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鹤鸣沟人。1867年。牛兆濂出生于当地一个耕读之家。关于他的名字。还有个小故事。据说。在他出生前。他的父亲梦见了北宋硕儒周敦颐到他家做客。于是。父亲后来就给他取名兆濂。取字梦周。
幼时的牛兆濂。过目不忘。号称神童。十六岁时参加院试。名列生员前茅。二十一岁时中得举人。与此同时。他的才华名望。逐渐远近闻名。并且还获得牛才子的美誉。此后因为父守丧。且母亲病重。他未能如愿赴京试。按清代科举制度。若出现这种情况。那举人之名应被削除。恰好陕西巡抚方端极为看重牛兆濂的才华与为人。于是上书朝廷陈请不要削除他的举人之名。但为人方正的牛兆濂。坚辞不就。1893年。牛兆濂赶赴三原拜贺复斋门下。专心钻研程朱理学;同时更是广交同道。论学悟道。
1900年。蓝田适逢饥馑。牛兆濂主持全县赈灾救济。在此过程中。他的清正廉洁。更是广为流传。1901年。陕西创办师范学堂。聘任牛兆濂为学堂总教习。后辞归故里。仍然从事教育。此后。他曾担任陕西省咨议局常驻委员。辛亥革命爆发后。辞去官职。携家眷避住南山之中。1912年。原清廷陕甘总督升允随军反扑西安。为免生灵涂炭。牛兆濂答应当局前往游说。并最终免除战事的发生。
自1918年起。牛兆濂开始定居芸阁学舍。致力于教育著述。1930年东北三省被日本攻陷后。牛兆濂愤然写诗。号召全国民众团结御辱。1937年7月21日。牛兆濂病逝。其去世后。葬于芸阁学舍后面的山冈上。当时《大公报》还以《关中巨儒牛蓝川先生逝世》为题做了专门报道。
其他观点:
看新闻报道好像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小说里的人物可以虚构。但也应该有生活原型。附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愿望。于是就有了朱先生这个人物角色。诸葛亮的意思。白鹿原神一般的存在!能掐会算。既浪漫又现实。浪漫于白鹿书院舞文弄墨。现实于娶妻生子吃粮不管种地。国共年青时以教国学哲学为业。人到中年不拿酬劳的业余作者。编篡县志文化传承。大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小到治家井井有条。别家的女人都是这氏那氏。朱先生尊自己老婆夫人。生逢乱世。而全家老小毫发未损。儿子们该种地种地。该研墨研墨。于家有条不紊。于国忧心忡忡。国共两党人物皆奉若神明。普通百姓也尊尔称之为先生。智商之高。情商也不低。两党之间游仞有余。不像鹿兆鹏顶上命革命而负了白鹿精灵的爱情。也不像兆海非白灵不婚转眼和美眉儿子一生。更不像白鹿原上那些一坐一个腚印子一站一个脚印子的农民。嘉轩连娶七妻荷尔蒙过剩。子霖大雨露均洒白鹿美人。对朱夫人忠贞不渝只宠一人!所以。女人嫁人要嫁朱先生!生逢乱世得安稳。运筹帷幄使人敬。知书达理不咬人。雨露滋润独东宫。
其他观点:
陈忠实先生巨著《白鹿原》里的“朱先生”原型即是陕西名人、关中才子牛兆濂。
陈忠实先生本人也曾表示创作《白鹿原》过程中。塑造朱先生这个人物时几乎全面采用了清末民初关中一带饱学名儒牛兆濂的传闻故事和史料。
陈忠实曾自述道:“我与‘牛才子’说来有缘——他家的村子在灞河北。我家在灞河南。直线距离只有三公里多。牛先生是我刚能听懂话时就知道的大名人。从大人那里。我听到了许多关于他劝退八旗军、赈灾济民、通电抗日、主持禁烟、规劝军阀的事迹。”
陈忠实在创作中将“牛”字下面加了个“人”。变成了“朱”字。他在小说中根据民间传说。将以牛兆濂为原型的“朱先生”塑造成为承载儒家文化的乡土圣人。
牛兆濂1867年出生在蓝田县鸣鹤沟一个贫寒之家。其父牛文博从事商贩为生。据传在牛兆濂出生之前。牛文博梦见北宋大儒周濂溪(周敦颐)来到家中。因此儿子出生后为他取名兆濂。字梦周。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写朱先生给黑娃取名“鹿兆谦”。实也是由此而来。
牛兆濂果然不同凡响。九岁入塾。一览成诵。十六岁应县考。名列前茅。人称神童。二十二岁即中举。乡人多以“才子”相称。
就在牛兆濂即将赴京参加进士科考之际。其父去世。母亲染病。牛兆濂于是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名留在家中守孝奉养母亲。不赴公车。时任陕西巡抚升允将其举荐朝廷。委以重任。但也被牛兆濂拒绝。
此后牛兆濂潜心研学。名声日隆。被誉为陕西关中学派最后的传人。
关中学派注重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牛兆濂一生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有求必应。德行乡里。
1900年。关中遭遇大饥荒。牛兆濂不辞辛劳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处事极为清正。其子想在赈济局里谋个差事来赚一点薪水养家。也被牛兆濂禁止。
1901年。陕西创办师范学堂。牛兆濂被聘为总教席。因与自己理念不同。仅执教三个月即辞职回到白鹿原。
1911年牛兆濂因罂粟泛滥再次出山就任陕西省咨议局常驻委员。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事务。但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陕西随之响应。但在牛兆濂认为革命是“三纲五常之废弛。乃旷古之奇变也”。不顾新政府挽留辞去省咨议局委员。携全家避入南山。
1912年。原清陕甘总督升允由陇东率大军反扑西安。兵至咸阳。在西府激战。西安危急。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人去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去劝升允罢兵。牛兆濂为免除陕省生灵涂炭。毅然前往乾陵与升允会面。面陈利害。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挽救生灵无数。成为牛兆濂一大功业。
牛兆濂晚年主要在白鹿原讲学和重修蓝田县志。在白鹿原的芸阁学舍(即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书院的原型)。他亲率学生演习周礼。为农人百姓诵讲《乡约》。
《乡约》是宋代关中学派大家吕大临等人编写的《吕氏乡约》。据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部成文的乡则民约。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调整邻里乡党关系的规范。凡修身、齐家、交游、迎送、婚丧嫁娶。都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号召乡民和睦相处、患难相济、过失相规、德业相劝。
在《乡约》规范下。白鹿原的民风更加淳朴。正如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所写那样:“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牛兆濂一生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及国内外。凡各地同道邀讲。则欣然前往。所过之处。沿途百姓“争瞻风采。途为之堵”。
1930年日本攻陷东三省。牛兆濂发愿“终身不服外货”。并愤而减膳数月。还在报上发表《阋墙谣》诗。号召国人团结以共御外侮。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牛兆濂挺身而出。召集原上义勇五百人。通电全国出师抗日。虽终未有结果。但其壮志感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已卧病在床的牛兆濂忧愤不已。随之病情恶化。于当年7月21日病卒。
牛兆濂一生名重乡里。造福桑梓。但依然自谦不入“乡贤”。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让儿子手书:“我生平疚心太多。千万勿请入乡贤以重我之耻。我生平只不敢为非。不可铺张太过以为吾之羞。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实得。不可自欺欺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456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关中,陕西,白鹿原,白鹿,蓝田,学舍,周敦颐,蓝田县,陕西省,原型
没想到大家都对《白鹿原》上的朱先生真的是陕西历史上的名人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鹤鸣沟人。1867年。牛兆濂出生于当地一个耕读之家。关于他的名字。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