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其实历史并没有污化隋炀帝。只是后人理解的方式不同。导致对隋炀帝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历史就是根据当时的事实进行记载的。不存在污化与不污化之说。对隋炀帝这个人。我觉得用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评价他的功绩。那就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过分理想主义。忽略掉现实因素。导致当时人们根本无法理解其所作所为。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我继续分析。
一、争夺太子之位
那并不是因为杨广心眼多。而是杨勇的很多行为引起母亲独孤皇后以及父亲隋文帝杨坚的不满。他平时穿着出行都比较奢侈。让杨坚觉得这个太子过分追求享乐。担心他成不了大事。
而独孤皇后呢。则是觉得杨勇妻妾过多。影响他做正事。更主要的是。杨勇的正妻还突然去世。独孤皇后觉得可能是他的宠妃阿云所为。原本希望杨勇对此事能够有所领悟。可是他依旧没有意会。正妻死后。还与阿云你侬我侬。引起独孤皇后不满。
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竟不闻作夫妻。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致此夭逝。
正是因为杨勇出了一些问题。杨广才看到机会。从而积极表现。不仅把自己的小妾都闲置不闻不问。专门宠幸自己的正妻萧氏。还将家里以及衣服等都弄得很朴素。
其后晋王来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这样一来。母亲独孤皇后对杨广很满意。觉得以后他不会像杨勇那样因为女色影响判断。父亲杨坚也很满意。认为杨广是一个勤俭朴素的皇子。国家江山交给他没有什么问题。不会因为铺张浪费与奢侈导致国家衰败。
二、后世认为的功劳
我们今天评价杨广。经常拿大运河还有科举制这些东西来进行标榜。今天我就深入分析一下。有人说当时杨广修大运河是因为贪图享乐。其实并非如此。大运河早在杨广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当时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运河修通对军事与经济发展都能产生很好的作用。
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大运河除了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之外。还可以稳固当时隋朝的统治。因为当时门阀贵族很多。而且大多还比较难管理。杨广把大运河修通。以后想要调兵或者什么都方便了很多。
这些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杨广的规划就有问题。原本他可以慢慢来进行建设。可惜他当时是这样操作的。一边找人去修宫殿。一边叫人去修大运河。还有一部分人在打仗。这种安排明显就太过于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这就是他自己的能力问题。
杨广完全忽略了一个自古统治者最主要也是最需要在意的问题。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天下哪怕到今天。还是普通百姓人口占比最大。当时隋朝也大同小异。普通百姓人口占比最大。要是你做的事情得罪了平民百姓。让他们感觉生活彻底没有希望。自然就会选择起义造反之类的事情来反抗。
我们今天回头去看那个时候的历史。更多看到的是一种结果。比如大运河。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以及后来的影响。但是总容易忽略当时的过程。你说杨广的失败。肯定是有原因的。绝对不会是无缘无故就有人要造反。
科举制度也是之前就有过雏形。杨广进行一下继续传承。后来唐朝逐渐完善。你说完全是杨广开创的。那也有些不符合历史。
三、征战不断
杨广在位期间。曾让军队去攻灭吐谷浑、攻克占城、征讨契丹、突厥、流求等地。并且都取得相应的巨大胜利。可以说最开始隋军的势力还是很不一般。基本可以说在周围地区中数一数二。战无不胜。
原本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到了那里。士兵生病严重。最后没有胜利就回来。高句丽派人来请和。隋文帝也就没有继续追究。高句丽原本距离隋朝都城距离就十分遥远。再加上高句丽地势独特。易守难攻。感觉形势不对就投降。投降一段时间又继续偷袭。这样对隋军影响颇大。
但是杨广没有总结父亲杨坚当时战争失利的经验教训。贸然带兵前往。还是113万。经过第一次亲征。军队受损严重。再加上亲征的同时杨广还叫200多万百姓继续修大运河。引起民愤。
所以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就有吏部尚书杨玄感谋反一事。弄得杨广只能匆匆赶回。无法对高句丽进行毁灭性打击。第三次亲征更不用说。国家经过修宫殿、大运河等工程的消耗。早已经十分衰弱。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人心更是没有。
结语
如果非要对杨广进行评价。那就是我开始的那句话。弊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是一个人如果连眼前的事情都把握不好。还说什么未来。似乎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其他观点:
存在这种现象。我们过去常常拿隋炀帝作反面典型。把隋炀帝说的一无是处。现代对隋炀帝有了客观评价。隋朝灭亡隋炀帝有不可推卸责任。但他的历史功绩也应该肯定的。例如:修大运河。现在青海土地基夲是隋炀帝时纳入中国版图的。科举制度也是他在位实施的。隋炀帝是想做事业的人。只是好大喜功。三征高丽操作不当导致隋帝国崩溃。他应该比秦二世等一些祸国殃民。无作为的皇帝强。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给的。是贬义词。其实他的真正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
杨广和李渊虽然有亲戚关系。但两人关系好像很僵。杨广杀了很多姓李的大臣。李渊对杨广很反感。一般来说。后朝对前朝末代皇帝评价都不高。都带有色眼镜。
朝代时间短。皇帝评价容易受污。皇帝在位政敌多。得罪人、伤人对。评价容易受污。像雍正帝。反对派。敌对派喜好污蔑对方皇帝。像对方文人污蔑曹操和武则天。
同样。各路群雄敌对派。反对派污蔑杨广。污蔑杨广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印象。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人。写作品下结论也有人为喜好因素。也受许多政治言论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隋炀帝被“污化”了。
其他观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隋炀帝是一个背负着千古骂名的皇帝。他为了当上天子。竟然对自己的老爸下手。他不惜民力修建大运河。只是为了自己到江南去享乐。他三征高丽。搞的国家最终分崩离析。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认为。杨广是被后世污名化的。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有时在他的思想中还有一点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都说杨广杀了自己的父亲。才成为了皇帝。可是证据呢?证据在哪里?史书上也没有这样写。
杨广当时已经是太子了。他的爸爸杨坚已经没有几天活头了。就算杨坚想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他也已经做不到了。一个垂死的皇帝。没有人会为他卖命。更何况在他的周围负责保卫的人都是杨广的亲信。杨勇如果敢来。保证他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所以杨广有必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吗?
再说杨广修建大运河。被大家认为是为了个人享乐。其实不然。他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南方自从衣冠南渡开始。就处于与北方平行发展的状态。当地的世家大族实力很强。不服王化。在隋朝攻灭了南陈之后。南方地区日中央政权之间显示出了一定的离心倾向。在隋朝初年。就曾经爆发过一次大的反叛事件。甚至还立了一个豪门大族的人。当了皇帝。
叛军仗着南方水网密集。和官军好好周旋了一番。隋文帝派了他的得力爱将史万岁带兵征剿。方才摆平了叛乱。当时南北交通不便。从北方的京城调兵到南方很不容易。
如今。京杭大运河开通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局面。沿着运河从北方调兵至南方。变得很轻松。这就如同一把利剑。时时刻刻地悬挂在那些不安分的豪门人士头顶。大运河修好以后。整个南方确实平静了很久。两晋南北朝屡屡发生叛乱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
其次。杨广开创并完善了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打通了上升通道。基本上的官场生存空间。为后世李世民以及武则天消弭世家大族对国家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杨广对外非常的强硬。灭吐谷浑。驱逐突厥人。南下攻灭林邑。将隋朝的赫赫天威传遍了天下。三征高句丽确实是杨广帝王生涯的一大败笔。他没有考虑到自己修建大运河。以及南征北战对于国力的消耗。悍然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
但是如果不是杨广自己太过迂腐。在军事上。爆发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提出了。只要敌人投降就停止进攻的天真要求。这无疑是给敌人穿上了一件假投降牌防弹衣。
如果是让隋军正常发挥。没有杨广的指挥。相信能征善战的隋军。在第一次攻击高句丽的时候。就能够让这个国家凉凉。而不是连打三次。把大隋朝给打完了!
应该这么说。杨广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立起属于他的大业。他也在为此疯狂的工作。只是他个性实在太急。明明可以花30年办好的事情。他非要集中在十年内搞定。
比如是他修完了洛阳宫就紧接着上马大运河工程。这样使得人民疲弊。怨声载道。到了后期又遇到军事上的连续失败。所以在大隋朝最强大的时候整个国家大厦突然崩塌!
所以应该这么说。杨广是一个非常想要有作为的皇帝。而且他也为此付出了努力。后来证明他的道路是正确的。
唐太宗的那一套对外政策不就是他这个小表叔的翻版么。只是唐太宗找到了比隋炀帝更好的方法。所以大唐朝才成为了天可汗之国。才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155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杨广,大运河,隋朝,炀帝,皇帝,自己的,的人,高句丽,评价,是他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是否将隋炀帝“污名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其实历史并没有污化隋炀帝。只是后人理解的方式不同。导致对隋炀帝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历史就是根据当时的事实进行记载的。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