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原创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27岁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理论。辅助刘氏父子建立了蜀汉政权。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以后。从此就跟着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联吴抗曹。六出祁山。擒孟获。降姜维。为了刘氏父子的蜀汉政权。鞠躬尽醉、死而后已。堪称千古忠君的典范。自他以后。他的名字已成了后世智慧者的化身。

他的文学贡献。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也是相当有名的。他的《出师表》。不仅是千古奏章的典范。也是千古有名的治国政治论文。他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的治国方略。不仅是针对后主刘禅提出的谏言。而且也是警醒后人的名言。对后世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的《诫子书》。仅几句话。却胜过长篇大论。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些语句。堪称语言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人们修身的座右铭!

可惜他离世太早。才五十四岁。没能实现先帝遗愿!心中留下遗憾!

其他观点:

个人对诸葛亮很是崇拜

但是崇拜归崇拜

对诸葛亮

还是要一分为二。

无论三国演义。

还是三国志里。

诸葛亮

算是合格的一个军事家

也就是一个总参谋长。

但是

他算不上

政治家和战略家。

很多人崇拜诸葛亮

把他奉为神明

他的军事才能无可厚非。

但是他

没有远大的战略思想。

从隆中对到三分天下。

诸葛亮被神话。

但其思维

不过是军阀割据称王的思维。

很多人

甚至大多数人

都会不苟同

这样的说法。

那是

没有读过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尤其没有读过《论持久战》

或许有人认为时代不一样。

其实战略思想适合所有的空间

关键是灵活运用。

精髓就是用时间换空间

诸葛亮连年征战

分兵进击

面对强大的魏国

几出祁山

在空间上

与强大的帝国

几拚消耗

而以失败告终。

可见

其军事战略思维的局限性。

在战略格局上

司马懿用拼消耗的方式

拖垮了蜀国。

累死了诸葛亮。

在用人上

诸葛亮

也没有大胆放手。

失去了培养帅才的

很多机会。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战争中培养人才。

而诸葛亮一死

就只有

“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这就是诸葛亮的短视。

正是

其缺少远大的战略思想。

死后不久。

蜀国灭亡。

借三国志作者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善治国。不善统兵”。

其他观点:

感谢系统邀请。很开心回答这类问题。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给出评价的人越接近被评价人物生活的年代。评价越真实。给出评价的人地位越高。评价越客观。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古代文臣武将中忠勇智慧的代表人物。历朝历代对他多有评价。但是。现代人对诸葛亮的认识和评价多是基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小说不等于真实的历史。对诸葛亮还是应该多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

与诸葛亮同时代且是最大对手的司马懿这样评价他:“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翻译成现代的大白话就是: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制定官职。遵从权力制定制度。广开门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承认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各种事情都很明白。什么东西都遵循他的规律。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公正的看待事务并且处理的很公开。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确没有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这个评价还是很有历史责任心的。

其实。能够综合《三国志》的记载和《三国演义》的描写来评价诸葛亮。才最接近老百姓心里的诸葛亮。以我20多年的读书经历看。能够这样评价诸葛亮的。只有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毛主席在读书中。有很多有关诸葛亮的批注。如:

初战亮亲自临阵。 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摘自毛泽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七十二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92页)。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摘自毛泽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中《项籍》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

有真必有假。虚夸古已有之。赤壁之战。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引自吴冷西的《忆毛主席》第109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出版。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引自《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引自萧心力的《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第3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他说。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工作。

1955年元旦。毛泽东在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时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毛泽东曾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是有雄才大略的。他不仅能够及时而又全面地了解天下大事。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社会、政治因素作出深刻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他能够做出三分天下的预言。然而。他的错误在于将荆州和益州选为根据地。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荆州和益州相距千里。不能相互照应。时间一长。荆州必失。即使关羽不傲慢。不大意”。荆州也会在魏、吴的夹击之下难以自保。荆州一失。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出秦川的军队就失去照应了。“反攻”中原也就成了画饼。

总体来看。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政治能力强。后勤管理好。战略战术方面还有欠缺。这个评价和《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近乎一致。陈寿生于公元233年。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两者几乎是同时代的人。毛泽东生于1893年。与诸葛亮。陈寿相距1600多年。伟人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啊!!!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

陈寿《三国志》

陈锋 王翰编著《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孙宝义 刘春增 邹桂兰编著《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读三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24:43

    评价,的人,也会,荆州,批语,刘备,益州,管仲,蜀汉,成了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24:43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24:43

    谢谢邀请!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27岁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理论。辅助刘氏父子建立了蜀汉政权。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