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等人最后结局如何?为什么?
原创

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等人最后结局如何?为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绳人以法。人以法绳之。开作法自毙之先河。

商鞅变法。赏则立行。建信于黔首;兴国除敝。罚须速至。树威于贵族。赏罚黜陟。王之器也。皆假商鞅之手。贵胄颓废。时有倾覆之危;奴役思奋。便生改命之机。刑威法肃。令行禁止。秦国强盛。从兹始也!

劓鼻挖眼。刑残犹在;株连族灭。屡见不鲜。积一代恩宠。已是幸甚!未值权力更迭之先身退。恋栈不知其危。取死之道。新王杀之。收权立威。消解积怨。一举多得。王欲其死。稍加辞色。谗毁立至。商鞅求自保反。坐谋反罪车裂。死自作之法。死得其所矣!

苏秦合纵。六国合而未一。张仪联横。大秦各个击破。张仪虽地位显赫。尊宠殊荣。践行自有他人代之。运筹划策。远威权。近名利。见用则游说纵横。名利双收;见弃虽有借刀之祸。亦不难消弥。故兴时人不能谗。衰人人可毁。见矛说矛。见盾说盾。处攻防之间。居矛盾之内。纵横如是。张仪有终。

昔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赵精锐尽失。赵国震憟。值赵上下惊慌失措。大恨未凝之机。白起欲一鼓下赵。范雎忌白起功成。说秦赵和议。以破其功。赵得休养生息。全国知坑降始末。人怀必死之心。众志成城矣!

后秦屡战屡败。欲复用白起。白起知机已失。屡召不就!招怒秦王。赐死于贬谪之旅。国去虎狼之臣。范雎荐于己有惠羔羊之种代之。败亡于一己私心。虽未见诛。忧惭亦可至死。为狭私者戒!

吕不韦以商贾之金。易强秦之后。把持朝政数十载。秦王政纵知其为亲父。宁有留焉?最是无情帝王家。名正言顺尚弑杀残灭。能容恍惚之亲。淫其母昭辱天下?若就骨肉之亲适吕姓。秦基石正固。子嗣未绝。吕氏立成齑粉。遗无噍类矣!

秦王政壮而集权。削减吕不韦权势。吕犹著书扬名。高调如斯。著春秋而不假春秋。自尽乃是善终。较秦王政棒杀同胞母弟之狠。亦算人至义尽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身居高位。人必谗毁!仕途高位。恋栈之所。览无尽风光。临咫尺危途。慎之慎者矣!

作法滔滔自凌波

春秋纵横剑如舌

宽严莫向私处问

岂敢归宗任评说

其他观点:

秦国国君礼贤下士。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每一任都得到一位当世之才的相国辅佐。例如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让秦国的实力大大提升。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张仪两为秦相。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国横强而瓦解了六国合纵攻秦;范雎帮助秦昭王加强王权、剪除四贵。并且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以图东出;吕不韦在秦国任相。稳定了主少国疑的情势。这几人为秦国的强大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下场却不是那么尽人意:商鞅惨遭车裂、张仪被逼走、范雎抑郁而终。他们都将自己毕生的才华全部贡献给了秦国。他们虽然都不是秦国人。但为了秦国呕心沥血。结果最后却落到了如此结局。难道真的是秦国刻薄寡恩吗?

一、孝公既没。大秦只知商君而不知新主。

二、张仪为横。反复无常而为武王所惮。

同样。张仪游说六国。以横强破合纵。在返回途中。还没走到都城咸阳。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武王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于是不喜“只逞口舌之力”的张仪,在武王继承王位后。许多大臣进言:“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不过张仪也早早想好“退身之策”。离秦使魏。下场要比商鞅好得多。

三、应侯睚眦必报。可惜盛衰无常。


四、吕不韦“奇货可居”。可不懂君主之心

几位秦国的相国。都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早年都不受重用。但都能得到秦国在位的国君的支持。对于他们而言。秦国就是自己第二个母国。自然全力辅佐之。甚至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秦惠文王杀商鞅。但商鞅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可以说商鞅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张仪离秦。献上最后一策。既是保命。何尝不念及旧情?范雎虽睚眦必报。但对王上可谓尽心尽责;吕不韦虽然“重利”。但他对秦国的稳定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只可惜世事难料。虽然都没有安享晚年。但秦国也无愧四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0:07

    秦国,秦王,商鞅,国君,吕不韦,六国,后秦,车裂,睚眦必报,相国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0:07

    没想到大家都对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等人最后结局如何?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0:07

    其他观点:绳人以法。人以法绳之。开作法自毙之先河。商鞅变法。赏则立行。建信于黔首;兴国除敝。罚须速至。树威于贵族。赏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