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陶渊明与告密文化】
告密。有点像瘟疫。隔段时间便要肆虐一番。当人们还在对几十年前如蝗虫般遮天蔽日的告密者心有余悸之时。在退隐几十年后。告密行为再次在神州大地悄然繁盛。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这事如何又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下第一隐士陶渊明扯进来了?
陶渊明用一篇《桃花源记》给千百年来无数在心灵的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开出了一剂疗愈的良药。在饱受世态炎凉、宦海沉浮和世事沧桑之苦的中国士子的心中建造了一方田园牧歌式的净土。同时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桃花源成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国。
每当我们身心俱疲的时候。闭上眼睛。任凭思绪跟随渔人来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看那“阡陌交通”。听那鸡犬之声。我们立刻与桃花源的“黄发垂髫”们一起“怡然自乐”了。烦恼和疲惫随风而去。
尤其。当我们跟随渔人来到“村中人”的家里。主人“设酒杀鸡作食”。客人放量豪饮。这家吃了又上那家。家家“皆出酒食”。热情无比。我们沉浸于“村中人”的纯朴和善良。暂时忘却了世间的尔虞我诈。
渔人天天喝得酩酊大醉。一连数日。乐此不疲。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桃花源再好。终有离去之时。这些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村中人。在送渔人走的时候。只弱弱地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咱们这里的情况“不足为外人道也”。等于委婉地请求他:您出去了千万别跟外面的人讲我们这个地方的秘密。酒足饭饱的渔人一定是拍着胸脯、打着饱嗝慨然应允:放心吧。我不会跟别人讲的!
没想到渔人出了桃花源。“得其船”。一路划行。一路做了很多寻路标记。连回家给父母妻子报个平安都没有。直奔太守官邸告密去了。嘴角的油腥还在 。口中的酒气尤烈。耳中的嘱咐仍然。可“守密”的承诺却立刻抛到九霄云外。诚信和守约更不知为何物。
读到此处。桃花源的美好意境戛然而止。再也无法闭目悠游。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陶渊明虚构这个情节。肯定不是故意宣扬告密行为。他的目的应该是营造一种“寻而不复得”的神秘氛围。使桃花源成为虚无缥缈的世外之物。从文学上讲。这肯定极大地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但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千百年来无数桃花源的追寻者都未曾认真考量这种行为的道德意义。这折射出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值得深思。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里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在读中学时就能倒背如流。陶渊明这个名字与《桃花源记》一起成为很多中国人心中的清净圣地。现在突然有人跳出来将它们与令人不齿的“告密”二字联系起来。确实令人无法接受。我也曾无数次将自己沉浸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意境里。从不曾感觉到渔人的行为有什么不妥。直至最近。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团体利益与个人道德的冲突问题。才注意到我们的现实和文化(哲学、历史、文学)中。为实现集体目标而降低个人道德要求的事例俯拾皆是。《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告密即是事例之一。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一个人只要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哪怕他的所作所为突破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往往都能获得集体成员的默认甚至赞扬。
作者臆想出这个桃花源得而复失故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种求而不得的超然物外的生活的向往。渔人只是一个道具。其行为无足轻重。不值得关注。然而。文化的作用正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恰恰是一些微不足道、习以为常、不易察觉的行为能够表现出人在特定文化下的价值取向。有的人还给渔人的行为抹上了英雄主义的色彩。比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桃花源的美景。此处。团体获利后。他的背弃行为获得了赞许。
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虽已辞官归隐十六年。但潜意识里。站在曾经的彭泽县令的角度。渔人向太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是理所当然的。是值得赞赏的;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桃花源记》的沉迷者们。官本位思想也是根深蒂固。渔人向官方报告当然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善良而纯朴的“村中人”的角度看看。如果太守派出的人真的找到了桃花源。会不会觉得自己被自己所信赖的人出卖了?会不会对渔人的行为义愤填膺地进行道德审判?
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自有其过人之处。他构想出一个“诣太守”的渔人。同时又设计了一个让告密者无法实现其目的的局:“遂迷。不复得路”。密是告了。但并没有因此给桃花源带来灭顶之灾。否则。世人心中再无一方桃花源也!
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人前赴后继地在自己的心灵世界或现实世界里寻找着这方迷失的桃花源。鄙以为。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并在此基础上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担当社会角色。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但不能放弃做人的基本原则。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找到重回桃花源之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如果非要说渔人是告密者勉强赞同题主的观点。因为文中确实有写道。
渔人出了桃花源以后。一路上做记号。回去以后赶紧告诉太守。渔人的嘴脸不可畏不恶心。桃花源人处处善待于你。你却恩将仇报。想要打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彻彻底底的背信弃义告密者形象。正和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九色鹿》故事如出一辙。
千百年来。陶渊明给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请不要去破坏它。
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也许桃花源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但是我们精神世界一定得有桃花源。网络上看到过将《桃花源记》当作细思恐怖的鬼故事来分析。我一点也不赞同。纯属是为了博眼球。在这里我们要走进陶渊明内心深处。看看他的人生经历。也许你就会明白他到底再讲一个什么故事。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当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国家政治腐败。官场贪污腐化。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陶渊明原本本想入仕为官。实现心中理想抱负。但是和现实世界相比较。个人实在太渺小。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继而退隐山林。过着田园生活。桃花源就是他理想生活的乌托邦。
在桃花源里面。没有战争。没有妻离子散。这里的人类过着最原始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男耕女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反映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和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在故事的结尾处安排了高尚之士刘子骥去寻常桃花源是有特别生意的。千百年来。桃花源就是文人士大夫内心深处的乌托邦。如果有一天都没有人相信桃花源的存在。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桃花源是一泓清冽的泉水;
桃花源是一方故乡的山水;
桃花源是一团温暖的火焰。
给我们人生的旅途带去甘甜。让心灵不再流浪能够找到诗意的栖息。在寒冬的路上。不再寒冷。
其他观点:
陶翁既然瞩咐。不要告诉别人。不管什么原因。将这个隐秘的世外桃源。告诉他人是不妥的。是不守信用的表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187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桃花源,渔人,太守,陶渊明,桃花源记,自己的,告密者,乌托邦,的人,千百年来
没想到大家都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了一位背信弃义的告密者,你同意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陶渊明与告密文化】告密。有点像瘟疫。隔段时间便要肆虐一番。当人们还在对几十年前如蝗虫般遮天蔽日的告密者心有余悸之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