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说英国是“欧洲搅屎棍”完全是在污蔑大英帝国。
讲道理。区区一个欧洲根本不能概括英国在近现代几百年的“搅屎棍”业绩。
说实话。以大英帝国这根“搅屎棍”的战绩来说。即便如今的“灯塔国”也只能心悦诚服的喊爸爸。
先来组图看看英国是怎么在欧洲搞“离岸平衡手”的;
(到这估计不用小编再解释。看上面这位得意洋洋的样子就应该知道。英国的绅士们对自己的“离岸平衡”策略有多么满意。)
但大英帝国的“搅屎棍”也有玩脱的时候。代价就是将整个大英帝国都搭了进去。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中。英国是参战国。其用意就是利用法德之间的矛盾为杠杆。同时削弱双方。遏制这两个宿敌的崛起。
但法国佬也不是傻子。和英国苦斗了几百年。他们对英国佬的小心思透明白。在渡过前期的热血上头阶段后。立刻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你老小子敢躲在后面看笑话。老子就敢投降给你看。
如果法国投降。整个欧洲基本就成了铁板一块。屎盆子都没了。还咋搅屎啊?
从此我们看到了惊人一幕。从索姆河战役开始。疯子一样的英国成为了主角。法国人躲在自己的国土上消极怠工。而英国人则以十万为单位的将人命往里填。疯狂向德国展开进攻。一举将大英帝国的半条命给搭了进去。
一战后。英国的实力每况愈下。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在下降。这也是导致英国的绥靖政策以及二战的爆发。
二战中的法国玩得更绝。一看形势不妙。直接放挺儿。
结果就是英国为了将欧洲这块铁板重新砸成“屎盆子”基本将老本都赔光了;
说完英国和欧洲的烂事儿。咱们在说说英国这个“搅屎棍”是如何搅动世界的;
曾经的大英帝国完全可以称得上“富有四海”。想象下。就英国那几千万人如何统治遍布世界的殖民地?
其实英国佬用的手法和对欧洲的手法一样。基本上就是分而治之。
利用种族、宗教、地域等等。反正你能想到的任何原因制造矛盾。平衡矛盾从中渔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各位看官仔细捋捋就能发现。如今冲突地区的热点事件基本都有英国人的影子。其矛盾的根源几乎都出在英国统治时期。
比如。印巴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就源于“印巴分治”所遗留下来的克什米尔问题。而所谓宗教和民族矛盾就是在英国统治时期爆发的。
还有巴以问题。如果没有《贝尔福宣言》。即便犹太复国主义者再如何鼓动。也不会有大量的犹太人集中迁徙至巴勒斯坦。而这货退出巴勒斯坦后。又转而支持阿拉伯人。并将大量武器遗留给阿拉伯人。讲道理。双方不打起来才是奇迹。
下面就不一一解释。小编就简单提一些事件。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己查就可以明白。
亚洲;
除了上面举的两个之外。还有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麦克马洪线)、斯里兰卡内战、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伊拉克和科威特等等。
北美;
原住民部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与加拿大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支援南方。两边拱火)、加拿大魁北克问题。
南美;
阿根廷(马岛问题)。讲道理。就南美比较消停。主要是那里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盘。这货没拱进去。
非洲;
布尔战争、尼日利亚民族战争、乌干达战乱等等。
大洋洲;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直接的矛盾。
好吧。就简单举这些。如果您愿意找。还可以找到更多。基本这货殖民过地方在他滚蛋后都会留下“一屁股屎”。。。。
如今英国再也不是当初的大英帝国。再想满世界“搅屎”明显实力不太允许。但搅合搅合欧洲还是有可能滴。没事儿搞个啥俄罗斯间谍事件。顺带来个抽疯脱欧还是没问题滴。
不由得让小编想起戴高乐。当初这哥们活生生将英国挡在“欧共体”之外长达十年之久。估计就是看出这根“搅屎棍”压根就“没憋什么好屁”。
其他观点:
若是没有英国。欧洲早就统一N次了。而且不只是欧洲。英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很能搅和
1840年英国发动了一场针对大清帝国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倾销英国的工业产品。后世称这场战争为“第一次鸦片战争”。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种观点叫“地理决定论”。既一个文明身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文明是否能延续下来。
举个栗子。在历史上西亚和中亚地区诞生了许多辉煌的文明。以伊朗为例。其文明程度可以与华夏和希腊罗马文明比肩。但是伊朗地处的位置不太有利了。属于四战之地。东面的东亚游牧民族和西面的阿拉伯人、欧洲人都是伊朗的劲敌。
公元前330年。强大的波斯第一帝国被来自西面的马其顿人灭亡。波斯第一次亡国。公元前247年波斯帝国复国。建立安息帝国。史称“波斯第二帝国”。到公元224年。安息帝国被同为波斯人建立的萨珊帝国取代。伊朗进入“波斯第三帝国”时期。
在萨珊帝国时期。伊朗一直饱受北方突厥人的攻击。伊朗与西突厥的战事也一直是断断续续。
然而让伊朗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最后灭掉萨珊帝国的并非来自东面的突厥人。而是在西边沙漠中突然崛起的阿拉伯人。公元651年。国祚达400多年的萨珊帝国被阿拉伯帝国灭亡。伊朗进入了第二次亡国时期。
阿拉伯人的统治给伊朗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在阿拉伯人的影响下。伊朗人放弃了本国的拜火教。转而信奉伊斯兰教。
在伊朗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没错。伊朗的历史也有5000年)。战争不断地打断伊朗的文明进程。使伊朗从世界最先进的地区。逐步走向落后。
不过伊朗的命运还算是不错的。起码今天伊朗这个国家还存在。而在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中亚、西亚文明都已经灰飞烟灭。
西亚、中亚文明之所以屡遭重创。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实在不咋地。自古就是各大强权的争夺之地。如今反而是位于亚欧大陆边缘的东亚和西欧发展起来了。
相比于伊朗。中国在历史也是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好在中国只是一面受敌。并且又长城、黄河、江淮多道天险拦截。对抗外族入侵的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不过即便如此。中华文明也是多次被异族打断。
在非常安全的环境下。英国得以从容的发展自己的文化、科技和政治制度。事实也有力的证明。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文明才能不断成长。而强大后的英国又建立一支先进的海军。进一步保护英国不受欧洲大陆势力的威胁。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离岸制衡原则”。英国决不允许欧洲有任何一个国家独自坐大。英国需要一个实力均衡的欧洲大陆。或者说是一盘散沙的欧洲大陆。例如在当年拿破仑崛起后。英国就联合荷兰、普鲁士、奥地利、沙俄共同对抗拿破仑。防止法国统一欧洲。
而到一战前夕。为了对抗新崛起的德国。英国又与沙俄、法国达成谅解协议。组成三国协约集团。
不过虽然三国有意联合。但英国并没有与沙俄和法国建立真正的军事同盟。也就是说英国在军事上对法俄没有义务。英国人还是希望能坐山观虎斗。让法俄对跟德奥打仗。自己躲在背后摘桃子。但英国人没想到德国竟然敢主动进攻了中立国比利时。这挑战了英国的底线。才导致英国参加了一战。
一战结束后。法国要求彻底削弱德国。但英国则不同意。因为伦敦不想看到法国在西欧一家独大。而苏联的建立更是让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控制。在战后英国甚至减免了德国许多赔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目的就是维护欧洲大陆各国之间的均势。
而在二战打响后。英国也是坚持“离岸制衡原则”。绝不允许德国独霸欧洲大陆。因此丘吉尔断然拒绝了希特勒媾和的请求。坚决和德国干到底。
说实话。希特勒的和谈态度还是很诚恳的。德国表示在自己主导的世界中。英国仍旧是世界列强之一。英国也可以继续保留在非洲的殖民地。当然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被德国人许给盟友日本了。
但即便如此。德国还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态度对待英国。然而在丘吉尔眼中。世界只能由英国主导。一旦欧洲的大陆被德国统一。那么英国纵横捭阖的时代就彻底结束的。这是英国所不可接受的。
总之在英国人的原则中。欧洲大陆是不可以出现一家独大的。谁要是强大。英国就会拉拢他国对其进行围殴。若不是英国的存在。欧洲早就统一N次了。
其实不只是在欧洲大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英国也是充当搅屎棍的角色。例如在远东地区。英国就曾希望拉拢大清帝国。阻止沙俄南下。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英国就为清军提供了不少武器。目的就是避免沙俄在中亚坐大。
只可惜大清不挣气。对沙俄始终硬不起来。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彻底放弃了清帝国。转而支持日本。当年正是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才敢发动日俄战争。
其他观点: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数百年时间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顶着耀眼光芒的帝国。却有着无数令人不齿的劣迹。最重要的当属“搅屎棍”的头衔。
很多人将英国称之为“欧洲搅屎棍”。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作为曾经的世界性帝国。英国的“搅屎”范围从来不只局限于欧洲。那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搅屎棍”。
除了数千年来看不得欧洲统一的小人心态。英国在五洲四海也埋下了一颗颗地雷。这种“分化瓦解”的套路玩得风生水起。直让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无数MMP在回响。
对于英国而言。“搅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交策略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一种一天不搅就浑身难受的习惯。
那么很多人就奇了怪了。难道这就是很多人顶礼膜拜的英国“贵族精神”吗?为什么这些个“贵族”会有比苍蝇还狂热的特殊癖好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窘迫的国土环境
岛国的自然环境。虽然历史上并未给英国带来绝对安全。比如英国在历史上分别被罗马军团、日耳曼人、丹麦人以及法国人入侵。但自现代英国开始形成后。岛国环境帮助英国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欧洲浩劫。
但岛国在限制了欧洲大陆征服者的同时。也限制了英国在欧洲大陆扩张的脚步。同时岛国的紧凑面积也为英国国力的膨胀设置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纵然英国在1801年合并了爱尔兰也无济于事。
这对于英国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灾难。虽然英国在全球占据了面积高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殖民地。但除了直布罗陀等据点。剩下的广阔殖民地几乎再难为英国主宰欧洲提供有力支持。
所以为了英伦三岛的安全。英国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平衡各国。严格遵循“谁强谁挨揍”的原则。用“离岸平衡手”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让欧洲大陆各国陷入“螃蟹理论”无法自拔。英国自然转危为安。
但一战还是不可避免地玩脱了。因为空前的伤亡。英国几乎打光了日不落帝国的所有资产。包括国内精英、债权国地位以及赖以生存的殖民地。
而一战的元气大伤又让英国在二战前走上了“绥靖政策”的弯路。再度让英国输得一塌糊涂。除了战胜国地位。英国几乎在二战中一夜回到解放前。彻底从日不落帝国沦为二流强国。
当然。英国的“本性难移”。除了难以接受英法成为欧盟主导者的局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二战后的英国开始借助美国的力量狐假虎威。而美国出于完全控制欧洲的需要。也需要英国的上蹿下跳。
所以。英国脱欧并不只是英国民粹主义的恶果。背后更有美国的影子。
2、特殊的殖民条件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比其他殖民帝国夺取的殖民地面积更加广阔。超过英国本土面积的110倍还多。
在英国本土面积狭小。能够供养人口有限的情况下。英国想要巩固对殖民地的统治。理论上是不可能像沙俄一样推行野蛮的“种族换血”的。毕竟即便杀光了殖民地人口。英国本土人口也不足以填补其空白。
所以。为了维持和巩固万里之外的殖民地。前期以贸易方式渗透的英国在人口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和挑起当地矛盾。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以印度为例。在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印度主宰以后。英国政府拉拢印度土邦。给予高度自治权。使土邦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鹰犬。
面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英国开始扶持伊斯兰教为主的穆斯林联盟。于是英属印度内部开始出现巨大分裂。
二战结束后。在难以继续维持对印度统治的情况下。英国于1947年抛出“蒙巴顿方案”。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裁判。最终也让印巴双方成为不共戴天的宿敌。
相比于法国等紧握殖民地不松手最后一地鸡毛的殖民帝国。英国因为统治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显得更加“拿得起放得下”。
从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开始。日不落帝国的盛极而衰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在电气化革命汹涌而来的大背景下。加上英国本土与殖民地相隔万里的尴尬境地。更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催化。导致英国霸权的衰落一旦开始。便无法逆转。
所以在平坦的下坡路上。英国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止损”。包括维持可怜的殖民地。以及有气无力的国际影响力。
而毫无疑问。“搅屎棍”作为另一种裁判身份。更能被昔日的殖民地所依赖。英联邦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化石”。更能怒刷英国的存在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124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英国,欧洲,帝国,伊朗,殖民地,大英帝国,沙俄,德国,法国,大陆
没想到大家都对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说英国是“欧洲搅屎棍”完全是在污蔑大英帝国。讲道理。区区一个欧洲根本不能概括英国在近现代几百年的“搅屎棍”业绩。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