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邀。
先说答案
“孝”的重要标志有这四点:不违礼。不逾节。不失义。亲于仁。
儒家的孝道
《论语·为政》篇用四个章节对儒家的孝道进行了阐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云先生在解说《论语》时这样写:
孔子对孟懿子说。不违礼为孝;
对孟武伯说。不逾节为孝;
对子游说。不失义为孝;
对子夏说。亲于仁为孝。
对于君子来说。这四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孝道:不违礼。不逾节。不失义。亲于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孟懿子问孝。只是具体的问。如何事亲。才算是孝。因此孔子回答他。不违礼。便是孝。
但孟懿子没有深刻的思考。为什么人应该孝敬父母。
从以无违父母为孝。到以无违礼为孝。这是从事亲的生活层面。上升到了孝道的人伦之道层面。
孔子担心孟懿子没领会透。自己也需要更深入的阐述孝道。所以才对樊迟说了后面的话。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此人好武而莽撞。孔子深知其平时的举动不慎。会让父母担忧他有什么闪失。
如何才能举动皆妥当呢。在于不逾节。
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没生病的时候。担心孩子会生病。于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会生病;
孩子生了病。父母则担忧孩子什么时候能痊愈;
等孩子病好了。父母又要担心。孩子以后还会生病。
父母如此爱孩子。子女应该如何报父母之爱呢?父母如此担心和关心孩子。子女又应该如何让父母宽慰呢?
只有我们能体会到父母的这种无所不至的爱。体会到这种无所不至的关切。我们才能以心体心。以爱体爱。才能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孝。
孔子的弦外之音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成天让父母担忧得牵肠挂肚的。这种人怎么还敢奢谈孝呢?
子游虽有能力赡养父母。而敬不足。
所以孔子才会说子游。你养一屋子狗和马也是养。养父母也是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那奉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人认为。父母给了自己生命。等父母去世的时候。自己再风光体面地给父母送终;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养活了自己。等自己长大了。父母老了。自己再养活父母。这就算报了父母的生身养育之恩。
孔子认为。这并不是孝。
因为父母养孩子。并不是跟养猫养狗养马那样。是因为养着有用或者养着好玩。才去养育孩子的,而是发乎天。顺乎理。
什么是天理?为人父母。不生。不育。不养。都是伤天害理。
父母生育孩子。养育孩子。照顾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慈爱。是敬天理崇道之大义。反过来。孩子对于父母也是如此。
孩子孝敬父母。这也是对天理的大敬和大义。
敬重于爱。敬发乎义。爱发乎情。敬。是对天理人伦的大义。
爱狗爱马胜过爱人。这样的人在儒家看来。都是伤天害理的无道之徒。
而子夏为人。义节尊敬有余而温润不足。
所以孔子才会教导子夏。君子在侍奉双亲的时候。不仅要做到尊敬。还需要做到和颜悦色。
和颜悦色从何而来?深爱之至。则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则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则必有婉容。
仁。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要求。而是来自一种发自内心的深爱。
孝对儒家的重要性
儒家之道。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
儒家的整个伦理。都是从孝悌开始推导出来的。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就是天。因为父母生育了孩子。孩子尊一家之天。这是孝。
在一个族群里。长者就是天。因为长者承担着保护年幼族人的责任。年幼者尊年长者为一族之天。这是悌。
因为如果没有父母和族人里的年长者的保护。所有的婴幼儿都无法生存下来。
这是小孩子以父母长者为天的根源。
放大到一个国家。百姓为什么要视天子为天。因为天子一方面组织社会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一方面负责国防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天子带来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所以天子是天下之天。
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他既谈不上安居乐业。也谈不上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朝不保夕。
如果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忤逆父母。父母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逆子。父母会终止对逆子的养育。认为他不值得养育。
同理。如果在一个族群中。年长的族人保护年幼的族人。而年幼的主人受到保护。却不尊重族人里的长者。那么长者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奸人。就会把它逐出族群。认为他不值得保护。
放大到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却不尊重天子。在儒家看来。这就是乱臣贼子。就会被诛灭。因为这样的人不值得国家爱护他。
而儒家的孝顺和忠君。不是没有前提的。也不是像后世被曲解的愚忠和愚孝。而是父母长辈和君王承担了保护子女和天下百姓的责任。所以子女和百姓。要爱戴父母和君王。
君王勤政爱民。百姓才会敬君王为天下人之天子。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句话讲的是。皇帝只有像个皇帝的样子。在道德和才智上双重完备。百姓才会爱戴他是自己的君主。才会甘愿做他的臣民。反之。百姓就会推翻它。因为君主没有君主的样子。老百姓就不愿意做他的臣民。还会把他轰下去。同样。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儿子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才会遵从父亲。
孔子还说。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中国文化的君臣之道。从来都不是君臣之间的人格不对等。而是皇帝要对待臣民彬彬有礼。臣民才会帮皇帝治理天下。
孝对儒家的德治为何如此重要呢?
因为对天子来说。他要做的事。不外乎是治人事天。
他作为天的儿子。受天命所嘱托。在人间代为施行天道。代天管理天下百姓和万物。这是事天。
天子没有把天下治理好。就是有负于天的委托。事天无功。这就是不孝。
天子视百姓为子。百姓视为天子为君父。如果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被蛮族欺负了。治人无能。那么天子就是不慈。
事天治人两方面全失败了。为天之子不孝于天。为百姓之君。不慈于天下。这样的人还能做天子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德不足以配天下。不可以再做天子。怎么办呢?重新换一个有德之人做天子。
儒家的孝。是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庶人。是自上而下的孝道。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庶民之德自下而上的传导孝道。
其他观点:
不喜欢东拉西扯讲一堆晦涩干瘪的大道理。所谓“大道至简”。简单地说吧。所谓“孝”。是儒家对待家庭伦理中。要求晚辈对长辈的行为要求。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具体讲孝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道”或者说总纲。又或者说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其实我们都耳熟能详了。无非“仁爱”而已。
所谓“仁”。用现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就是换位思考或者说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爱”。就是在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对方的理解与包容。进而助人利他。
儒家对待基本的人伦(人际关系)提出了“三纲”的要求。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其中父为子纲所对应的美德正是“孝”。
如上所说。不要忘了。孝是仁爱的衍生概念之一。仁爱是孝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子女是否真正站在了父母的立场上为父母想问题?并能因此理解和包容父母的苦恼与过失。进而帮助父母排忧解难? 另外。光是心里尊重父母还不算。你还要将你内在的、看不见的尊重通过外化的言语举止体现出来。让对方清清楚楚地感受得到才行。这种外化的形式就是相应的“礼”。即对待父母时该有的说话方式和语气态度。以及行为举止、规矩礼仪。
综上所述。孔子认为“孝”的重要标志: 从内而言。要真正对父母心怀仁与爱。即站在父母角度想问题。并帮助他们排除犯难;从外而言。要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与尊敬外化于行。通过礼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父母真正感受得到。从而心生喜悦。
其他观点:
孔子认为“孝”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呢?《孝经》里的答案很明确。孝。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体现存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有个总概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一切品德之本。在这个总原则下。孔子列出了四种地位不一样的人。所体现的孝道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天子之孝。认为。天子爱自己的百姓就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的话。就不会怠慢自己的百姓;天子敬自己的百姓就如同敬自己的亲人一样的话就不会耽误百姓。会用孝敬亲人的方式感化教育百姓。
其次是诸候之孝。诸候身份高贵且富裕。诸候戒骄横崇尚节俭才能保住贵富。保住自己的贵富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属民和宗庙。守护好自己的属和让自己的宗族代代延续下去才是诸候的孝。
再者。是公卿、大夫之孝。认为。公卿大夫遵礼制守法度。言必守法。行必遵德。发表言论不违法律。平时的行为不违背道德法律。这才能保住自己的宗庙和家业。
再者。是士人。用侍奉双亲的心去侍奉君主。其孝和忠是一样的。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也能守住自己的家业。
最后。是普通人。利用四时的自然规律。勤于耕种。行为谨慎。节约俭省。来供养自己的父母。
从以上来看。孔子提倡的孝导根据当时社会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孝是百善之根本。所有品德和教化都由此而产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234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父母,自己的,儒家,孔子,天子,孩子,百姓,孝道,才会,这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子认为“孝”重要的标志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邀。先说答案“孝”的重要标志有这四点:不违礼。不逾节。不失义。亲于仁。儒家的孝道《论语·为政》篇用四个章节对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