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
原创

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古代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看到的古籍有标点符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加上的。古代人读书靠的是文言虚词断句。古人叫句读。这些文言虚词有之、乎、者、也、而、其、所、兮、哉、耶……相当于今天的标点符号。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句中的“者”“也”就把句子断开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习惯了读起来就不费劲了。古时候。小孩子开始上学。书买来以后。先由老师打上标点或请个老师打上标点。然后再教小孩子读书。这些标点以前都是圆点。到了清末。皇帝的诏书、白话文文章就有使用标点符号了。从此标点符号就被人们使用起来了。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就很完善了。

其他观点:

题主好!因为专业性质。我平时会常常接触到古籍。之前刚好写过一篇关于标点符号的文章。希望我的答案能对您有帮助。

通行观点认为。中国原本没有标点符号。直到清末。国人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才引入标点符号。以帮助人们理解书籍的内容。但实际上。古代中国早就有了与\"标点\"类似的符号。只不过没叫这个名字罢了。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文字主要记录在龟甲、兽骨和金属器皿之上。这时。标点符号的萌芽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先人偶尔会以线条表示停顿。

面对礼崩乐坏、群雄并起的社会局面。许多人纷纷提出挽救危局的思想主张。

孔子崇尚先贤。花了许多精力整理前世的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以作为教材。其他学者或著书立说。或汇编、阐释前人思想。也写出不少作品。这些作品盛行于天下。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标点符号也随着书籍的涌现而得到发展。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形符号以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用\"━\"形符号表示句子的停顿。类似于现在逗号和句号的结合。

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以及秦汉之际的战火。先秦时期的书籍遭到了严重破坏。

汉代书籍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部分是靠学者口述老师传授或自己看书而习得的内容。并记录成书。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故称为今文典籍。

另一部分则来源于鲁壁。是秦国焚书之前由孔门弟子藏于壁中。后来才重见天日。因为这部分书籍用先秦时的篆书写成。故称为古文典籍。

书籍的损毁和古文书、今文书的并行给汉代人理解书籍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某一句话到底该如何解读是当时学者常常争论的话题。

为了方便别人理解。章句之学日益兴盛。章句的本义就是在经传上所加的符号。能起到分章断句的作用。

《说文解字》中提到:\"章。乐尽为一章。\"

音乐结束称为\"一章\"。我们常说的\"乐章\"就是这个意思。而\"章\"的本义引申出来。就有了一件事讲完的意思。

汉代以提行的方式区别一章与另一章。时人谓之\"跳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分段。不过与现在通行的段首退两格不同。这时常常是段首提一格。

\"句\"即\"钩识也\"。\"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意为句子的停顿。常用\"∨\"和\"、\"的符号表示。

这时出现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句读(dou)\"的概念。

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序》中提到\"援引他经。失其句读\"的说法。在这里\"句\"和\"读\"意思相同。都用\"∨\"或\"、\"表示。类似于现在的逗号。

到了宋代。书籍则靠雕版印刷制作出来。在书版中。一个个方块字紧凑排列。空出位置来放标点符号不太高效。于是一般书坊在刻印书籍时就不添标点了。

但是一些优质的书坊还是会加句读。

《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提到\"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建本。也就是福建刻本会在字旁边加圈(o)加点(、)。用以断句。而蜀中字本和兴国本甚至在刻书时还会增加注文。将前人对书中内容的解释也一并呈现。

从历史材料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宋代的标点与汉代已经不同。

汉代\"句\"和\"读\"不分。而宋代的\"句\"表示语意完整的一句话的结束。用小圆圈(o)标在句末的右侧。与今天的句号用法相同。

\"读\"表示语意的停顿。类似于现在的逗号。不过其标注方法和所用符号却与今天的不同。当时的读(逗)号用小圆圈(o)或小点(、)标在句子中间。因为用的符号是小圆圈和小点。这时的句读也叫\"圈点\"。

明清两代

明代书籍刻印的技术除了在书中加圈点外。还会在人名的右边加上\"∣\"。地名右边加上\"‖\"。这就是专名号的来源。

在现代出版的古籍中。依然会用专名号标出人名、地名和书名。

除此之外。受科举的影响。时人也会用圈点的方式来评论文字。即他们会在认为精彩的句子右侧逐字加圈加点。谓之\"密圈\"\"密点\"。这类似于现在作文老师画出好句子的符号。

而且。明代复古之风大盛。尊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读古籍成为一种风气。书坊刻书时较注重书籍的质量。因而用黑色和红色套印圈点和评语(一般正文为黑色。圈点和评语为红色)。这样读者在打开书时就能一目了然。非常方便。

古籍中其实是有标点符号的。先秦标点符号已开始萌芽。到了汉代。与标点符号类似的“句读”已经非常盛行。并在后世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标点符号其实是读书时的刚需。古人一定不会忽视它的重要性。为什么人们会有“古籍没有标点符号”的印象呢?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如今我们用的花样繁多的标点符号体系借鉴于西方。省略号、破折号之类的符号原来没有。便把本来就有的句号、逗号也当做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有人刻书为了赚更多钱便偷工减料。而印刷标点符号在古代确实挺费劲的。所以一部分古籍中确实没有标点符号。

所以。借鉴西方不能忽视本国的传统资源。一部分书没有标点也不能否认全部书都没有标点。

全面看问题。对待小小的标点也一样。

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如果喜欢我写的东西。欢迎关注日常记录文学与生活之美的@小侠记 ~

其他观点:

古人写文章。是不使用标点符号的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没有标点的。因此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音斗)”。

刻书标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但是一直到清末。绝大多数书籍仍然是不加句读的。所以古人很注重句读的训练。把明辨句读视为读懂古书的起点。《礼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唐代有谚语:“学识如何观点书。”韩愈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也是把断句作为学习的基本能力。

我国传世古籍浩如烟海。据资料统计有八万多种。迄今为止经过整理的只不过四千多种。大多数古书并没经过标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具有一定的句读标点能力。即便已经标点的古书。也难免存在错误。也要求我们具有运用标点的能力正确加以申辩。

古书标点注意如下事项

一 注意正确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独立。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二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讫

三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古书标点致误常见原因

词义方面。

语法方面。

音韵方面。

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2:30

    标点符号,句读,标点,书籍,句子,古籍,符号,汉代,古书,停顿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2:30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的古籍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着不费劲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2:30

    谢谢邀请!古代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看到的古籍有标点符号。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加上的。古代人读书靠的是文言虚