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军队人数有没有1000万以上?为什么?
原创

清朝的军队人数有没有1000万以上?为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战争规模很大。动辄出兵数十万;但是清朝是个例外。

比如在决定后金命运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有11万人参战。后金只有6万人迎战。

明清之间的另一场关键战役松锦大战中。明军出动13万。清军只有5万人参战。

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初期的时候清政府投入了3万兵力。

第二次金川之战。乾隆调兵遣将。也没有超过10万。

中俄雅克萨之战。清军甚至只有2500人。

即使是康熙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出兵规模也不大。

关键战役的乌兰布通之战。清朝动员了10万兵力。但其中大多是辅兵、后勤军队。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兵力。仅五万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满族是个少数民族。人口本来就少。

清军入关时。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汉族降将孔有德等联军二万余人。各旗包衣、外藩共计一万人左右。对外号称二十万。加上眷属、奴仆最多100万人。 1644年清军入关时。东北地区的人口。估计在200万左右。

在此情况下。满清自然没有足够的兵丁。只能因地制宜。将自己的部队打造成精兵。提高士兵单兵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

到了乾隆时期。国家进入盛世。政治稳定。国力在亚洲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在这个时期。乾隆用兵的时候。为什么兵力依旧那么少?

清朝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版图最大。领土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统治区域大。人口多。

嘉庆时期。人口达到了2亿左右。军队数量自然不小。

从康熙、乾隆。到嘉庆、咸丰。再到以后一直到咸丰朝。都维持在80万人左右。清朝乾隆年间。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军人数总共约15万人;全国绿营兵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

综上所述。清代的军队规模并不小。

然而。朝廷每次用兵。很少出动10万以上的军队。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八旗兵优先

满清之所以入主中原。是建立在打败明军基础上的。

因此。大清统治者从骨子里瞧不起汉兵。觉得他们没有战斗力。

在用兵的时候。大清皇帝一般都要优先使用八旗兵。

事实上。清朝多数时期。汉兵整体战斗力普遍较低。尤其到清朝中后期就更是如此。汉人士兵内心对大清统治者有抵触情绪。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很多时候不会真的卖命。大多数时候。汉人军队靠不住。

发生在1765年的清缅之战。云贵总督刘藻兵败自杀;继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兵败被赐自尽。

在此情况下。乾隆不得不让自己人出战。

出身满洲镶黄旗的明瑞。临危受命出任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出征缅甸。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明瑞对缅甸的第一次战斗。果然大获全胜。

再次征战缅甸。乾隆让富察·傅恒为主帅(明瑞已经战死)。此人也是满人、满洲镶黄旗人。

在十八世纪末进行廓尔喀之战中。藏人官员和军队的表现也非常糟糕;四川总督、汉人李世杰带领的绿营兵表现也乏善可陈;让廓军杀入西藏。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

清廷不得不撤换一批擅权、失职的西藏官员。让满人上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二十五日。皇帝召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来京。率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讨廓尔喀。

福康安出战。果然马到成功;不仅收复失地。还攻入廓尔喀。

在清军的凌厉攻势下。廓尔喀只好请求投降。

事实证明。在清朝中前期。八旗军能委以重任。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战斗力相对比较强;而且还因为八旗子弟本来就属于统治阶层。是既得利益集团。

江山本来是自己的。打起仗来。八旗子弟以自然非常卖力。

而满族人口基数少。人口总数上不去。以八旗子弟为成员的八旗军队的数量受到限制。总数始终维持在20万人左右。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这个数字没有太大变化。

八旗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驻京八旗。一部分是各省驻防八旗。

驻京八旗也叫也叫禁旅八旗或京旗。人数在8到10万左右。这支部队是拱卫京畿。负责皇帝和最高统治集团安全的精锐部队。

驻京八旗主要由两大部分。即左翼镶黄旗旗营、右翼正黄旗旗营构成。下设骁骑营、前锋营、火器营、健锐营等等名目。

这些部队或驻扎北京城内。或驻扎京郊。一旦有事。他们能快速反应。赶到出事地点。

各省驻防八旗的人数在12万左右。分别驻扎在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等十八个地区。平均每个驻地兵力在6000人左右。有些地方甚至只有数百人。

驻防八旗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直接参战。而是监视那些汉人。以防他们图谋不轨、犯上作乱。

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扼守军事要地。对汉人形成威慑。

一般来说。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地驻防八旗是雷打不动的。以防汉人趁机作乱。威胁大清统治。

能够调动的。多为驻京八旗。

可是驻京八旗的总数只有10万左右。他们不可能全部出征。那样的话京城谁来守卫。皇帝安全谁来负责?

皇帝老儿要有个闪失。战争即使打赢了也没有意义。

所以皇帝只能调用其中的部分兵力。不能影响到京城的安全。

当然。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下。也会调动绿营军队。不过那些绿营兵一般都是配角。打酱油的。

绿营军队总数有六十多万。使用起来绰绰有余。

但是清统治向来不信任绿营。绿营无论在训练、军备、军饷上都无法和八旗军相比。跟后娘养得一样。

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主观上一直担心其战斗力太强。影响到大清统治。所以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一般不让绿营兵上。不指望他们。

可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军队都会因为长期处于和平环境而战斗力减退。八旗军也是如此。

八旗子弟自幼苦练骑射。彪悍勇猛。

由于连年战争。八旗子弟一直保持着尚武的民族风尚。按时操练。坚持不怠。每月在校场练习弓马六次。春秋两季集中操练马步骑射和火器。今日的东安市场就是城市八旗演练的旧址。

可是随着全国的平定。八旗兵以征服者自居。日渐骄横、享有特权、养尊处优。由于贪图享受。武艺日渐荒疏。到了同治年间。八旗兵完全失去了战斗力。形成只坐拿皇帝军饷、贪生怕死的纨绔子弟。

在镇压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的起义中。绿营和湘军、淮军分别成为绝对的主力。八旗兵彻底被边缘化。

军费负担过重

现代战争需要军费。古代打仗同样如此。

清朝打仗跟所有朝代不同。打仗投入军费特别高。

其他朝代发生战争的时候。皇帝只须提供粮草、供应武器就完事了。

清朝打仗除了粮草和军备。还多了一样支出。那就是战时军饷。

战时军饷类似于战时补贴。是在平时饷银之外的。

战时军饷分为两大类——战前一次发放用于打点装备衣物的行装银、战时发给作为生活补贴和日食所需的盐菜银与实物口粮。

出征行装银数额在12两到15两之间。每个士兵都有。

官兵平时待遇不同。行装银数额也不等:大将军4500两、副将军3500两。参赞大臣1500两。营总250两。章京150两等等。

一旦军队接到调令。军中士兵就会领到皇帝发放的出征行装银。每次战争只给一次。

如果出兵少了。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人数多了。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国家财政就难以承受。

至于军官。这个数字就更高了。雍正末年西北用兵。规定了军官的行装银数额:大将军5000两、副将军3000两。参赞大臣1000两。营总200两。章京150两。司官120两。笔帖式80两。前锋校、骁骑校、护军校50两。

出征盐菜银泛指日用菜金。等于是生活补贴。

《清史稿·食货志一》:\" 新疆 军屯分数。人获细粮十五石至十八石。官议叙。兵丁赏一月盐菜银。二十五石倍之。\"

盐菜银官兵不等。按月领取。

士兵每月3.5两。普通军官5两到10两。将军每月15到20两。

用兵时间越久。开支越大。

除了以上这些开支。还有战死抚恤、伤残补助。立功赏赐等等。

除了上述两类开支。还有后勤部队的开支。随军的工匠、民夫开支。这些人的数量通常是作战部队人数的1.5到5倍。

这些工匠和民夫不是免费征用的。因为他们也要养家糊口。政府除了给他们免除徭役。还要给他们生活补助。

所以说打仗就是烧钱的。清朝更是如此。

看一下清朝重大军事行动的军费开支。大概就有概念了:

两定金川用去白银775万两

两定伊梨。一定回部用白银2310万两

用兵缅甸910两白银

用兵台湾633万两白银

用兵廓尔喀6370两白银

古代王朝财政收入是有定额的。不会因为经济增长而增长。银子用一分就少一分。所以大清朝皇帝打仗。不是兵力多多益善。而是兵力越少越好。这样的情况下。清军从未发动过上百万人的大战役。更不要说千万了。

其他观点:

清朝军队连影子都算在一起。都没有1000万。

一个国家的军队的人数多少。不是统治者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

一般来说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人口基数。二是国家财政收入。三是国家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

我们知道。军队的一般士兵由男性组成。虽然有木兰从军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真正上战场还是男子。

不但是男子。而且还必须要壮年男子。儿童和老年人是不能上战场的。那叫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

强壮年男子的数量受人口基数限制。他不是工人做鞋子。想做哪个尺码的鞋。优先生产就可以了。取决于自然规律。

军队多少。还要跟国家的财政收入挂钩。

因为军人要发军饷。军人要吃喝拉撒、进行训练都需要产生费用。

有那么多军队。就要有相匹配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投入。

而且武器装备是会老化的。需要时常更新。同样需要投入。

所以说。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军费。没有军费。就无法养活那么多军队。

在农耕社会。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农业收入多少不仅取决于土地多少。还取决于劳动力多少。

都去当兵了。没有当打之年的劳动力种地。生产力低下。百姓温饱就解决不了。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所以军队的人数不是随意的。是要视情况而定。

而且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内部稳定。外部又有一个良好国际环境。军队规模就不需要那么大。

那么。清朝时期有多少军队?

古代户籍制度不健全。明末清初没有人口普查。人口数量众说纷纭。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

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 。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朝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

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

因为没有精准的人口普查。历朝历代中国的人口数量都是估计的。

直到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才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普查。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定下时间表:1908年颁布调查户口章程;1909年调查人户总数;1911年调查各省人口数。

最后得以汇总的各地上报人口总计6269万户。人口3.4亿。

该数据被民国学者认为明显偏低。但已经是意义重大。

古代的兵民比例是多少呢?

洪武二十一年。全国户籍为1065万。人口为5990万。

军队情况如下:

卫所分为京营军(保卫京师)。有48卫。约28万人。

地方卫所分为九边和沿海两大类:九边地区约170个卫。兵力超过百万。

沿海有54卫、99所、巡检司353处、烽堠997个。兵力约40余万。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正规军的兵力已经达到191万之多。

到了明末。国家局势动荡。财政陷入困境。明军连军饷都发不出去。所以尽管内忧外患。却养不起军队。

崇祯时期。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在145万左右。

那么。明朝时期的兵民比例是多少?

朱元璋统治时期。人口5900万。军队总兵力190万左右。军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左右。

明末人口按照一亿、兵力145万。军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

那么。清朝时期全国军队总兵力是多少?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驻京八旗和驻防八旗总兵力约15万人;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

总兵力为80万人。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没有超过100万。

看到这个数据之后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清朝时期军队总兵力太少了。

清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增长很快。

公元1700年有1.5亿左右。1779年即达到了2.75万。突破2亿大关接近3亿。1794年就达到了3.13亿。1834年人口突破4亿大关。

而清朝兵力。始终原地踏步。没有增长;士兵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25%。比明朝低了6倍。

为什么清朝兵力一直这么少?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是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少。

明末时期。满族人口不过百万。军队在15万左右。想要战胜人口是自己百倍。兵力是自己十多倍的汉族政权。只有精兵。

在决定后金命运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投入的兵力是11万人。后金只有6万多人迎战。

明清之间的另一场关键战役松锦大战中。明军投入兵力高达13万。清军投入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5万人参战。

但是清军势如破竹。明军兵败如山。

因为汉族是农耕民族。满族则是马背上的民族。

从宋朝开始。农耕民族就一直受游牧民族欺负。战斗力不能相提并论。

满族人骑射技术超群。让农耕民族甘拜下风。

明末清军唯一忌惮的军队。就是关宁铁骑。足以说明骑兵的素质。在冷兵器时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清军入主中原。让他们自信心爆棚。统治者认为。八旗兵可以以一当十。

既然15万清军。可以将150万明军打得满地找牙。丢盔卸甲;全国保持15万军队。完全可以维稳。让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根本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军队。

至于那些绿营兵。朝廷原本就没有抱太大希望。就是让他们扮演地方警察的角色。以汉制汉的。

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统治。也不敢养活一支规模庞大的汉族军队。担心他们犯上作乱。毁掉大清江山。

扩充八旗兵吧。满族人口不多。

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初期的时候清政府投入了3万兵力。

第二次金川之战。乾隆调兵遣将、大兵压境。兵力不过8万。

清缅战争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清廷总兵力也不过13万人。

但其中一半是民夫、辅兵、后勤部队。真正准军事部队。仅7万人而已。

中俄雅克萨之战。清军甚至只派了2500人。

人数是八旗兵4倍的绿营兵。战斗力非常差劲。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绿营兵打汉人杠杠的。一旦对外。就没有了本事。

在乾隆年间进行的关键战役中。很多是绿营兵被打得捧头鼠窜。乾隆迫不得已才派两广总督福康安率领八旗兵上阵。

只是到了雍正时期。绿营兵在年羹尧和岳钟琪的率领下有了出彩表现。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风光不再。不得不靠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来力挽狂澜撑场子。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清朝所依赖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战斗力江河日下。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形同虚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个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离它灭亡的日子还会远吗?

最后说一点。清朝时期想要有1000万军队。根本不现实。不是没有兵源(二战时德国8000万人口就动员了近千万军队。苏联一亿多人口也动员了1000多万人口)。而是没有养活这支军队的军费。

其他观点:

人口基数太小。财政吃不消。

古今中外。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达到1000万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军队的人数是国民总数的千分之一左右。按照这个比例。一个国家拥有1000万人的军队。那么国民总数就要达到100亿人左右。这怎么可能呢。到今天。整个地球的人口总数也就76亿而已!

1000万军队是什么概念?清王朝在乾隆鼎盛时期的国家年财政收入才6000万两白银。清王朝啥都不干。全部养军队。觉得可能吗?

清王朝的军队远比想想中的少。先了解一下清王朝的军队组成是哪些人。入关后一直到鸦片战争那么长的时间。军队主要是八旗军、绿营军和边疆少数民族的混编军;后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京师以外驻守八旗军和绿营军基本上都团亡了。这时候清王朝新增的一个军事集团。就是地方团练。以湘军、淮军、楚军为代表。在清王朝末年。国家实行新政后。又出现了新军。

对于清军数量。清代有大量的文献都有记载。多尔衮总领八旗12万人。其中满军7万。汉军2.6万。蒙军2.4万。由于八旗特殊的编制制度。八旗往后的一百多年数量变化都不大。入关后。汉族大量军队投降。被清政府编入绿营。在数量上一直保持在60万人左右。然后蒙古新疆西藏这三个特殊的地区。除了驻有八旗军以外。还要有政府允许的混编军。即不在八旗内的汉满蒙人和当地民族的佣兵。但数量很小。

因此在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军队保持在80万到100万人之间。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之后。驻守各地的八旗满城和绿营驻地基本都被摧毁。但清王朝在京师驻军特别多。因此军队人员缺失大概占总兵力的40%。比如19世纪80年代。八旗军仍有8万人左右。绿营军有40余万左右。但军队分布及不平均。这个时候地方团练就出现了。《剑桥晚清史》记载。团练军统逾在30万人。其中解散前的湘军13万人。淮军4.5万人。

这个时候可以看出。清王朝的军队保持在70万人左右。

后来地方团练又完蛋了。清王朝出现了新军。即所谓的新军36镇。同时绿营裁军。退出军事舞台。新军一个镇大概12000人左右。乘以36镇。就是43万左右。后来不久清王朝就被自己的新军灭了。

在灭亡前。据统计在册的军队数量有60万人左右。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可查的历史档案较多。因此军队数量多少大部分都比较实。不像远一些的朝代。动不动就宣传100万军队出征。搞的实际数量不太好查。

所以说清王朝1000万军队。是不可能的。巅峰也就100万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9:05

    军队,万人,绿营,清朝,兵力,乾隆,人口,满族,时期,清军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9:05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的军队人数有没有1000万以上?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9:05

    古代战争规模很大。动辄出兵数十万;但是清朝是个例外。比如在决定后金命运的萨尔浒之战中。明朝有11万人参战。后金只有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