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原创

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福临即位。此时朝堂上的满洲贵族中。确实没有人在能力与远见上与多尔衮比肩。

如果要评选谁是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多尔衮绝对是当之无愧。乾隆皇帝更是评价其曰:

“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

乾隆皇帝这样说并不是对多尔衮的奉承。而是事实本就确是如此。一方面是多尔衮的能力卓越、目光远大。另一方面则是此时的朝堂上。多尔衮这个睿亲王“睿”字是当之无愧的。其他的掌握权势的满洲贵族。与多尔衮相比。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当时。掌旗的亲王和郡王一共有七位。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以及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

我们来逐一分析以及与多尔衮进行比较。

皇太极时期“四大亲王”中排名最高、位列百官首位的礼亲王代善。此时已经年过六十。早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就已经逐渐退出了统治核心。他是因为年龄大、资历老。加上手中两红旗的实力而为人所敬重。况且在经历了被皇太极持续的打压和限制后。其本身也不愿意再过多的过问国事。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仅次于代善排在百官第二位的。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关系密切。由于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朝堂之上支持力量本就单薄。再加上其政治能力和政治手段远不如多尔衮。原本与多尔衮共同辅政的他。被多尔衮提出了辅政序列。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一直以来都是在皇太极的庇护下成长。打仗能力出众。但是与济尔哈朗一样。政治手段上并不成熟。最后还是被多尔衮害死了。

阿济格和多铎。一位是多尔衮的亲哥哥。一位是他的亲弟弟。两人都是功勋卓著。打仗非常的厉害。但是统治能力上就非常的有限。阿济格是典型的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多铎在日后江南地区的一些列暴行也证明了他缺少政治能力。这方面都是远逊于多尔衮。

最后一个颖郡王阿达礼就更不用说了。他的上位完全是沾了他自己的父亲萨哈廉的光。皇太极对他是爱屋及乌。本来是给予厚望。结果对阿达礼只能是恨铁不成钢。阿达礼既没有军功。也没有能力。同时在政治上有非常的幼稚。最终是将自己卷入到了政治旋涡中。只落得身死的下场。

所以在掌握朝中事务大权的几位旗主王爷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着政治上的短板。在这一点上。多尔衮确实是技高一筹。

而实际上。皇太极去世前的一年。即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就曾同明朝的崇祯皇帝主动议和。这也是当时满洲贵族的普遍态度。

“松锦大战”后。皇太极大获全胜。占领除山海关和宁远外的辽东大部。明朝则是损兵折将。再也无力抵抗清朝。同时内部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却是愈演愈烈。彻底的无法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竟然主动向崇祯皇帝抛出了橄榄枝。寻求议和。并且抛出了并不苛刻的议和条件。只是后来陈新甲的下人出现了重大失误。让本应秘密推进的和谈完全公开化。这才让不愿负责任的崇祯当场翻脸。坑死了陈新甲。也彻底撕毁了和谈协议。

在这样方面。皇太极与努尔哈赤也有着类似之处。他们对抗大明王朝。重点还是放在了辽东地区和整个东北。努尔哈赤希望获得明朝的册封。皇太极希望与明朝成为兄弟之国。为此皇太极在能吞并朝鲜的情况下。只是让朝鲜称臣。入关作战也更多的是为了劫掠。而当时的满洲贵族对于当前占有的土地和人口非常满意。反而是投降而来的汉臣包括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入关与明朝作战的心思颇为急切。只是皇太极认为处理好满洲人内部的问题应该摆在首位。再加上他刚刚五十。也没有想到会骤然崩逝。所以从皇太极开始就没有落实具体的攻灭大明王朝。统一全国的行动目标。

而多尔衮对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概念。确定统一全国的目标也是因为受到了这些汉族大臣和武将的影响。并且接受了这样的思想。

所以。如果不是多尔衮。且不说其他人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与远见去想要挥师入关。不是去劫掠。而是去一统天下。就说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意愿上。也不见得有人比多尔衮有着这样更加强烈的想法和愿望了。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清交替之际。多尔衮的一系列正确举动可以说为大一统的大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首先。把握住了山海关大战的历史机遇。

这一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在此之后原本准备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却突然同李自成反目。进而开始联络多尔衮。

此时的多尔衮准确的把握住了这次历史性的机遇。一来。不接受吴三桂的借兵。只接受吴三桂的投降;二来。除留下少数部队拱卫盛京。将其余兵马全部带到山海关。并且带上全部的红衣大炮;三来。坐视李自成与吴三桂血战。坐等两败俱伤。吴三桂投降。就这样。多尔衮打破李自成农民军。进而又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北京城。将政治势力和影响力从关外拓展到了关内。

其次。定都北京。举族入关。

多尔衮占领北京后。迅速决定让顺治皇帝入关。并且迁都北京。

一方面。定都与明朝的首都。更加昭显了清朝作为“明朝继承者”的历史地位。其统治更加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的号令天下。进而统御全国。

而跟随顺治皇帝而来的。则是关外包括满、蒙、汉在内的大部分的旗民。可以说是举族入关。而这些人日后也分布在了京畿周围以及全国各地。

再次。就是对前明官员全盘接收的策略。

在清军南下的过程中。对于前来投降的前明官员。予以官复原职的待遇。如果有立功表现的。还会酌情奖赏。这样一来。极大的增加了征讨和统一的难度。同时也使得清朝的统治体系和官僚队伍能够迅速的建立。

与此同时。对于前明兵将以及南明军队的招降过程中。创建了绿营。并对其主要将领予以“入旗”奖励。也极大的刺激了军队的投降。包括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向清朝输送的兵力就多达六十万。而他们也成为了攻灭南明的主力。

除此之外。多尔衮听从包括汉臣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建议。采取了一些列安抚百姓。消除痹症。减轻百姓负担的举措和办法。使得清朝的统治逐步趋于稳定。其统治的认同感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加强。如果是换做当时其他的满洲贵族确实很难做到。就算是纵观整个清初历史。也就是皇太极能够如此了。

然而。多尔衮采取了“六大弊政”。最终使得他没有亲眼看到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的那一天。

或许是被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亦或许是对清朝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太过于自信。在采取了一些列积极措施稳定了全国局面后。多尔衮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又采取了一些了错误的举措。包括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史称“六大弊政”。

伴随着“六大弊政”的推行和实施。极大的伤害了广大汉族人民的感情。更是激发了其强烈的反抗情绪。清军原本已经拿下了南方地区又一次陷入了混乱和纷争。而清朝也采取了极为强硬和残忍的方式进行了镇压。于是乎就出现了人们所熟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阴八十一日”等等一幕幕人间惨剧。

而在平息这些动乱的同时。清朝自身的实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耗。反抗清朝统治的运动再次进入到了高潮。包括南明永历政权以及东南的郑成功都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并且取得了极大地胜利。特别是永历政权的李定国两厥名王。威震天下。极大的延缓了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于关外的喀喇城。不仅留下了诸多的遗憾。还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清算。而直到多尔衮去世十多年后。伴随着吴三桂在昆明绞死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明朝皇族血统正是消亡。清朝才算是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基本占据了明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两京一十三省。大清王朝也就此建立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只不过。这一切多尔衮都没有能够亲眼看到罢了。

其他观点:

如果没有多尔衮。大清只能偏安一隅。不可能有大一统的大清帝国。

皇太极驾崩。多尔衮和豪格争皇位。没有多尔衮。说明多尔衮争皇位失败。以多尔衮的强势个性。他不会轻言放弃。双方必然有一搏。刀兵相见是必然的。结果只能两败俱伤。豪格既便取胜。大清元气会大伤。

皇太极驾崩是1643年9月。李自成1644年3月进北京。元气大伤的大清没有力量和李自成决战。吴三桂看到大清内讧也不可能头降清兵。

另外。豪格与多尔衮本来就不合。豪格之前始终是多尔衮的手下。打锦州、打察哈尔、打朝鲜。豪格都是多尔衮的副手。能力上豪格比多尔衮差得远。而且多尔衮也不是一个很好配合的人。豪格很难领导多尔衮。所以豪格当了皇帝不可能用多尔衮。豪格性格柔弱。综合能力一般。他当皇帝。没有多尔衮这样的人鼎力支持。问鼎中原他做不到。

没有多尔衮。豪格找个有能力的帮手不就行了吗?当时的大清。亲王贝勒中军事能力强者很多。政治能力强者还真不好找。

郑亲王济尔哈朗。除了多尔衮之外算是比较优秀的亲王。顺治继位后他和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他排第一。多尔衮排第二。地位在多尔衮之前。可是能力不及多尔衮。很快就被多尔衮取代了主导地位。

有人说了。豪格可以用范文程和洪承畴这样的汉人。他们有谋略有办法。可以帮助他问鼎中原。但是。谋士再好也是谋士。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当皇帝的豪格。豪格的能力达不到。再好的策略他看不出好来。不去用也是白搭。

豪格没当上皇帝。是他的不幸。也是大清的万幸。因为他没当上皇帝多尔衮才当上了摄政王。大清的最高权力才到了多尔衮手里。皇权只有和多尔衮这种有能力的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当时的大清也只有多尔衮有能力。洞悉时局。抓住机会。使大清朝问鼎中原。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抓不住。错过了。也许就永远丧失了。如果没有多尔衮。大清只能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大清能进化成大清帝国应该感谢多尔衮。

其他观点:

如果没有多尔衮。那么清朝有可能永远只能偏安一隅。类似于宋之西夏那种存在。称为大清帝国的话就有些名不副实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大概来说说。

如果清朝没有多尔衮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没有阻力的成为皇帝。豪格这个人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如果他成为皇帝。对内压服不了掌握八旗的诸王。做不到真正的中央集权。对外不会在明朝亡国以后抓住机会入关。即使入关肯定也没有太大作为。

二是清朝会出现幼帝福临继位。然后济尔哈朗摄政的情况。福临年幼。很明显没有掌控朝局的力量。济尔哈朗的政治手腕并不强。很明显不能如同多尔衮那般掌控朝局。自己内部都统一不了。那么面对明朝灭亡的大好机会。肯定只能干看着或者作为很小的。

所以总结来说。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入不了关或者说成为不了大一统王朝。只能是关外割据政权。身为割据政权。称为“大清帝国”是很勉强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42:13

    多尔衮,太极,明朝,清朝,亲王,大清,王朝,皇帝,满洲,能力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42:13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果没有多尔衮,还会有大清帝国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42:13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福临即位。此时朝堂上的满洲贵族中。确实没有人在能力与远见上与多尔衮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