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帝几乎都称年号,没有谥号:文帝、武帝?
原创

为什么清朝皇帝几乎都称年号,没有谥号:文帝、武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们读古代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称为“什么帝”。有的皇帝称“什么宗”、“什么祖”。有的皇帝则称为什么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称呼上的区别呢。我们在称呼古代帝王的时候。可以称呼帝王的谥号。可以称呼帝王的庙号。可以称呼帝王的年号。甚至可以称呼他的外号。我们还会发现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称呼年号。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什么帝。但是如果说清朝皇帝没有谥号那么就错了。清朝皇帝不仅有年号。也有谥号和庙号。但是我们一般称呼其年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号。中国古代庙号存在的时间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据宗法制度。对国家有重大功绩、值得子孙后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会特别追谥庙号。商朝时期。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叫“太”、功高者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为“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魏晋以后。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拥有庙号。而隋朝以后。基本阿猫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谥庙号。甚至包括亡国之君也可以拥有庙号。庙号主要有“祖”、“宗”两种。通俗点说就是开创为祖守成为宗。有开创之功一般称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称为世祖、圣祖、成祖。如汉世祖、清世祖、清圣祖、明成祖。太宗则有发扬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祖、清太宗。世宗有守成有法的意味。如汉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传承发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继承皇位。

谥号指对已逝的皇帝、后妃、诸侯、大臣以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按照其一生事迹进行一个盖棺定论的评定后。给出一个评定称号。谥号不仅在古代中国盛行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地也非常盛行。

先秦时期的谥号基本上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情况。一个字的如周武王、周成王。两个字的如秦昭襄王、秦庄襄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废除了谥号。汉朝重新恢复谥号。汉朝皇帝的谥号基本是一个字。由于在前面加上一个“孝”字。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两字谥。

唐朝开始。尤其是武则天开始打破一字、两字的惯例。开始在流行多字谥号。如唐高宗李治谥号为“天皇大帝”。749年有追谥为天皇大圣皇帝。754年再一次追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字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阿谀奉承。唐高宗以后皇帝谥号的字数。基本上都在四个以上。

谥号的字数由最初的一个字发展到多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唐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基本上就一两个字。唐朝之后往后会在最关键的那个谥号字之前加上一大串修饰词。主要是赞美之词。明朝皇帝的谥号字数基本稳定在十六个字。清朝皇帝的谥号则可以多达二十几个字。

明清时期。谥号基本完善稳定。明朝皇帝字数基本上稳定在16字、17字或者21字。如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足足多达21个字。清朝皇帝谥号一般为21个字、23个或者25个字。基本稳定在22个字左右。

唐朝以前。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当时皇帝的谥号也主要是一字谥号或者两字谥号。用谥号称呼皇帝完全够用。比如汉武帝、汉景帝、汉昭烈帝、隋文帝、魏孝文帝等。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如果用庙号代指皇帝的话。就会出现无法称呼一些皇帝的情况。比如汉景帝没有庙号。该怎么称呼他呢?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都是称呼皇帝的谥号。简单方便又明了。

唐朝以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的谥号开始由一字谥号或者两字谥号转向多字谥号。另一种情况是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庙号都是一字庙号。如果这时候再用谥号称呼皇帝则显得非常不方面。有可能说了大半天还没有把皇帝的谥号说完。还有可能出现说着说着忘了皇帝谥号的情况。如果改用庙号则完全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所以就出现了我们通常听到的唐太宗、宋太宗、唐玄宗、宋真宗的庙号。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庙号要比谥号的级别更高一点。称呼其庙号也显得对这个皇帝更尊重。

明清时期。主要用年号称呼某个皇帝。尤其是清朝。许多人应该知道清朝皇帝的年号。却不一定不知道清朝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一种名号。我国第一个年始于汉武帝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为“宣统”(你要非说“洪宪”我也没有办法)。如果用年号称呼一个皇帝。得有个大前题。就是这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前。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不用年号称呼明朝以前的皇帝。但是世事无绝对。比如我们也会用贞观皇帝称呼李世民。用建武皇帝称呼刘秀。从明太祖开始。明清两朝的皇帝实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明朝只有明英宗有两个年号。主要因为这哥们曾经两次当皇帝。清朝只有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主要因为皇太极完成了由大汗向皇帝的过渡。

明清时期实行一世一元。皇帝如果不出意外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在称呼当今时代或者当今皇帝的时候。往往会把年号放在前面。久而久之。后人就用年号称呼皇帝。比如。清圣祖时期。可以称之为康熙时期。当时人可以称呼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后人也可以称之为康熙皇帝。康熙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叫做清圣祖。但是却知道自己可以称呼为康熙帝。康熙皇帝也有谥号。只不过谥号比较长达到了23个字。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我们可以称呼他为康熙帝。可以称他为清圣祖。也可以称呼他为大清仁皇帝。再比如。爱新觉罗弘历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我们可以称呼他为乾隆帝。可以称呼他为清高宗。也可以称呼他大清纯皇帝。相比较起来。年号最简单。使用起来也最方面。用年号称呼皇帝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还能准确知道当时所处的时代。

清朝皇帝不是没有庙号和谥号。只是我们习惯上用年号称呼他们而已。

其他观点:

其实清朝皇帝不仅有谥号。而且还特别的长。比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就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一共27个字。为历史之最。当然前面的24个字都是一些美好的词。最后的一个字才是主谥。也就是“高”。因此努尔哈赤也可以称做高皇帝。

在最终定为高之前。皇太极曾经给努尔哈赤上谥号为“武”。因此题中所说的武帝正是努尔哈赤!而文帝正是清太宗皇太极!今天小祁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古代皇帝的称呼和变化史。相信朋友们看完以后不仅是清朝。哪朝哪代也不会再有疑问了!

对于古代皇帝的称呼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谥号、庙号和年号。

谥号

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的盖棺定论的评价性文字。或褒或贬。字数长短不一。从一字到二十多字不等。大致规律是早期比较短。至唐以后谥号不断加长。

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褒谥有“文、武、明、睿、康、庄”等、恶谥有“厉、灵、炀”。平谥有“惠、献”等。

庙号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设置庙号的目的就是对那些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最初的庙号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比如说太祖、太宗、高祖、高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不是汉高祖!

后来随着需要上庙号的皇帝越来越多。而很明显这四种是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借鉴谥法中的字。也就出现了宣宗、文宗、武宗、仁宗等等。

年号

年号则属于汉武帝刘彻的创新发明。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的年号“建元”(公元前140年)。这个年后使用了六年。于公元134年又改为“元光”。

了解了谥号、庙号和年号以后。下面就来梳理一下古代皇帝称呼的变化史。

秦朝

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他扫六合建立秦朝以后就废除了谥号和庙号制度。因为他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

因此他自称始皇帝。后世则以二世、三世相称。直至传之万世。只是秦始皇的愿望却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二世而亡。也是极为尴尬!

汉朝至隋朝

又因为年号在这段时间内皇帝的年号不唯一。因此称呼皇帝的谥号比较普遍。比如说汉武帝刘彻(其实因为汉朝以孝治国。多在谥号前加一个孝字。因此为汉孝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

唐朝至元朝

当然这一时期年号仍然是不唯一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内。选择庙号称呼皇帝是最合适的!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

明清时期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年号和皇帝的一一对应。也就是一个皇帝只对应一个年号。这样就比较方便来称呼皇帝。比如说永乐皇帝朱棣、万历皇帝朱翊钧、康熙皇帝玄烨、乾隆皇帝弘历。

其他观点:

我是子彧。期待和您一起读史。

称呼是后人的一种约定俗成。清朝每位皇帝都有谥号和庙号。但是。后人还是愿意称呼他们的年号。为什么呢?

1 皇帝都有哪些称呼

实际上。从有皇帝开始。我们对于古代皇帝的称呼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

一般我们在称呼皇帝的时候。汉代以后。唐朝以前的都是称呼朝代+*帝。比如汉武帝/魏明帝/隋文帝。这个是他们的谥号;

唐到明的时候都是称呼他们的庙号。朝代+**宗或者**祖。比如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明成祖。这个是皇帝的庙号;

而明代中后期到清朝。他们的称呼都变成了年号+帝。比如嘉靖皇帝。康熙帝。乾隆帝。

那么这些称呼都是什么。怎么来的呢?

庙号是后世皇帝给加的。是后世祭祀的重要依据。是给予那些对王朝有着重要贡献的皇帝。一般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为标准。而且严格的制度。什么样的皇帝给与什么样的庙号。唐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个资格加上庙号的。

谥号是皇帝死后由下一任皇帝和大臣一起讨论而加上的。谥号的作用是为每一位皇帝的一生做一个总结。相当于盖棺定论。有功者加美谥。有罪者加恶谥。因此。每个皇帝都有。

年号是由汉武帝发明的。是每位皇帝生前确定的。用来纪年。一般新皇帝登基都会颁布新年号。有重大事项也会更改年号。比如我们常见到的万历十五年。乾隆三十年。万历和乾隆就是年号。后面表示年号用了多少年。

2 皇帝称呼的变化和原因

那么皇帝称呼为何会发生变化呢?

唐朝以前。不是每位皇帝独有庙号;同时每位皇帝的谥号都是一到两个字。非常简洁形象的概括皇帝的一生。比如汉武帝表示在武功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东汉倒数第三位皇帝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胡作非为。因此谥号为灵。

因此。为了统一的称呼每一朝代的皇帝并让后人理解。我们经常称呼他们的谥号。

但这种情况在唐朝发生了变化。人们总是习惯你好我好大家好。唐朝皇帝的谥号没有恶谥。比如窝囊不堪的唐昭宗竟然能够被谥号为昭;同时皇帝的谥号字数开始变多。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唐高祖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因此再称呼皇帝的谥号并不能准确的概括。而且不简洁。

同时每位皇帝都开始有庙号。而且比较准确。因此我们便约定俗成的将称呼改为庙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明朝中后期。开始发生了另一种变化。庙号也开始全是美好的庙号了。

谥号也废了。庙号也不准确了。怎么办呢?

3 明清皇帝为何称呼年号

这种情况到了清朝变得更加严重。不仅谥号越来越长。庙号全是美好的。而且祖和宗也开始乱用了。清朝一代出了太祖/世祖/圣祖三位祖。

这样的情况下。再使用谥号的话。那么努尔哈赤我们就要称呼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看着都觉得烦。

如果我们再称呼庙号的话。你能想象一下光绪一生都在傀儡生涯中度过皇帝。我们还要把他称之为清德宗。有没有一点违心?

正在烦恼之时。历史学家们发现。从明朝开始。除了明英宗/清太宗等极少数皇帝以外。皇帝们的年号都只有一个。执政生涯中都没有改过。于是。史学家们开始用年号来称呼他们。

把玄烨称呼为康熙皇帝。把弘历称之为乾隆皇帝。好像也还挺好。

于是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和清朝的皇帝们的称呼就变成了年号。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谥号和庙号。相反的是正是由于他们加了太多美好的词汇在他们先祖的谥号和庙号中去。才导致了他们的谥号和庙号没人愿意称呼。渐渐的不为人所知了。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1:13

    谥号,皇帝,庙号,年号,清朝,都是,明朝,努尔哈赤,唐朝,个字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1:13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清朝皇帝几乎都称年号,没有谥号:文帝、武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1:13

    我们读古代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称为“什么帝”。有的皇帝称“什么宗”、“什么祖”。有的皇帝则称为什么名。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