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阅读中我们可发现。不论是采集十五国土风民歌而编成的“风”。还是收录周王朝宫廷宴享和朝会时的正声“雅”乐。又或是宗庙祭祀的“颂”辞。其大部分均是采用由2/2节奏组成的四言句式。那为什么作者不采用节奏感更强。更富于变化的五言和七言句式呢?
答案很简单。是不可为。而非不为。
《诗经》的创作时期。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期间。汉语言文学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时的词语、句法。都还不足以支持更长的句子。
那日。有诗友说。读《诗经》一定要用线装仿古的版本。这才能更好体会其文字的纯朴。我表示同意。
其他观点:
《诗经》的来源
今天所谓诗词歌赋。来源于文人创作的成熟文体。其中诗多为五言、七言。中国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文人诗歌创作集团☞ 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文学。
☞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诗经郑风》☞民间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曹植《美女篇》☞文人
诗经是最早最淳朴的成熟诗歌
早期诗歌也有二言、三言的。如吴越春秋时记载的一首《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巧笑倩兮。眉目盼兮。主谓结构。“兮”好比“啊”。同时起到语气驻留作用☞ 笑起来那个美美的小酒窝哎呀。那亮亮的大眼睛哎呀...
四言二节拍。便于劳作歌唱
四字一句。二字一拍。句式简单好记。歌唱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有致。早期的诗歌是劳动的衍生品。后来文人诗歌是专门细敲苦吟出的。讲究很多技巧、手法、规则。这就专业、职业的多了!句式自然复杂。
总结。早期诗歌有二言、三言、四言。简单。朴实无华。因是百姓劳作而唱。但四个字意思相对完整。分两节拍更适合劳作时歌唱。所以诗经多四言就不奇怪了。四言也是文人诗歌出现前非常成熟的形式。
其他观点:
为什么《诗经》以四言文体为多?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的句式多以四言为主。是因为他通常四句独立成章。期间夹杂着二言至八言不等。节奏鲜明。节奏感很强。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意义的表达和修辞上。有着很好的视听效果。
像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苍苍。白鹭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还有《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这些耳熟能详的诗经绝唱。多事叠嶂。韵律整齐。反复重叠 。复沓结构。之变幻期间几个词。但灵活运用。情感表达、画面转切、节奏有张有弛。曼妙无比。因为是经的创作多是描写劳动、生产、采集等农耕时代的人民生活状态。便于吟唱、歌颂和记录。因此。多用四言文体。能够清晰、简单明了的表达这些元素。从节奏的韵律上。简单、好记、好学。所以。诗经就多用这些方式。将当时的众多场面、场景、人物等都记录了下来。
也因此率先创立了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因为在《诗经》未产生之前。诗歌虽说已有。。但没有自己固定的体式。仅还流于口头形式。还多以二言为主;但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所以说四言体为题对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在形式、节奏、韵律和范式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价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333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诗经,诗歌,句式,文人,节奏,韵律,体式,中国,史上,伊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诗经》以四言文体为多?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阅读中我们可发现。不论是采集十五国土风民歌而编成的“风”。还是收录周王朝宫廷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