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五十知天命”?
原创

孔子为什么说“五十知天命”?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怕弟子在人生路上栽跟头!这是孔子点悟弟子抓机遇、看风向、知进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其最后一次向身边弟子传授的内功心法。并没有什么王婆卖瓜的广告意图。“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七十多岁的人了。没必要、也没精力和心情自诩。

“天命”是上天为我们先定死。后定生而设置的“生命与时运的定数”;但。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指(时也!51岁/有勇有谋的当机立断;运也!55岁/顺水行舟的依法办事;命也!56岁/自知之明的溜之大吉)即。看准时机。责无旁贷、当仁不让的意气风发;认清形势、看懂问题、装聋作哑的公事公办;外加无耐与失意的灰心丧气、和识时务的知难而退……

如果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后来十余年的坚持为何不尽人意?如果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后来十余年的努力为何无功而返?如果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后来“看惯秋月春风”才耳顺的孔子情何以堪?如果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年近七十才超然物外、静下心来做自己份内从心所欲的编修工程?若再回想起“五十而知天命”却失去了二十年又从何说起?

我们都认定孔子是旧思想人。所以。我们敢断言他没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那种豪迈气概。也敢肯定他不具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那种雄伟霸气。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出人意料的大开杀戒!大开杀戒是维护鲁国面子理直气壮的神圣使命(“夹谷会盟”时孔子51岁。这是孔子自信加勇气知天识命的价值观);大开杀戒又是维护鲁国国君声誉而理所当然的秉公执法(“诛杀少正卯”时孔子55岁。这是孔子七日朝政辩论最终趁浪逐波的公事公办);“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孔子:一个“五十而知天命”懂得起音乐而识趣又重操旧业的56岁老人……

附:毛泽东的“五十而知天命”

人民网>>湖北频道

毛泽东71岁生日宴:用稿费邀请钱学森、王进喜等劳模

2015年05月05日09: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毛泽东71岁生日宴:用稿费邀请钱学森、王进喜等劳模

  他转身问陈永贵:“你是庄稼专家了。多大岁数啦?”陈永贵说:“50岁。”毛泽东感慨道:“五十而知天命。你们不要翘尾巴。一辈子不能翘尾巴。有些人不好。尾巴翘得太高了。要夹着尾巴做人!”

其他观点:

谢邀。

看了有些回答。发现没文化的人真多。不专业就不要回答。多看点书。有点积累。再回答不好吗。为何要秀出自己的无知。糟蹋中国文化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阐述的是自己“学道”至“得道”的过程。孔子之道师出周公。他并非“生而知之”。所以孔子说自己十五岁开始学。三十岁学有所成。谓之“而立”。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在鲁国就小有名气了。当然。这个时候。孔子更多只是知其然。很多道理为什么是这样他不明白。所以他第一次去请教老子。希望可以解惑。

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孔子境界明显提升了。不仅知理。而且觉得理之当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不惑。

到了五十岁。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于天而成。因为儒家之道。即人伦之道。是天伦在人伦的映射。孔子找到人伦的根源是天伦。所以知天命。

六十岁时。知天下通于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事事而耳顺。因为万事不离其宗。不离其道。故孔子能一通百通。闻声而尽知天下事。

到了七十岁。乘物游心。而不违物理人伦。不逾法度礼制。晚年的孔子因为读到了易经。所以境界有了本质的提升。已经走在了人道前往天道的路上。可惜刚刚开始就去世了。

其他观点:

这话连贯起来看。方显哲理。

孔子曰:二十弱冠。冠乃高高的发髻。即体面。显贵。三+而立。立。立业立家。四十不惑。惑乃迷惑。即成熟。不再懵懂。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乃自然所赐的机缘。天命不强求。成事三分靠人。七分靠天。这是应该明白的。有个顺势的道理。天命即天道人意的机运。有好多事可遇而不可求。这是人彻悟后的归纳。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16

    孔子,天命,而知,这是,人伦,耳顺,杀戒,不惑,之道,从心所欲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16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子为什么说“五十知天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16

    怕弟子在人生路上栽跟头!这是孔子点悟弟子抓机遇、看风向、知进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其最后一次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