1901年。李鸿章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晚清在条约中。把美国又称作“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但当时的简称就变成了“大美国”了。
清朝灭亡后。民国成立了。美国的称呼又被改为“美利坚合众国”。并简称“美国”。从此美国的这个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我们近代与美国人的关系。不得不说。美国与我们的关系很复杂也很特别。
当别国都在侵略大清朝的时候。美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是高呼:利益均等、门户开放、大家公平做生意等等;
庚子事件以后。当所有列强都准备彻底瓜分我们的时候。美国人又一次的站出来高呼:要尊重大清朝的主权并且事后还退还了部分的庚子赔款;当然了。也是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的。
二战期间。美国人还帮助我们进行了抗战;二战之后。美国人又和我们打了一仗;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又和美国人重归于好。分分合合一直到现在……
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一句话说得真对:也许我们和美国的关系真的就验证了那句——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也许更能验证这句——道不同终究还是不相为谋的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121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美国,条约,晚清,美国人,美利坚合众国,花旗,清朝,合众国,英国人,亚美
没想到大家都对美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是美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抛开复杂的国际关系与情感不说。“美国”这个名字。翻译得信达雅。也看出了我们的胸襟。中美正式接触可以追溯到1784年。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