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因我从未做过教育工作。不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仅就个人理解说点看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语出《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传承过去的东西。自己不随意创作。不去创新。相信和爱好古代的事物。
对于孔子这种做学问的态度于当今有何启发?我是这样理解的: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时代。信息相对封闭。社会发展缓慢。这种对先贤智慧抱着一种谦虚态度。承接“道统\"思想。不求发展创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创新。不求变。必然会跟不上时代潮流。最后被时代淘汰。
其他观点:
在《论语 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老彭。有人考证是指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人考证是指两个人中的一个。这属于考据学研究的范围。我们不去深究。这两段话阐述的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其中的“述”不能只解释为“讲述、述说”。“作”也不能只解释为“写作”。“述而不作”应当是指孔子只阐述前人之学。自己不过多地进行创造、发挥。
事实上。孔子并非只讲述不写作。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作春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但是。孔子在“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态度。即对古人、古事经过认真考查后。只进行客观的叙述。不加入自己的褒贬色彩。这就是“述而不作”的具体含义。
孔子的这番言论。对今天某些所谓改革、创新者而言。似乎不合时宜。他们会嘲笑孔子顽固守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复古主义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孔子的确有“信古”、“好古”的一面。但孔子的“信古”、“好古”绝不等于复古。一方面。他系统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是要保存这些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以此来看。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学家;另一方面。他在整理这些典籍时。也并非“述而不作”。《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记载。孔子作《春秋》。为什么能使“乱臣贼子惧”?这是因为《春秋》在看似冷静、平淡的叙述中。实际上蕴含了孔子的思想倾向。这一“春秋笔法”。深深刺痛了乱臣贼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见。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实际上是自谦。他不但“作”。而且“作”的好。“作”的多。
生当乱世的孔子。实际就是在做这一工作。他以“好古”的态度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就是希望当时的有识之士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寻找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想之路。这条道路在孔子逝世几百年后。由秦始皇变成了现实。虽然秦朝所走之路与孔子的理想相去甚远。但孔子毕竟通过他所整理的古代文化典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因此。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将来。搞历史研究的人都应受到尊重。同时历史学家也要像孔子那样。“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不可只凭自己的主观好恶。随意“打扮”历史。
作为教师。也要像孔子那样。不但要善于“述”。还要善于“作”。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用的文化和知识。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原原本本、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千古以来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教师的“述”。但是。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还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学会知识。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善于“作”。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述”不“作”。只会把知识教死。同样只“作”不“述”。学生没有知识量的积累。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方法。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是述而不作。学而好古。他的做学问的态度就是告诉我们。科学的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见。而不是主观的人为的去发明创造与自然相违背的事物。信而好古也体现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态度。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老师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准确无误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一定给学生准确而科学知识点。而不能加上自己的主观意向去任意发挥。学习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态度!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时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应该因地制宜。只有符合这个群体的才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老师经过不断地与学生接触、交流、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也是学习了孔子的信而好古的态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31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孔子,述而不作,态度,教师,知识,古代,自己的,典籍,这一,春秋
没想到大家都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做学问的态度对当今教师有何启发?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邀请。因我从未做过教育工作。不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仅就个人理解说点看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语出《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